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议论文

2024-06-21 来源:好走旅游网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一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

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

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劝学》提纲: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点题,总领全篇) 2、学习的意义(5个比喻)——提高或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5个比喻)——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10个比喻正反对比)——积累、坚持、专一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二 《师说》中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综合运用 《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必要性的文章,它批判了“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匡正时弊高扬“从师”风尚的非凡勇气和精神。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

说理 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对

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综合运用。 《师说》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又指出学者存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和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者在首段阐

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师说》第二段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作者借三组对比: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的说就是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

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这样层层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深刻揭露了当时耻学于师的

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师说》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师说》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大胆借鉴《师说》的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在议论文文中的综合运用。对比论证就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另外在举事例论证中心时,事例一定得是具体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点,切不能是生编乱造的。可以借鉴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道德模范事迹等,也可以从教材中挖掘事例,比如庄子的“超脱”,诸葛亮的“忠诚”,李密的“孝道”,陶渊明的“隐逸”,岳飞的“壮怀”, 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师说》提纲: 中心论点: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依据)(立) 破 正 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破) 立 反 (三层对比)

结 对 孔子从事的言行(正面事例) (立) 合 比 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 (立)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三 《过秦论》中对比论证和恢弘的气势综合运用 《过秦论》一文传颂不朽,很有说服力。文中对比论证和恢弘的气势综合运用,使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

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 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一、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时期时,用六国“合纵抗秦”时的力量与秦国相对比。一方面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九国叩关攻秦的来势汹汹。另一方面从九国之师庞大的队伍和在与秦国交战时的不堪一击的对抗结果的对比之中,从反面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大。 二、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九国之师的对比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之弱,反衬秦王朝灭亡之易,为后文引出主旨作了铺垫。由于作者对陈涉的偏见,文章在论及陈涉时,作了几方面的对比。文章先从才能上拿陈涉与普通人相比,再将他与孔子、孟子比贤,与陶朱、倚顿比富,以竭力渲染陈涉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此基础上,用陈涉的个人素质与其所领导的起义军的影响力进行对比──“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通过对比,突出秦

王朝暴政的不得人心。 三、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秦国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才能之劣──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起义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义军队伍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秦之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

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速,为后文张本蓄势。 四、秦国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对比。一是以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对比,突出其在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天下进行对比。攻天下成功,守天下失败;攻取天下漫长,守失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思考,为后文作者提出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奠定了基础。 在《过秦论》中,贾谊采用对比的手法,极尽铺陈之能事,细细说明诸侯各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秦。但是六国最终却不战而败,“争割地而赂秦”。 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我们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加以铺陈发挥,那当然会显得气势恢宏了。对比论证和恢弘

气势的综合运用很值得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借鉴。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四 《六国论》严谨结构和清晰脉络的综合运用 《六国论》不属于写得自由潇洒或错综奇变类型的议论文,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的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层次清晰,变化较少,通过

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 第一段是总纲,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明确提出“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 第二段中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先用数量对比,说明秦国之力、诸侯之患,都不在战而在赂秦。接着,抓住赂秦之失进行批驳,对赂秦的弊端予以彻底的揭露。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赂秦而力亏”。从秦国方面来看,他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 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他们想用割地赂秦的方法来苟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到力量消耗殆尽,再想抗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束手待毙,所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内容上看,这段是以上证据的重复和扩大;从效果上看,

也使文章变得更加感人和富有说服力。 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又分析不赂者为什么也会破灭的原因。他把不赂秦的国家分为三类: 一是齐国,他不赂秦却附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样自挖墙角的结果,是唇亡齿寒,“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于是“五国互丧,齐亦不免也”。在手法上,采取设疑的方法:“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就把人们对此的疑问毫不回避地点出来,然后通过条分缕析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以设疑起而以释疑终。二是燕国,作者首先赞扬他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指出它国虽小却后亡,这正是用兵之效。但他后来却采取行刺这种希图侥幸的方式,放弃了武备、用兵这个坚实的国策,这就必然导致祸患。三是赵国,他的败亡则是由于“用武而不终”,听信谗言,杀掉了良将李牧。接着作者再从两点加以总结:一是从现实出发,称赞“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仍义不赂秦,坚持用兵,“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就从正面重申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个论点;二是从假设出发:假使韩、魏、楚三国不赂秦,齐人不附秦,燕君不用荆卿,赵国李牧仍在,那么究竟谁灭掉谁,还不一定呢!这是从反面再次重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这个中心论点。从结构上看,文章至此,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也完备了,但作者为了增强说服力,又增加了一层主观感慨的抒发,认为六国如能招贤纳士,并力西向,那么秦人就会愁得连饭都吃不下,而他们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反为秦人积威之所劫,采取割地赂秦

