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战争文学研究
2020-04-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纠连碌《左 春秋考证》的方法论 辞,但是刘逢禄的《左氏春秋考证》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147 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往往是《史记》而否《左传》,开启了清代可以冠之为今文经 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中对《史记》的倚重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知道,乾嘉学者往 往征引东汉贾逵、服虔等人的旧注,鲜少涉及西汉旧注,对《史记》并不甚措意。今文学 者对《史记》的重视足以引起学者对东汉以前旧注的注意。晚清刘师培、章太炎等人大力 宣扬刘向、刘歆、司马迁等人的西汉旧注在《左传》训诂考证中的重要作用,突破了乾嘉 汉学长久以来孤掷于东汉旧注的弊病,未尝不是受今文经学激励的结果。 另外,刘逢禄在论及《左传》的称名问题上,足以予人启发。包括刘逢禄、宋翔凤等 人在内的学者盛赞左氏具良史之才,《左传》之中,即使经无传有之处,亦不致乱《春秋》 义例,反可以明经义⑦,所谓刘歆的附益也末加以政治上的解读。此时的《公羊》经学,仍 保留了学术研究的品格,故刘师培、章太炎等学者亦不免推崇。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丈学院) 责任编辑:骆瑞鹤 l 博Il 士 论 文 搬 英 的军师,熔儒家的政治抱负,兵家的军事谋略,道家的 生存智慧,道教的仙风道骨于一炉,集军师与帝师于一 身。司马辽叙写武将时以“智、信、仁、勇、严”等 “五德”为标准来品评其优劣。“战争边缘人物”因为种 《史记》战争文学研究 种机缘而卷入战争并对战争进程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司 马迂善于在战争环境中揭示人性。《史记》在战争视野 王俊杰 中的死亡叙事丰富多彩,他写死亡临界时的心灵自自使 生命定格。太史公不仅“好奇”,而且“好哭”,他用泪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家,非后代书生所能 水“浸泡”人性。司马辽在战争间隙演绎了几出儿女风 及。《史记》是先秦两汉战争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是中 情的好戏。 国古代战争文学的成熟形态。 司马辽有时以今人为古人之模特,以今度古是他著 司马迁的战争观,以儒家仁义为体,以兵家谋略为 史的一种方法。他注意从战争视角观照战争人物,因人 用,以道家无为为归,是兵儒合流、以儒统兵为内核的 运文,文因人生。《史记》不仅做到了“文如其人”,更 杂家。司马迁用天象灾异影射天下形势,天命观与三五 达到了“文如其所写之人”的艺术境界。司马迁对民族 之变观是他天时观的两只翅膀。司马迁非常重视地势在 性格做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解剖,他写得极为成功的“历 战争中的作用,他甚至是地势决定论者。“遗烈”或“余 史原型”,已经成为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烈”体现出优秀民族精神持久而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是 司马迁深受兵家熏染,其为文如同老将用兵,用兵 人和的一种特殊形态。《史记》是形象生动的战争谋略 学法则驾驭文章的写作。史辽之为文,意为主: ,法为 教科书,它的战争场面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小说化 号令,字句为部曲兵卒。《史记》结构充分体现了司马 倾向。以言叙战、以文存史、载录军功简牍是《史记》 迁驾驭“常山蛇 ”的高超本领 他用伏笔如用伏兵。 战争叙事的特殊形态。 战争文学与兵家有种天然的联系,兵家的“奇正相生” “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在继承“春秋笔法”精神本 注定了传奇性是战争文学必然的美学属性。英雄传奇是 质的同时,在技术层面上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展了“春秋 《史记》浪漫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形成整部《史记》 笔法”的具体实现形式,如体制破例寓褒贬,编排次序 奇气四溢的重要因素。阳刚悲壮作为《史记》的美学特 蕴微义,互见法里辨人事,委婉曲笔明是非,只言片字 征,在以中和之美占主流的传统文化中显得格外抢眼, 别战绩。司马迁运用“春秋笔法”行使着史家对历史的 司马辽为阳刚悲壮的美学风范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扎根, 裁决权,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做出了突出贡献。 战争人物以“系列化”的面貌出现于书中。对帝王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9届 而言,政治道德的重要性要优先于军事才能。《史记》中 博士生) ①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卷二,《清经解》卷1295,上海书店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