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澎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2021-10-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澍的设计还是在延续早期的自宅、文正书院的风格与手法:盒子游戏。盒子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将其拿来直接用,显然不合时宜,况且现代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被骂得要死。最巧的办法就是新瓶装旧酒,现代主义加入中国元素——难度很大,且人人都在加,关键在加得巧、加得妙,加得天衣无缝(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盒子的围合、院落、天井、廊、坡道,明显的中国传统元素,即使如此,几座方正大楼(相互间有些转动迎合)仍显体量庞大,设计者便采用立面上的重重披檐,调节尺度感。为了收拢群体,收缩视线,楼群近端处加了一高塔。中国寺庙通常有高塔,古罗马的城邦也常常设塔楼(如同羌寨碉楼)——高塔眺望、监视也有宗教向上的精神作用,但同时也高高在上、呈显无遗,与周围群落关系、视线关系的尺度难以控制。至少我认为王澍立的塔楼不能算恰当。

高楼十几层,倩倩鹤立,每层平面使用面积肯定不经济,设计者便将两部楼梯拉到体外,钢构混凝土,一直到顶,一路上跑,也未觉十分吃力,可能是因为“移步换景”的作用。到顶,我的研究生说害怕、恐高;是啊,室外楼梯一口气转到高层顶部的,的确不多见。 远观整个楼群,或者由塔楼下观楼群,应该说相互关系的承转起合是不错的,但近观不甚理想,尤其不能触摸:清水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整、甚至孔隙开裂,铁制构件油漆脱落,门窗铰链插销锈迹斑斑,木质门窗材质低劣、做工粗糙,青砖地面高低不平、塌陷破碎,披檐青瓦下的水泥砂浆丑陋不堪,等等。原因当然是造价控制和施工技术问题。

建筑单体围合面向院落的立面,王澍照惯技使用一气铺满的木门,很有气势,显然受江南民居天井四周漏空联排门启示,门的整体开合,完全控制了廊与院落的内外空间关系。门窗上的铁器据说是由当地铁铺打制,很有手工感,但大都生锈,早先江南民居的门窗天天有人开关,常年黝黑发亮,学校谁人来管,生锈是必然的,时间长了,必转动、插拔困难。

长长钢廊直插象山,大有破自然地形之势,但不知为何廊内多处设置倾斜交叉钢柱,既遮挡视线又碍走道,是否有调节直廊通览的作用?想法来自早先木构水上栈道架设手法?还是来自解构的思想?不得而知。

最有特征的还是立面上的重重披檐,钢构架,竹胶叠合望板,将收集来的旧青瓦用水泥沙浆层层叠砌,远看甚是特别,近看还是觉得构件太大、制作粗陋,尤其是人体高度的披檐设置,感觉压抑而莫名其妙。体育馆采用钢立柱、矩形桁架、玻璃表面,方正简洁,外立面同样设多重披檐,四周遮阳,调节进光,但进里一看,顿感层层压迫,硕大的空间却产生压抑之感。

架空廊、外廊、檐廊均采用直立铁框栏杆,栏板采用竹编,很是巧妙,如同篱笆围合各院落,乡土村落之感随之而来。

门窗地板均采用极便宜的杉木、松木机制板材,龙骨外铺钉,虽质轻,也留有很大的变形缝隙,但总觉过于轻飘而不耐久,人踩上如此质地的木地板,所产生的挤压声及变形,不能说是舒适、踏实的。

总的说来,王澍是费尽心血的,形体后面透着类型学、符号学、现象学、园林学、民居学等等哲学与文化的思考,不知设计者是否也有建筑未完成及与自然功生长的想法,留待日后细细再做?

我佩服设计师的探索韧劲,但一人之力毕竟难敌投资、技术、材力及整体的漫不经心,在中国建筑界一片应时之作,如此费心,也着实难为他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