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
我们与古人比肩而立,欣赏“野芳发而幽香,① ”的春夏之美,品味“瀚海阑干百丈冰,② ”的冬雪之奇,观赏“朝晖夕阴,③ ”的洞庭之胜,领略“④ ,波涛如怒”的潼关之险。
我们和古人促膝长谈,体味李白《行路难》中人生失意后“⑤
,⑥ ”的乐观自信,领悟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仕宦沉浮时“⑦ ,⑧ ”的豁达开朗;感受“悠悠。⑨ ”“⑩ ,低绮户,照无眠”的复杂的人间况味。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
近年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逐渐步入网络云端,以( )作品背后动态的工艺制作过程。在刺绣、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直播中,创作者关掉滤镜、美颜,专拍手部特写,一针一线、一刀一划在镜头中被清xī放大,拉近了观众与传统工艺美术之间的距离。精zhàn技艺背后,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bèng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如今,借由新的传播媒介,使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促进了中华美学精神在新语境中的( )与发展。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清xī( ) 精zhàn( ) bèng( )发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体现 小心翼翼 继承 B.展现 一丝不苟 传承 C.展现 小心翼翼 传承 D.体现 一丝不苟 继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实现了传统工艺美术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 B.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实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转变 C.导致了传统工艺美术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 D.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了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演示、从工艺展示到场景体验的转变 3.班级同学进行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6分) (1)请根据下面思维导图提示的信息推测方框内应填写的内容。(3分)
① ② ③ (2)读《水浒传》中重复出现的“夜”。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情节,分析“夜”这一场景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 A.林冲雪夜上梁山 B.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我选( ),
1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4-5题。(7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C.颔联表达诗人虽年老又遭贬但不忘为国效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5.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人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请加以分析。(4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6-9题。(16分)
醒心亭记(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既又直②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③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涯:水边的陆地。②直:直接,径直。③君:君主,皇帝。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或醉且劳矣 ( ) (2)而名之以见其实( ) ..(3)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B.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C.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3分)
2
(2)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3分)
9.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请联系《醉翁亭记》的内容,分析“公之作乐”的内涵。(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22分)
河西走廊的风
王小洲
①河西走廊的风真大,一刮起来就停不下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疲倦,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
②第一次穿行在河西走廊,这里的风就给人来了个下马威。太阳白花花照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呼呼刮着,带着响亮的哨子。风不仅来势凶猛,而且持续时间长,从长安刮到中亚、欧洲,从汉代刮到今天。
③车驶出兰州,越过黄河,一路西行,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遥望南面,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绵延千里,一路逶迤前行,顶上是常年不化的洁白积雪。举目远眺,北边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光秃秃的,满目苍凉,隐隐听到漠北两千多年前匈奴的铁蹄声。车行半小时后,河西走廊豁然开阔起来,顷刻间“大风起兮云飞扬”。风很猛烈,高大的白杨在劲风中起舞,低矮的庄稼在西风中抗争,稀落的村庄在烈风中歌唱。
④河西走廊在甘肃西北部,因在黄河以西,两列山系夹峙,狭长的堆积平原就像一条长长的走廊而得名。走廊东部常年以西北风为主,民勤县素有风库之称;走廊西部嘉峪关以西的玉门、敦煌等地,常年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西北风和东北风在河西走廊撕咬、融合。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融合的黄金通道。汉唐“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
⑤在河西走廊,回荡着带着血腥味的历史之风。看,手持汉节的张骞带领136人走进了河西走廊。张骞被匈奴扣留囚居十年,然而他“持汉节不失”,伺机逃脱,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大月氏。听,未央宫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声令下,李广、卫青、霍去病率大汉铁蹄,挥师河西,驱逐匈奴,设置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史称河西四郡。打通后的走廊把东西方紧紧连在了一起,中国风一下子刮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
⑥历史的风中不全是血腥味,也有平和虔诚。看,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一心弘扬佛法,一路东行,从西域进入河西走廊,被凉国大军所掳,滞留凉州十数年。然法师佛心不改,一路弘法至长安,在终南山下结草庐悉心译经。瞧,玄奘大师正冒着生命危险,一心寻访佛祖,决然向西而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那烂陀寺,觅得佛教真谛满载而归。波斯传教士阿罗本风尘仆仆地走进河西走廊,把基督教传入中国。这一切,被镌刻在石碑上,成为历史永久的记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兴冲冲地带着罗马教皇的复信,来到繁华富庶的东方之国。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让他满眼惊奇、满心欢喜。回到故国,他用一本《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持续几百年的中国风。
⑦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东西方思想在此撞击、融合,产生了新的火花。正是河西走廊的风,让中国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进
3
了中国。
⑧高速路旁休息区里,遇到一群金发蓝眼高鼻的马可·波罗的后代们,嘴里哇里哇啦说着,手里的相机不住地拍着。交流后得知,他们是一群社会活动家,沿丝绸之路探访呢。
⑨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马可·波罗的后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西走廊因地处黄河以西,两列山系夹峙,地形狭长而得名。 B.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波斯传教士阿罗本都经河西走廊来到中国。 C.季羡林认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地只有一个——河西走廊。 D.自汉唐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融合的黄金通道。 11.“河西走廊的风”在文中有哪两方面的含义?(4分)
12.有人认为文章第一段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4分)
13.按照要求赏析。(7分)
(1)第一次穿行在河西走廊,这里的风就给人来了个下马威。(解释加点词,3分)
(2)风很猛烈,高大的白杨在劲风中起舞,低矮的庄稼在西风中抗争,稀落的村庄在烈风中歌唱。(赏析句子,4分)
14.“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马可·波罗的后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0分)
材料一:有同学常为这样的事而苦恼,觉得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但考试时却不能正确作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如图1),因此答题时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或提取出错。如果你头脑中的知识是有规律、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如图2),在运用时就能准确提取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大脑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4
材料二: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从而有效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以下作用:
1.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它还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再逐一解决,最终把问题全部解决。
2.能理清思路,清晰地表达。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利于他人理解。在说话时运用“因为 ……,所以 ……”“第一 ……;第二 ……;第三 ……”“在X方面,应该 ……;在Y方面,应该 ……”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能让表达更加清晰。
3.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建立了这种结构后,在后续学习时就能将一个个知识点添加到知识树上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材料三: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寻找结构,寻找结构的关键又在于找到拆分或归类的维度,寻找结构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1.自上而下找结构
自上而下找结构主要适用于对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拆分。先对主题或问题进行结构化拆分(即按照一定维度进行拆分),建立起一个框架,再将已有的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到框架中。如,语文老师这样教写议论文:开篇亮出观点,然后将观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再用论据证明分论点,最后再对文章进行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或线性结构(也叫流程图),如图3、图4.