的方法,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第四段以“呜呼”起笔,议论兼以抒情。先为六国设计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如果这样,秦国就将败亡。但六国毕竟没有这样做,而最终为秦国所灭。终于逼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训。作者用“呜呼”和“悲夫”这些叹词来表达他对赂秦之弊的深沉感慨,又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个感叹句

式作进一步的重复和强调,使“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发挥。 最后一段是引申,指出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的不可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而且开篇就予以确定,以下几段则围绕赂秦的两个弊端,选择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再引申到当今统治者要引以为戒,点破本文的创作意图。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六国论》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脉络,开篇点题,提出中心,然后列出分论点,按照分论点的思路结构全篇,使层次清晰。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五 《寡人之于国也》疑问开篇和比喻论证的综合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关于孟子与梁惠王之间论辩的文言议论文。文章开篇,梁惠王就咄咄逼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开篇就造成很大的冲击力,当然也提出了本文的论辩之争的核心——“民不加多”。 面对这一问题,孟子采取了“迂回”战术——比喻论证。“王好战,请以战喻”,这句话可以看成是孟子投惠王之所好,也可以看成是孟子避开论敌锋芒(先退后一步以争取主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对于好战的惠王来说,自然爱听,对于熟谙战事的惠王来说,他很容易很乐意判断其“是非”:五十步不可笑百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惠王说这句话,不假思索,顺理成章,而孟子等待的就是这句话。梁惠王的“移民移粟”并非仁政,只是小

恩小 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相比,只是形式上、数量上(距离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

区别。梁惠王自己否定了自己,陷入了被动。他与孟子的攻守态势因而发生了逆转。 孟子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业已占据了主动,却仍蓄势不发,他举重若轻地说了句:“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可不要看轻了这句话,它是全文的枢纽,既为上文必然的

结论,又是启发下文的必要过渡。同时封住了梁惠王的嘴巴。 接下来,孟子展开他的宏论,而此时的梁惠王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了。 孟子首先阐述了仁政的初步措施,即“王道之始”: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进一步再谈仁政的根本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高级形态):制民之产,实施学校教育,使百姓安乐。孟子此时正面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尽心焉耳矣”应该实行仁政,实行仁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最后,与王道政治相对比,孟子揭露魏国的现实并加以批判,要求惠王不要“罪岁”,则“斯天下之民至焉”。既指明了惠王关心的“民不加多”的原因所在,又指出了使民“加多”的方法。

梁惠王尚利,实行霸道,孟子讲仁政,提倡王道,二人观点尖锐对立,最后梁惠王居然欣然接受孟子的观点,孟子的说辞彻底征服了梁惠王。孟子的论辩如此成功,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把握心理,张弛有度。孟子抓住梁惠王的心理,进行仁政思想的宣传,引导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孟子先避其锋芒,再投其所好地讲一个寓言故事,一步步争取了主动。王道政治的理想与魏国的社会现实相对比,孰是孰非,黑白分明,而“斯天下之民至焉”又具

有极大的诱惑力,梁惠王接受孟子观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因势利导,精心设计。“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精妙绝伦,看似漫不经心,却暗藏机轴,“循循善诱”,陷惠王于被动。 第三,充分蓄势,一泻千里。起篇没有直接驳斥,也不回答惠王的问题,通过故事“迫使”惠王自我否定,在惠王无力还击的心态下,在为自己正面提出主张铺平了道路之后,孟

子才一发而不可收,充分透彻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四,设喻排比,气势浩荡。文章设喻说理,既从容不迫,又犀利有力。文章大量使用

