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2020-11-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作者:付宜强 丁传磊

来源:《高教学刊》2018年第11期

摘 要: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为我国储备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在梳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和总体态势的基础上,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从培养目标、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1-0027-04

Abstract: How to impl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ow to reserv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key to realizing the convers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overall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pth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n put forward pertine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 from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mechanism, curriculum system, teacher resources,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assessment system.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一、概述

近年來,创新创业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为此,我国政府发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将“双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阵地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摆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前的重大命题。本研究在回顾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和总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从培养目标、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发展建议,以期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与总体态势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至20世纪末清华大学所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进入21世纪,教育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单一的、自发的转变为多元的、有组织的,标志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正式启动阶段。2010年,教育部颁发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和抓好大学生创业实践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此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双创”的号召,“双创”一词在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为发挥高校在培养双创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于2015年发布相关意见文件,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和实施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在政府的促进和引导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 统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模式百花齐放

经过20年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探索,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成了学科导向型、实践导向型和综合型三种模式。[3]此外,从参与主体来看,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涵盖政府、高校、企业、资本、社区(园区)等主体。多元主体共建形成了以下典型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式。一是以高校为中心辐射所在区域,涵盖多元创新创业主体的创业生态系统;二是高校、政府、资本联合构建的诸如“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竞赛系统;三是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建立的以服务大学生创业为目的的“自组织系统”。[4]基于不同导向性形成的模式和多元主体共建形成的创业生态系统,使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展开,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一是高校自身重视,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师生广泛参加一系列创新创业竞赛。二是高校师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加快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实施。中国人民大学与30余家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对我国52所高校进行了跟踪调查。其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近九成大学生考虑过创业,近三成在校大学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5]与上一年相比显著增长,还有3.8%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一定要创业。我国大学毕业生即创业率也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两倍。这表明,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推进,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三)双创教育效益显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创新创业热情的不断高涨,国内高校依托先进的科技学术水平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综合效益明显。通过创新创业赛事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是其中的一大特色。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超过20万学生参加,提交3.6万余个项目。[6]上述数字在第二届是首届的3.3倍、2.7倍,在第三届是上届的3.2倍、2.7倍。[7]赛事的举办推动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使一批批优秀成果转化落地。在首届赛事中取得金奖的12个创意项目,绝大部分已注册公司进入正规化运行;22个实践组金奖项目,有50%在赛后继续获得融资,且融资阶段已进入pre-A、A轮甚至B轮。创新成果的转化实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激发了高校创新创业热情,显现出一定的综合效益。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在模式探索、氛围创造、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将学生分层分类,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是其主要功能。[8]但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培养自主创业者,并以其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巧上,以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则把重点放在商业计划书撰写、答辩演讲技巧上。这些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从战术角度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巧,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没有真正提高,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产生偏差。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从培养多少大学毕业即创业的自主创业者或在创业竞赛中拿多少奖项向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能力的方向轉变。 (二)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主体上要求增强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性,在教学形式上要求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在教学目标上要求更侧重于实践性、能力性。目前,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等以课程为依托展开。二是通过“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为依托展开。前者存在约束力弱、覆盖学生面窄、教学时间受限等问题,实施中往往与学生专业教育脱节,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空洞感。后者本质上是对学生进行相关赛事技巧的培训,使学生以一种赛事的眼光和思维面对相关培训,将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展示项目、迎合评委的喜好上,注重技巧性的提升,而不注重自身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国内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 (三)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内高校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已较为稳定完善,课程设置及安排也已较为饱和,所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课程体系面临许多困难。如何为创新创业找到合理的位置,制定适宜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广泛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等选修课、通识教育课,教学依旧大面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课堂,讲师甚至都缺乏职业经验,教学内容因此以创业技巧技术、就业职业技巧等理论性知识为主。通过单一的课程,简单地传授创业技巧技术、开设几节就业创业讲座所进行的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对教育形式进行了改变。目前,国内高校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教育内核就难以真正转变。 (四)师资力量发展滞后

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还远不能满足需求,其发展相对落后。首先,教师数量存在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一般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大多由辅导员、经济管理类教师组成;兼职教师的组成相对更为复杂,可来自于社会企业、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等。现有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所需。其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弱。高校很少有从事创新创业领域研究或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专职教师,现有教师所讲授知识多为生涯规划和职业技巧等理论知识或商业计划书撰写、演讲展示技巧等赛事技能,依旧是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并没有变化;部分兼职教师实践经历较为丰富,但授课时间有限,多采取讲座等形式进行集体教授,最终的授课效果也有限。 (五)教育服务仍不匹配

