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芙蓉楼送辛渐》评课稿

2020-09-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芙蓉楼送辛渐》评课稿

《芙蓉楼送辛渐》评课稿

李xx老师执教的是送别诗。这节课李老师通过对比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和《芙蓉楼送辛渐》两首送别诗,学习鉴赏送别诗,了解送别诗的意象,体会送别诗的情感。超越了常规的内容的理解,运用了近几年盛行的“寻意象悟诗情”的教学手段。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自写景始,以抒情终。此诗前两句状眼前之景,绘形绘色,如同戏剧舞台上的布景。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选取饯行之酒将阑的场面,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入诗,自然妥贴,意蕴深长,可谓化俗为雅。《芙蓉楼送辛渐》,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结合李老师的课堂,以及自己的理解、感悟,谈以下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三大亮点

1.以意境为核心。明代是评家胡应麟说过:“古诗之妙,专

求意象。”在我国古诗的历史中,已经有许多的意象成为传统上的经典。比如:柳代表送别、竹、梅代表气节等。本节课李老师就采用“引导学生找诗中意象”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雨、柳、酒。《芙蓉楼送辛渐》中的雨、江、山。来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从而也教会学生读送别诗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一针见血地抓住诗人情感的脉络,从而品味诗歌中的滋味。

2.以对比阅读为手段。引入的猜背古诗(四首同类诗)到新旧对比教学中,李老师引领学生品味两首是的意象,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从而体会不同感情。继而再探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诗中意象,说情感,明特点。

3.以了解背景为助力。古诗是诗人当时的情感记录和情绪的艺术表达,诗人创作古诗必有其原因。从背景中也能发现诗人写诗的深刻原因和情感基调。本节课,李老师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适时出示作者背景,很遗憾的是,李老师未能利用好这一契机,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后,再结合诗句,谈谈个人体会:原来此诗虽是送别诗,不写临别赠言,反过来是写给朋友的叮咛以及自己的生活誓言。

二、两个不足

1.课堂评价太少。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心智,开拓学生思维,也能激活课堂氛围。

2.课堂读诗声太少。学习古诗的核心应为“反复诵读”,其一是因为古诗本身具有得独特节奏,音律美、节奏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味”。其二是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走进诗人内心的过程,唯有反复诵读才能达到。不过,李老师的范读还是令人惊叹的。

三、两个建议

1.有“放”才有“得”。本堂课李老师采用新旧对比寻意象,悟诗情。但《送元二使安西》似新授诗,《芙蓉楼送辛渐》属拓展诗。建议以第一首诗为引子,教会学生读诗、悟情、归方法后,自学第二首诗。完全放手给孩子充分时间自读、自悟、提疑、分小组讨论解惑,归方法。当学生在自学第二首诗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一定会产生疑问:此句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呢?这时候老师出现,给予点拨,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想后面的归纳总结也就不需要老师包办了。

2.有“舍”才有“得”。课的尾声李老师选择了李叔同的《送别》诵读找意象,自己的打油诗《送凌云班人》说写诗方法。此

处有些繁冗,建议二选其一。可选一,建议出示词后,配乐音乐欣赏即可,这样也能将课堂推入另一高潮。如选其二,建议重在模仿作诗,毕竟学以致用也是这堂课又一出彩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