排比句,如连弩排炮,江河决堤,力有千钧。篇二:议论文基础知识及必考文言文 议论文基础知识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三要素 2、议论文基本写法 3、学习拟写议论文提纲 4、学会写基本的议论文 学习过程: 一、学生佳作欣赏 甲文: 谈 勤 奋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过:“业精于勤”。也就是说:所有的成就来源于勤。勤奋就是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勤于思考,勤于研究。从古至今,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学者无不成功于勤。(总说,引出下文) 王羲之练习书法十分刻苦,甚至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练习,久而久之,衣服都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到了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习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的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都已经是满嘴墨了。因为他经常临池书写,就吃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经过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勤奋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心于绘画,有时就为了练好一幅画,他会画上好几十遍,直到令自己满意。徐悲鸿每天刻苦的练习,最终令他成为闻名中外的大画家。假如徐悲鸿不勤学苦练,对所学知识只是浅

尝辄止,又怎么会成 得到成功”。(引用扣中心论点)实践证明,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

所以只有勤奋者,才能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获得才识。 乙文: 谈 勤 奋 草儿蕴含了整个冬天的能量,不断积聚终于破土而出唤醒春天;水滴从不停下自己的脚步,向往着更加广阔的自由,最终驶入海洋。万物皆如此,用勤奋点缀生活,勤奋能助人谱写传奇人生。 “墨池”则为其中之典范。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到了每时每刻都练习的地步。走路时,就在身上画写,以至写破了衣服;吃饭时,还想着练习,精神过于集中,

以至馒头蘸墨吃还浑然不觉。王羲之时常临池书写,就池洗墨,最终池水 结扣中心论点) . 没有勤奋,她的人生怎会如此辉煌?(分析总结扣中心论点) 几千年的流逝,前人勤奋的身影依旧清晰的印在人们的心中,勤奋是改变人生的巨大财

富,每个人都要视其为无价之宝,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二、议论文常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对象或问题的最基本看法,可以是一种判断,也可以是对

某事做法的阐释。如:成功需要勤奋、苦难是一种财富 请问两例文中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甲文论点: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乙文论点:用勤奋点缀生活,勤奋能助人谱写传奇人生。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a论据的种类:事实论据(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实等)道理论据

(名人名言、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请从例文中找出论据 甲文:王羲之练习书法的例子;徐悲鸿学习绘画的例子;“我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须坚定的坦白的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名言 乙文:草儿、水滴;王羲之练习书法的例子;张海迪与命运搏击的例子;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例子。

b论据的要求:

(1)论据要真实 (2)论据要充分 (3)论据要典型 (4)论据要新鲜 c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一般有如下的方法:

举例论证---举古今中外的例子来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举正面、反面的例子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以物喻理 2、议论文基本写法:

请依据例文思考议论文的基本写法:(拟写提纲) 甲文: 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主体:

论证过程一:举王羲之练习书法的例子证明论点; 论证过程二:徐悲鸿学习绘画的例子证明论点; 结尾:引用名言“我不相信。。 乙文:开头:谱写传奇人生” 主体:

论证过程一:举王羲之练习书法的例子证明论点; 论证过程二:

论证过程三:举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例子证明论点。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三、议论文写作练习: 文题(参看考试作文题) 关于“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的名人名言: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人生就像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湿软的雪和一段足够长的山坡。 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拉丁美洲)

关于“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事实材料: 上海卢湾区一所学校曾经有一位年轻教师,学识丰富、文采飞扬,经常写一些体育时评等文章发表在各家报刊,且很受读者欢迎;可是就是教学成绩、管理班级等方面怎么也不行。大都市学校人事制度严格、人才竞争激烈,几年的考核后,单位对该青年教师作出决定:调

离教学岗位,当门卫去。一个大本生当门卫?青年当场与校 长拍了桌子。后来校长点拨他:“你实在不适合作教师,但是干别的也许很成功,既然有写作特长,就该扬长避短,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最后青年人选择了离开。据说现在他

是一位很成功的自由撰稿人。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瓦尔特·能斯脱还是一个学生时,终日想着文学、戏剧,梦想成为文学家。可同时也感觉到化学正贴近他的生命。能斯脱当年的化学老师,内尔先生,在能斯脱觉察到他不可能同时走文学与化学这两条不同的道路的时候,给了能斯脱语重心长的分析:“你没发现你在化学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吗?”也正是这样一句话,使能斯托选定了正确的人