《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学生实践创业的最大障碍是缺乏资金、缺乏社会关系和缺乏管理经验,这表明获取创业资金、社会关系、管理经验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最迫切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能否迎合学生需求对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有重要影响。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能提供的大多是一些理论知识和职业技巧,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过于理论化和技巧化,实际意义反而不大,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吸引力。此外,大学生希望高校提供更多的创业扶持政策,比如创业和学分间的转化、实验室设备向学生开放、学校科研成果优先向创业学生转让等,而高校目前提供的主要扶持政策与学生的需求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六)评价体系尚待健全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其培养目标侧重精神和能力,与专业教育更侧重理论知识有所区别。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由一张试卷决定,否则将陷入重理论、轻能力的境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不相符。另一方面,《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只有54%的高校对创业教育满意度实施了跟踪调查,这反映出高校对学生意见反馈仍不够重视,体现了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重开设、轻闭环改进流程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质量及成果的跟踪分析,根据学生反馈及意见进行持续改进,以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供更加符合学生需求、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教育。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套更健全的面向学生及教育自身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设置梯级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宗旨。[9]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应放在培养自主创业者、毕业即创业者、创业赛事者上,而应转变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基本素质上。为了达到广泛、全面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开展:首先是面对全体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意识;其次面向一部分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最后针对少部分学生,鼓励支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施分层教学,设置梯级培养目标。在广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基础上,培养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支持少数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目标体系更符合现实和创业规律。 (二)建立健全培养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精神和能力,更强调实践性、能力性。因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要以更丰富多元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不应囿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案例教学等,更应当采用项目式教学、实习作业教学、参观实验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实际地体验创新创业场景,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进行总结反思并做演讲展示,改变以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实践者和课堂的主体,教师转成为引导者。从教学理念、方法和形式的角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实践和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能力,真正实现教育形式和内核的双重转变。

(三)加强课程体系融合

专业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主体,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创造的重要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所培养的精神、知识与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创造的重要推动力。因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在实施时,不能将二者剥离开来,应尽可能地促进二者相互融合,加强二者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联系。高校可将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于专业教育中,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本专业知识创新创造的路径与方法,布置相关创新创造项目或作业,鼓励支持少部分适宜落地实施的项目进行创业实践,将创新创造纳入专业考核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创新创业精神得到激发,相关能力得到增强。 (四)促进优质师资共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新创业优质师资的培养成本高、培养时间长,创新创业师资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不能满足现今日益增长的师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授课、网上直播授课等新兴教育形式逐渐被师生所接受,相较于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课堂,网上教育为师生的双向交流、即时互动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随时问问题,老师当场就解答。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促进创新创业优质师资的共享,将最优质的师资、最优质的课堂录制成视频,汇编成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基于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换代,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了解最新创新创业动态,此外还可以辅以直播授课等形式。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解决创新创业师资在数量、质量、分布上的不足与问题。 (五)制定师生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可以有效调动高校师生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促进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相关教育、开展相关实践。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及创新创业经历作为职称评比、评选评优的重要参考因素以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与转化。另一方面,制定学生创新创业经历与其他课程的学分置换制度;设定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奖励;将学校优秀的科研成果优先转让创业学生;向具有优秀创新创业潜质和能力的学生开放实验室等资源;提供社会关系、创业资源的支持与倾斜等。只有根据师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激励措施,才能真正调动起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六)发展教育联盟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要向联盟化方向发展。创新创业不是一人之事,需要多专业、多学科的协同。从微观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内要打通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为师生构建更为广阔、有效的平台,比如建立校际创新创业平台等。从宏观来看,要连接不同高校、不同主体。创新创业教育要逐步涵盖不同高校,实现校际间学科、技术的交流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涵盖高校、政府、企业、资本等不同主体,实现不同主体间人才、政策、平台、资金的互补。只有涵盖多元主体的联盟性大平台才能满足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对资金、经验、社会关系的需求,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真正助力。此外,积极整合校友力量,通过设立校友会、校友创业基金会等形式,协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也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七)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要包含对学生的考核和对教育自身的考核。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要从评价主体出发,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提升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考核评价学生的主体可以包括教师、学习者自身、第三方等;考核评价教育的主體可以包括学习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导向性评价理念可强化评价体系的深度,具体有过程导向性、结果导向性、效率导向性。而采用单一的导向性评测,无法对评价客体进行深度挖掘,因此可以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评价客体融合多种导向性进行综合评价。[10]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还要考虑持续性和时效性,高校应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建立个人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案,对其进行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跟踪调查,跟踪这些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的同时从学生处搜集建议、反馈,以不断修正、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自身。 参考文献:

[1]赵娜.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15-18. [2]肖玲.论高校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贸实践,2017(07):276. [3]韩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21-123. [4]苏培.《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发布[EB/OL].http://ex.cssn.cn/gx/xskx/201801/t20180108_3807418.shtml.

[5]翟欣婷.大学生创业能力履历评价及其指标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6):51-52.

[6]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01):23-27.

[7]教育部高教司.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体情况及总决赛相关安排[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

/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0/17zt10_fbhcl/201709/t20170908_313832.html. [8]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07):45-47. [9]张建斌,张颖洁.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05):103-108.

[10]张继中.论现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9):54-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