2.自下而上找结构
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庞杂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根据这种关系(即分类的维度)来建立框架。如,对以下词语进行
5
分类:
白菜 香蕉 大象 牛 李子 豆角 通过分析找到分类的维度-水果、蔬菜、动物,再将香蕉、李子归入水果类,将白菜、豆角归入蔬菜类,将大象、牛归入动物类。
在具体运用时,可按照下面的步骤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到结构: 第一步,头脑风暴。尽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点。
第二步,连线分组。找出所列要点之间的关系,对要点进行分类。 第三步,提炼结构。总结概括要点,提炼观点。
第四步,补充观点。通过补充观点完善思路,如果没有补充,这一步可以不做。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 要形成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经常练习。一是归纳积累结构,在看书学习时,看到关于结构的理论或者好的结构,可以将它记下来,并试着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二是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写作,尝试每周写一篇文章,先建立文章结构,再填充素材,如果没有时间写文章,可只搭建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三是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每天给自己一个议题,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论证这个议题,列出论证结构,能证明你的观点即可。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15.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首先要把握问题的本质,再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B.结构化思维有助于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这样对方就能完全接受我们的观点。
C.“自上而下找结构”和“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时,二者不能兼用。
D.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有多种,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是其中一种方法。 16.请根据材料一,简述如何才能形成结构化的知识。(5分)
17.材料三中“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一部分,在表达上作者用了多种方法,把事理介绍得很清楚,这对我们写作有哪些方法上的启示?(6分)
18.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请用树状结构对它进行梳理。材料三中的树状结构图供参考,答题时可不画方框。(6分)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三、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6
已是正午,烈日炎炎。街道上行人稀少,连树上的叶子也耷拉着脑袋,仿佛快要渴死一般。我躲在树下……
请以上面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xx代替。
参考答案: 1.(10分)
7
①佳木秀而繁阴 ②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气象万千 ④峰峦如聚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直挂云帆济沧海 ⑦沉舟侧畔千帆过 ⑧病树前头万木春 ⑨不尽长江滚滚流 ⑩转朱阁 2.(9分)(1)(3分)晰 湛迸(2)(3分)B(3)(3分)D 3.(6分) (1)(3分)①真假美猴王 ②风雪山神庙 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3分)【示例一】我选A,林冲在雪夜忍无可忍怒杀陆谦等人,被逼上梁山,雪夜烘托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形象转变。
【示例二】我选B,为报史文恭杀害晁盖之仇及曾家夺马之仇,宋江与众好汉利用夜晚,用计攻打曾头市,表现了宋江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形象。 4.D(3分) 5.表面上写秦岭云遮雾锁,蓝关大雪拥塞,无法前行,意在表现作者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难行,抒写英雄失路的悲慨。(4分) 6.(3分)(1)有时(2)命名(3)情趣 7.(3分)C 8.(6分)
(1)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3分) (2)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3分) 9.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中,可知“公之作乐”的内涵是与民同乐。(4分)
【译文: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来看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啊!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0.(3分)C 11.(4分)示例:“河西走廊的风”在文中既指自然界中因特殊地形造成的来势凶猛,停不下来的狂风;也指在这条特殊通道上交流、碰撞、融合的中西文化和思想之风。 12.(4分)
示例一:我认为不能删除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开篇就强调了河西走廊的风真大,且停不下来,既紧扣题目,总起全文,又与结尾处“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马可·波罗的后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呼应。因此,第一段不能删除。 示例二:我认为可以删除第一段。因为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表达内容基本一致,且相比而言,第二段表述得更形象生动,内涵更丰富。去掉第一段后,全文结构依然完整,且更紧凑,因此,第一段可以删除。
8
13.(7分) (1)(3分)示例:文章中的“下马威”指河西走廊的风极大,一开始就向我们显示了自己的威力。 (2)(4分)示例:白杨起舞,庄稼抗争,村庄歌唱,本句采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这些景物在狂风中的情态,体现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美。同时,也从侧面传神地烘托了河西走廊的风的猛烈。 14.(4分)示例:自汉唐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西文化和思想碰撞、交融的地方,通过河西走廊,中国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了中国。今天,我们将以更开阔和包容的心态让河西走廊延续过去的辉煌,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畅通。 15.D(3分)
16.对散乱的、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使之变得有规律,成体系。(5分)
17.①举例贴近生活,通俗易懂;②分条陈述,富有条理;③将观点或内容提炼为短句或短语,简明扼要、突出重点;④可运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使表达更清晰。(写出3点即可,6分) 18.(6分)示例:
19.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意见。(60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