生方向,最终在化学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192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小时候非常喜欢打乒乓球,自以为有这方面的天分。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小孩子,对方虽是初学,而且个子矮得只能踮着脚尖拍球,但是拍得啪啪直响。张五常便走上前去,教他打乒乓球。谁知这个小孩一教就会,不教的也会,不到两个月,张五常就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他的对手,而且往往输得莫名其妙。由此,他意识到自己在打乒乓球方面并没有什么天分,转而投身其他领域,最终在经济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

那个小孩子,就是后来的世界冠军容国团。 战国时期,有个人准备了很多物品,想前往南方楚国,却坐车朝北而行。有人告诉他:“楚国在南方,为什么要朝北走。”这个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路人告诉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的方向。”这个人说:“我的路费多着呢。”路人说:“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这个人依然固执地说:“不要紧,我的马夫很会赶车。” 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

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霍去病屡立战功,获得了高官厚禄,但他把个人的享受搁在一边,一心以国度利益为重。河西战役胜利后,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特意命人在长安为他建造了一座奢华住宅,叫他去瞧一下是否满意。霍去病谢绝了汉武帝的好意,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辉煌一生的写照。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一天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些让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

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也让他在文学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必考文言虚词汇总

(请同学们注意保存,本资料将使用一学年) (一)之 1、代词 (1)呼尔而与之.

代人 (2)子墨子闻之. 代事 (3)名之.者谁 代物 2、助词 (1)荆之. 地,方五千里 相当于“的” (2)此之.谓失其本心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宋何罪之.有 宾语提前的标志 (4)公将鼓之. 凑足音节,

没有实在意义 3、动词,解释为“去、到、往” 吾欲之.南海 (二)而 用作连词,表示前后之间是并列、递进、承接、转折、修饰关系(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表并列,又 (2)饮少则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而且 (3)野芳发而.幽香 表承接,然后 (4)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

转折,但是 (5)朝而.往,暮而归 表修饰 (三)以 1、作介词 (1)以.牒为械 把 (2)必以.信 用 (3)何以.战 凭借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2、作连词 (1)以.告先帝之灵 用来,表目的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表

结果 (3)无从致书以.观 相当于而,表承接 3、作动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动词,认为 (四)其 1、用在句首,语气词

(1)其.如土石何 表反问语气,可解释为“难道” (2)其.李将军之谓也 表

猜测语气,可解释为“恐怕” 2、作代词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它的 (2)醉能同其. 乐 他们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中的 (4)

不若人有其.宝 指自己 (五)为 1、作介词,除表被动外都读wèi,wéi,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wéi 被

(2)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向 (3)为. 楚造云梯之械 替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当,等到(5)为.宫室之美 为了、为着 (6)为.溪在州右《右溪记》 因

为,由于 2、作动词,读wéi (1)必为. 有窃疾矣 是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成为 (3)吾从北方

闻子为.梯 做、制造 (4)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 称为 (5)以为.前将军

作为 (6)孰为.汝多知乎 认为 (六)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等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3)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4)欲报之于.陛下也 向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由于 2、

放在形容词后面,表比较 皆以美于. 徐公 比 3、作介词,表“被”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被篇三:文言文议论文阅读二 读书之法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

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 ③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

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⑤⑥⑦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臵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jù):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

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④①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 (2)则其尤无义理者 ▲ ..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 ..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 ..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臵而徐理之。 翻译: ▲ 4.选文先提出 ▲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

证了 ▲ 和 ▲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 小题1分,意对 即可 2.(2分)b 3.(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

慢点去处理 它。 4.(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 躁。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

去处 理它。 一、【甲】明星写书出乎意料的好,文坛将不再那么寂寞 郦亮、周冰倩 在告别最初的“演而优则写”的初级阶段后,有越来越多的明星正在暴露当作家的野心。这方面最有力的例证便是,过去明星出书,大多走的是自曝隐私的路子,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隐私成分越来越少,文学色彩却越来越强。 最近刘若英推出的作品集《我的不完美》便引发关注。因为相比于十年前的随笔集《一个人的ktv》,刘若英俨然是在以作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越发感性且细腻的散文不说,刘若英甚至动笔写了《过年,回家》《喳喳小熊》与《红色洋装》三篇小说。而且初写小说,刘若英

