○赵蕊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语文是真正的基础应用性【内容提要】创设生活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是
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语文与生活,与人生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都是语文应用的结果,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语文教育具有生活的本质,在思想观念中应当建立“大语文”教育观;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育应当进行“无痕迹”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生活无痕迹教学
一、语文来源于生活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首先,语言是人类在生产生活1、中形成的。语言产生于人类的活动中,可以说语言就是人类生活的集中表现,是生活的结晶,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凝结,正是生活的需要,语言才得以出现。维特根斯坦说:“想象[1]因此,从语言的发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读、写”每一个方面的技能训练,都是可以看作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语言文字这一交际工具。二、语文应用于生活语文与生活最为密切。一方面依前面所讲,语文的最1、根本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同是又是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无法想像没有语言与文字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人类文明必然会从此消亡,人类社会也会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从语文的功能性来讲,语文是生活的语文,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的应用。这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上,与文本的对话,对自我的思考,对世界的探求,无一处不是对语文的应用。语文学科是真正的基础应用学科。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无论是汉语的语文,还是其它国家的语文教育,无一例外的都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这不仅仅是指识字,语文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思维逻辑、心智能力等等方面都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学习语文的过程往往不是一个单纯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与发展,都是学习其它的知识技能所不可或缺的。语文与人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主要对人的精神2、领域起作用的学科,语文往往能够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人心智的形成,对人性格品质的塑造,对人思想情感的建构,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不但决定了人能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建构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三、语文教育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但是指要将语文从死板僵硬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更是要求能够真正体现出语文的生活本质。在语文教育思想观念上,要建立“大语文教育观”。所1、谓的“大语文教育观”,其核心就是语文教育生活化,就是将语文与社会生活,与人生相联系。语文不是空谈知识,也不展历程来看,语言的产生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和生活其实就是互动的,语言有助于人类的交流,同时,人类生活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语言的演变。其次,文字的产生也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比如汉字,就是在自然物象的启迪下,“依类象形”而生。《说文解:“皇帝之使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字・序》[2]异也,初造书契。”这段记载就是在说明,文字是在生产生活中,人类根据自己活动的对象而创造出来的。同样,在汉字中也可以看到远古人类的生活,比如:“休”《,说文解字》:[3]“息止也。从人依木。”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伐”《,说文[4]解字》“击也。从人持戈。”表示人拿着武器去战斗。: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源于生活2、首先,语文教育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材料文本,来源于生活。无论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作品,还是进行语文技能训练的材料,无一例外的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文学本身就是生活的凝结,是生活的升华。无论是何种体裁,何种题材,文本所反映的都是人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而一些非文学性的学习材料,更是贴近生活的实际。比如在训练“听”的能力时,往往会选择一些信息量较大,贴近学生实际的新闻报道等等。其次,“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源于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因而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也同样的被人们所逐渐重视,因而“听、说、-41-
语文学刊2006年第2期似有似无。回到课文中,作者以渺茫的歌声比微风送来的荷香,就是因为它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隐隐约约,似有似无,需你屏气凝神,用心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这种对文本陌生化的语言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就是一种生活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能够用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去与文本对话,与文本找到心灵感受上的切合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对话。在这其中,如何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切身感受是重点所在。二是语文“无痕迹教学”应当进行必要的语文应用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语文教学。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听”“说”、教学往往让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课堂教学往往无法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对这两方面的教学评价也只停留在“默写”、“演讲”等形式大于效果的方法上。如果,对于“听”、“说”两个方面的教学,把它们放在语文实践中,放在生活中,无论在教学效果还是在评价质量上,都会大为改观。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等),与被调查对象做语言上的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会话能力、听取信息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整理调查结果形成书面材料(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书面写作能力、提炼信息的能力等)。也就是说,所谓的“无痕迹教学”,就是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让语文教学在贴近学生的生活中进行,让语文教学自然的进行。让语文真正的渗透到生活中,人生中,使语文真正的体现它的生活本质。是盲目的技能训练;语文不仅仅是一堂课,它所影响的是人的一生。一方面,要扩展语文教育的视野,语文教育不仅仅指的是语文的课堂教学。语文对人的建构不应当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也不能只停留在积累知识、训练技能上。语文教育所关注的应当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影响的是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大语文教育”的“大”应当体现在哪里呢?就是要将语文教育的视野放在社会生活当中,打破课堂教学对语文教育的束缚,既要保持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及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在生活中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使语文真正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体现出语文的生活本质。另一方面,语文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既然语文是生活的语文,那么语文就与生活是同步的。这种同步既体现在语文教育思想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在语文教育要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举一个例子来说,语文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在教材的选择上就要有时代的特色,新的作品应当及时的补充当新的教材当中,教材的更新不应当落后于社会生活前进的步伐。这样的教材不但体现出语文教育与时代的同步,在更现实的意义上来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更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生活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的2、生活本质呢?其实,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可以用“无痕迹教学”来实现。以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时,必要时可以将文本陌生化的语言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举一个例子: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运用“通感”【参考文献】的修辞手法,是语言陌生化的一种表现,它让文章更具文采与新意,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生活化”处理。为什么微风送来的荷香,会像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在这里教师可以为学生描绘这样一个景象让学生来想声”象:在一处寂静的场所,比如就是一个人在月下的荷塘,对岸有一处高楼,里面似有悠扬的竹笛声,你可能会凝气聚神同的仔细听。为什么呢?是因为那笛声似有似无,隐隐约约。样,对于花来说,若不是凑近仔细的闻,花香总是让人觉得[1]潘纪平,邹元湘主编,近20年语文教改与新课程标准(上
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维特根斯坦著.汤潮,范光棣译.哲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
店,1992.
[3][汉]许慎著,[宋]徐铉校.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
印,1963.
[4]曹明海,张秀清编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
东人民出版社,2005.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