似乎也没有一般写作者的矜持,分明显示着一位作家的做派。 除了刘若英之外,出了散文集的林青霞、汪涵等也都暴露了这样的野心。 事实上,好的作家大多都是草根出身,他们没有所谓文学专业训练的束缚,便敢于发挥。对文坛而言,明星也是草根,他们将草根当作家发挥到了极致。现在有的专业作家被逼着写作,往往写不过那些有特殊经历的明星作家。随着大批具有强烈文学色彩的明星作品涌入,

本已不平静的文坛势必更为波涛汹涌,尤其对那些专业作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另一方面,现在文坛功利写作之风弥漫,已长久没有优秀作品面市。这些明星作家写作

既不为名,也不为利,纯粹出于喜好,因此他们的作品被读者普遍看好。 (选自《上海青年报》,有改动) 【乙】明星作家越少越好 张魁兴

明星作家是成了明星后玩文字的,本行不是作家。明星作家是成明星后才写书才卖书的,买书的多是粉丝,看重的多半不是书的内容,而是明星的光环。明星之所以要出书,是为了让粉丝分享明星体验,称之为为钱也无不可。出版社之所以乐意出版,更是因为明星的书有钱可赚,是否有文学或其他价值不在考虑范围。明星作家的出现虽也是文化现象,但无法改

变一个事实,明星作家、明星的书多半会随明星一样成为过眼云烟。 作家明星不同于明星作家,作家明星是因为书写得好而成名的,作家是本质。作家明星有特定的内涵,不仅书写得好,还有责任和担当,能与人民共忧患。毕淑敏否认自己是明星作家,但她却是作家明星。明星作家一定关系帅、靓、青春,文字未必美,甚至玩弄文字;.. 娱乐第一,甚至为了保住明星的光环,故意漠视责任和担当。 作家明星比明星作家更值得期待。一是现在依靠写好书成名的作家明星还很少。二是明星作家比作家明星更受关注,未必是健康的文化现象。三是作家而明星有利于作家写好书,有利于作家承担社会责任,但明星而作家则是明星为了给自己的“铜臭味”抹上文化色彩,是为了包装自己。作家明星化是社会对作家的认可和重视作家的文化现象,而明星作家化则是展示人心浮躁和明星玩弄文字的另类文化现象,不值得提倡与效仿。笔者希望作家明星越

多越好,明星作家越少越好。 (选自《深圳特区报》,有改动) 1.甲文为明星作家叫好,其原因是(1) ▲ ;(2) ▲ 。(2分) 2.乙文为什么将明星作家和作家明星放在一起论述?(3分) ▲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哪一个用得好,为什么?(3分) (1)过去明星出书,大多走的是自曝隐私的路子。 .. (2)明星作家一定关系帅、靓、青春,文字未必美,甚至玩弄文字。 .. ▲ 4.下列材料中,用来支撑甲、乙两文观点均不适宜的一项是( ▲ )(3分) ... a.著名歌手汪峰写了《晚安北京》这首歌之后萌发写小说的想法,到2001年,完成了

同名小说,引发热烈反响。 b.在今年两会期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作家莫言成为上千名中外记者追逐围

堵的最为耀眼的明星。 c.著名作家余秋雨持有上海徐家汇商城1.5%股票,位列第十大股东,身家轻松逾亿,他因此而备受关注。 d.影星陈坤创作了随笔集《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表达自己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这部随笔热销50多万册。 二、 章月娥 ①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谈论什么是幸福。 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轻蔑地说:“这怎么就叫幸福?” 世事无常,一把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一夜间,富人沦为了乞丐。 正当三伏,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碗清凉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确实,幸福就是现在。只有一个个现在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 ②一份杂志,推出一项“征画活动”,要求应征作品必须以《世界的最后时刻》为题。 ③为了获取高额奖金,所有的应征作者都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有的画了在世界的最后时刻将钞票堆在大街上燃烧;还有的画了在世界的最后时刻坐上宇宙飞船逃离地球……但最后获得一等奖的,却是一位家庭主妇画的一张漫画。她在厨房洗涮完碗筷后,正伸手关紧水管开关。丈夫则正坐在餐桌边饮着一杯咖啡,一边还有一杯冒着一缕热气的咖啡在等着她。在餐

桌旁的地板上,有两个小男孩,正在做着玩积木的游戏…… ④评委们对这幅看似平常的一等奖获奖作品的评语是:我们震惊于这一家人的平静。他

们理解了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人对幸福的最高追求。 ⑤中国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屡屡被当权者流放。然而,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都能保持一种乐天的情绪,及时享受人世的美好。一次,他对友人说,要使自己心情愉快,只需看到松柏与明月就行了。而人生处处何地无松柏、无明月?只是少有人有这样的闲情和心境罢! 用一种平常的心去感受此刻生活的宁静、悠闲,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一瞬间的感觉就是幸福。懂得去留意身边的松柏明月,远胜于去追求水月镜花。不要萦怀于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⑥保持淡泊心境,安详纯净地生活,便是一种超然脱俗的幸福。有位盲人,一生中从事着一件工作:种花。他天生是个盲者,从不知道花是什么样子。别人告诉他花是美丽的,他用自己的手指细细地触摸,从心灵到颤抖的指尖,真切地体会美丽的含义;有人告诉他花是香的,他便俯下身去用鼻尖小心地嗅出另一种芳香来。盲人种了一辈子花,却从来没有见过花是什么样子,然而盲人是快乐和幸福的,因为他的心是那样的宁静和清澈,活得安详而纯净。人在很多时候都在不停地追逐着自己想象中的幸福,以为那才是自己真正应该得到的,可是到最后,会发现有些东西是自己永远也追不到的,即使追到了,也会很失望地发现到手

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⑦叔本华说:“人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大部分人只有当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时,才盼望那些幸福的日子再次来临。”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

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 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点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

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已在向你频频招手。 ⑧不要幻想着未来才有幸福,幸福就是现在。享受幸福的关键就是把握现在啊! (选自《青年文摘》)

1. 2分)

2. 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3. 请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3分) ▲

4.下列是一组“幸福”的名言,请选出不能证明文章观点的一项 ( ▲ )(3分) a.幸福永远是不会光顾那些不珍惜自己所有的人。—— 威廉·考伯 b.笨人寻找远处的幸福,聪明人在脚下播种幸福。——詹姆斯·奥本汉 c.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你就能变得快乐。——亚里士多德 d.幸福来自成就感,来自富有创造力的工作。—— 富兰克林·罗斯福 5.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3分) 幸福就是生活的点滴,是一种人生体验,是一种生活感悟! 幸福是在我失望无助时,老师默默走过来俯下身子,拍拍我的肩头,微笑着鼓励我。老师,谢谢您的帮助! 幸福是在我孤独哭泣时,妈妈微笑地伸出双手,敞开温暖的怀抱,让我依偎在她的怀里。

有温馨的母爱我已知足! 幸福是在我 ▲ 时, 同学

▲ 。 ▲ ! 总之,幸福是感激、知足与珍惜。

一1.(2分)(1)明星作家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来越强,使文坛不再寂寞;(2)明星作家 写作纯粹出于喜好,有望遏制文坛功利写作之风。(每点1分,点明明星作家写作特点及

有益影响,意思相近即可) 2.(3分)运用对比论证(1分),突出而有力地证明作家要有责任和担当,而明星作家化 不值得提倡与效仿(2分,两点答出其中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3.(3分)“大多”用得好(1分),“大多”是指大部分,不是全部,这样写符合事实, 语言表述严密(1分);而“一定”过于绝对,表述不严密(1分)。(意思相近即可) 4.(3分)c 二1.(2分)幸福就是现在;享受幸福,把握现在。(意对即可。“幸福”“现在”,少一点扣1分) 2. (3分)运用比喻论证(1分),将松柏明月比作身边的幸福,将水中镜花比作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用平常心去感受身边的宁静,幸福的感觉就会涌上心头。(2分) 3. (3分)先摆出分论点:保持淡泊心境,安详纯净地生活,便是一种超然脱俗的幸福。(1分)接着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证明“盲人的幸福快乐是因为他活得安详纯净”(1分); 最后又从反面论证,增加论证的力度。(1分) 4. (3分) d 5. (3分)写出对幸福的理解,扣住“幸福是一份珍惜”,表达对同学带来的幸福感受

的珍爱之情,语句通顺流畅。篇四:文言高考满分作文 历年高考文言、古诗体满分作文汇编 1.2001年:《赤兔之死》 作者: 蒋昕捷 江苏南京13中理科班,因满分文言作文《赤兔之死》,被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

业破格录取。这是近年来第一个获得高考作文满分的人,他作文的文言写法倍受瞩目。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

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

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

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

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

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之。 【简评】此篇是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临场作文,作者为南京考生。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

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 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

其项背的。得分:60分。 2.2003年:《转折》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北京)----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耿亮 北京101中学理科实验班高三(一)班 ,他在总分为750分的考试中,最终获得670分,

被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系录取,实现了他“上清华工科”的梦想。 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日猎于苍野之间。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竞死,群隼枵腹。或搏苍穹,徙鸿蒙,求索于重峦之巅;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

尸殍肉。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 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转折之秋也。逢此时,志不同则前途殊也。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夫天地万物,转折之奥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君曾见清泉流塞于大石者乎?此泉之转也。择退者,蔽于石阴,遁于林洼,而不名于世,久之腐臭;择进者,遇阻无畏,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此风之转也。择趋避者,散于群峦外,须臾而无形,顷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削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

之掩白日。然则物之形貌,每决于何择于转折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转折也。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骚,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尽报国之忠,剑指

中原,不胜不休。虽夭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四出师,终塑尽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叹。 由此观之,转折者,多为困阻也。唯怀大志不言败者,可转而为人杰。其逢小挫辄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之间不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 乃知骅骝骋于浩野,必有跌扑尘泥者,择偃志者死,择奋起者得利足;猿猱攀于绝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择灰心者亡,择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踬踣于疾风骤雨者,择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择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霁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不为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

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叹曰:适转折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

后世,则非不畏困险、笃志愤发者莫属也!

【点评】从具体内容和写作技巧来说,本文可谓引用传说,开篇不凡;以“志”立论,意义深远;纵横捭阖,开掘非浅;巧妙收束,题旨毕见。“文言是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对古代人怀着敬仰的回顾,是对他们精神的继承。”本文作者——北京考生耿亮如是说。学理科的又有如此之志趣,“全才”乎?“怪才”乎? 3. 2003年:《吊屈原赋》 作者:不详,2003年陕西考生。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

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

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

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

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

岂不如此哉? 【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史记》里,司马迁为屈原和贾谊合写一传,可见这两位历史人物相似之处颇多,此文作者即以“贾公”开头,贴切而自然;而“我”的作赋,则顺理成章。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以感情亲疏作为用人的标准,必将造成历史悲剧”这一中心,纵论历史,深入剖析,很具说服力。娴熟的文言笔法,读来韵味十足。文中可见《屈原列传》《谏太宗十思疏》《伶官传序》等课文的影子,足见考生对语文课本是熟悉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运用灵活,相关历史知识掌握也很不错。从对“赋”这种文体的要求来说,且不说汉赋,就是唐宋的赋,句式和声韵都应该“合律”——即多用骈句并讲究平仄。而这首赋在形式上还不大像,因为作赋

太难,考生在考场上能作到这个程度就难能可贵了。不过后来者的借鉴宜审慎一些。 4、2004年:《戍妇歌》 作者:不详 作者自述:这是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考试作文,作文要求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我在贵州省织金县参加了这一届的高考,以这篇

“古诗体”的诗歌《戍妇歌》获得满分。本人从小就对旧体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坚持学习并且尝试着进行创作,至今写过百余首不同体裁、风格的旧体诗词作品。鉴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且希冀与志同道合的人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在此,谨把这首

有幸获得高考满分的“古诗体”作品《戍妇歌》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注:这首《戍妇歌》采用了五言古诗的风格,类似于《孔雀东南飞》的叙事形式,以一个丈夫被征召从军的“戍妇”的口吻,讲述了一段被封建战争摧残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戍妇”与丈夫从小青梅竹马,结为连理之后夫妻更是恩爱甚笃,然而好景不长,无情的战火打破了家庭幸福与宁静,丈夫被朝廷的“一纸诏书”征召从军,从此“一去无消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在十三年的守候中被不断放大。全诗通过对戍妇形象的塑造和戍妇对丈夫思念的描写,控诉了封建战争对平民百姓的摧残,讴歌了戍妇坚贞不渝的爱情。全诗共154句,770余字。) 妾对隆中坐,思君盼归颜。唧唧槐上雀,飞上五铢钱。 深秋十三载,经冬夏历年。年年望乡关,日暮孤棹边。 坞城埋青草,青冢塞上寒。自幼同连理,两小无猜疑。 青梅傍竹植,竹马两相依。① 山西共植树,山东采菊归。 郎言不效古,但此常年期。至今东篱下,人面对菊花。 菊花犹未改,陶潜归何处。② 十六入君门,妾自君家人。 朝耕南山陲,夜伴读书声。不求官侯达,不求门楣盈。 只愿长此往,携手不分离。自为君家妇,出入守门庭。 为晓三重制,度化四德遗。居家理机务,出家念家居。 尊贵亦尊贵,贫贱不能移。君夸妇贤德,虽苦亦有余。 只求家和气,上下无相欺。③ 草堂三秋叶,深阁四时春。 皇庭一纸书,征戍到梓门。门前凄凄草,门外犬吠声。 官吏苦无何,老母跪致词:“家中无男子,独此不幸人。 若为从戍去,一去无消息”④ 官吏苦无何,贱妾前致词。 妾至夫君前,临未无呜咽:“君妇自此别,相期更何年。 临别无甚言,数语君须记。一言征戍苦,朝晚自相顾。 无妾侍君身,衣食亦间疏。二言塞上寒,不似在家园。 行军车马后,烟火戍城前。三言男儿坚,勿以家为念。 男儿须自强,效古作前贤。自此别离后,天海各一边。 天海虽相距,亦有心相连。何年秋雁过,足雁系平安。⑤ 君行复迟迟,妾怀惟君知。三步一回首,步步歩相思。⑥ 行行复顿足,顿足复行行。疾趋至君前,凝噎已无音。⑦ 执手看泪眼,一语谓夫君:“愿做湘神女,伴君塞上征”⑧ 日暮鸣鸦晚,人归颐草深。自此一别后,音书无通往。 妾在岭南住,年年登高处。望穿湘江水,望断岭南路。 杂草蓬丛生,荒骨遗野路。君戍守边疆,夜夜尽望乡。 一声茄笛怨,痛断几人肠。夫君愁肠断,妾亦断愁肠。 此时南山下,处处遍菊花。花开人不在,花萎人自伤。 对话人憔悴,对人花凄凉。人花两相映,迷惘共彷徨。 一载盼君归,对镜容颜失。鸾凤已飞去,空留题镜诗。⑨ 二载盼君归,旦暮念君痴。独坐楼台夜,黎衣俱已湿。 三载盼君归,妆临泪又垂。 湘妃竹下逸,断肠花上飞。⑩ 四载盼君归,两鬓渐依稀。依稀鬓发里,依稀阑梦中。

五载盼君归,西山横翠微。本是妾妇泪,洗却山色嵬。 六载盼君归,燕雀也无声。冥冥枝上雀,黯黯隔年期。 七载盼君归,流水更无音。无情悲花落,多情度伤悲。 别来十三载,载载念君归。雁落添残影,水流著江清。 人归人散后,月下月痕深。与君歌戍妇,凭古可堪今。 一曲歌未尽,自看古今人。 注释: ①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②典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无”通“勿”,不要、别的意思。 ④南朝齐宝月《估客乐》诗之二:“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⑤苏武牧羊,十九载,后系书与雁足,汉人见之,乃迎返。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⑥前两个“步”字作名词,意“脚步”;第三个“步”字作动词,意“生,出”。 ⑦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⑧宋玉《高唐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玉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巫山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巫山之女临去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⑨传楚王得一明镜,纹有鸾凤,一日凤离镜飞升,绕梁三日而去。李商隐《鸾凤》:“旧镜鸾何处,衰桐凤不栖。”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鸾鸟是古代传说的神鸟。据《异苑》载“鸾睹镜中影则悲。”后人在诗中多以鸾镜表示临镜而生悲。 ⑩湘妃竹:即斑竹,亦称“泪竹”,竿部生黑色斑点。这种竹子生长在湖南九嶷山中。《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 断肠花:花名,其上多红色血斑,相传昔有一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名曰断肠花。李白《古风》之十八:“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