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娟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4期
2016 年3 月,我接到参加马鞍山市“千人百课”教学展示的通知。我选择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课文《威尼斯的小艇》。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前前后后试教四次,反复体验“建立—被推翻—重新建立”的艰辛,在一遍又一遍的调整中摸索阅读教学的规律。
一问:我上的是语文课吗?
出于公开课的压力,我力求彰显教学的深度,教学出发点直奔“发展思维”而去。为了找到理论支撑,我在课标里寻找依据:“课程基本理念”里提到了“发展思维”,“总体目标与内容”里提到了“发展思维能力”,“教学建议”里提到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一切都说明,“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由此,我放心大胆地挑战学生的思维,颇为得意地开始了第一次试教。举例如下:
环节一:体会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1. 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表现在哪里?默读第五、六自然段,画出体现两者关系密切的关键词。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试想一下:生活在威尼斯的人,没有小艇会怎样?
环节二: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及适切
1.减一减:在热闹的场面后还有一段写景的文字,似乎与小艇没有关系。我建议删去,你们赞成吗?
2.加一加:既然写景,那就多写点。我从《威尼斯之夜》选一段文字放在后面,可以吗?
出示:空气那么清澈、透明,抬头望去,这儿的星星似乎远比我们法兰西北部夜空中的星星要多。夜空到处布满星星,那深蓝的夜色都变淡了,融入了一片星辉。
3. 看来选景要围绕小艇展开。文中选择了哪些地方展开描写?
总结:写景要恰当,紧扣小艇选择写景路线。
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确具有挑战性,不管是第一环节的反向推理,还是第二环节的对比分析与梳理信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而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毕竟有限,思维的品质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完善。果然,到了后半节,学生明显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老师的理性提问。面对学生茫然的双眼,我感觉自己将学生强行推入思维的旋涡。
同事说,这节课不是上给小学生听的———一个问题抛出来,即便是成人也要琢磨半天,可以想见问题的深度,这不是难为小学生吗?县教研室吴祖欣主任直言不讳:“这不是‘语文课’,是一节‘思维课’!”我一下子懵了,难道“发展思维”也有错?
重新审视课标,我发现自己以偏概全,孤立理解了“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没有错,但这是所有学科共有的目标,语文课中的“发展思维”要建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看来,“语文课”不是“思维课”。那么,该怎样上出“语文味”呢?语文的特质是什么?———“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文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学生只有在语言里驻足徘徊,感悟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才能发现并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我沉下心来研读文本,揣摩作者表达的特点。首先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我发现作者语言的灵活多变;再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我发现第五、六自然段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第五自然段是并列式的结构;最后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是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我发现第六自然段动静结合的巧妙。
走得再远,别忘了为什么出发。语文教学的原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们要从“语言”入手,善于发现文本语言的特点,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二问:我最应该教的是什么?
换了“语言”的视角,我的灵感汩汩而出,信心满满地进行第二次试教。举例如下:环节一:品味语言,想象动态画面
1.其实文字里就藏着答案。哪句话告诉你是小艇带走了所有的喧闹?
出示: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双手就是小艇,边演示边说。(先是“簇拥”,然后“散开”,最后“消失”。)
3.指导朗读,突出动态词。作者运用不同的动态词写出了连贯的画面。
环节二:品味语言,领略美丽夜景
1.夜景真静啊,老师忍不住读给大家听(故意漏读“摇晃”“耸立”“横”“停泊”)。与原文对比读,说说你的看法。(这些词语写出了景物当时的状态)
2.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一个词来说:我从仿佛看到。
3.指导朗读,读出词语背后的画面。揭示规律:作者运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出了丰富多变的画面。
这一次,教学飘散出浓浓的“语文味”。教学的立足点是文本有特色的语言,运用现场体验、想象画面、对比朗读等方法,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积极踊跃,与语言展开了亲密的接触,领略到语言独有的魅力。实践证明,教学的出发点从“思维”转向“语言”是明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发展思维”并不矛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
那关注“语言”就可以了吗?听课老师说:关注语言的点太多了,反而模糊了教学的重点。
细细思量,老师们的话不无道理,一堂课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文本语言具有很多特点,我们要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力保“一课一得”,从而“得得相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最应该教的是什么呢?我在“迷雾”中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首先是编者意图,单元训练重点是“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其次是文本个性,与单元其他课文相比,“借艇写城”是本课最鲜明的特色;接着是课标年段要求,在高段明确指出:“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后是学生学情,他们对动态的语言、描述的语言早有接触。多维度聚焦后,我确定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围绕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且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想得再多,别忘了最核心的是什么。一节语文课,要努力落实文本的核心价值,发挥文本的独当之任,切实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问:这是学生“学会”的吗?
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我重新梳理了教学思路,决定“咬定青山不放松”,并到课堂上进行检验。举例如下:
环节一:找准起点,初步感受关系密切
1. 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表现在哪里?默读第五、六自然段,画出带有小艇的词语。
2.总结规律:作者运用不同的关键词体现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环节二:进入文本,深入感受关系密切
1.围绕小艇,人们的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再读文字,让我们去感受人们生活的不同。
2.指导朗读,读出不同的生活状态。总结规律:作者描写不同的活动,展现威尼斯的风情。
环节三:拓展文本,实践体验关系密切
1.你还看到有哪些人用小艇去做什么?(预设:走下小艇—在小艇里—坐着小艇—走下了小艇—)
2.推进:作者的语言灵活多变,谁能用上不同的词语说不同的人物?
3.威尼斯人口众多,作者挑选人物有什么讲究?
总结规律:选择人物广泛,代表威尼斯大众。
环节四:走入“夜景”,侧面体会关系密切
1.研读文字,想象不同方位的画面,感受夜景的静寂。
2.采用删除法,体会描写夜景的作用。
总结规律:随着小艇的活动,作者巧妙地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
3. 播放威尼斯白天与夜晚的视频,直观再现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
环节五:读写结合,运用表达方法
请你紧扣我们马鞍山的一张名片(本地特产、本地景点),写写人们的活动场景,体现这张名片与人们关系的密切。
这节课,我着重解决一个问题———作者如何“借艇写城”:一方面,作者是怎样体现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另一方面,作者是怎样透过小艇写出威尼斯风情的。先看第一个方面。作者采取的写法有:紧扣小艇,运用不同的语言,体现关系密切;紧扣小艇,运用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现关系密切。再看第二个方面。作者采取的写法有:选择广泛的人物,描写不同的活动,呈现威尼斯的风情;选择不同的方位,展现威尼斯的夜景。
两个方面并不孤立,而是融合在一起。教学从体会关系密切入手,再随着小艇领略威尼斯的风情,学习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物、风情相联系的表达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我不仅揭示语言运用的规律,还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的规律。
尤其是小练笔的设计,直指文本独特的表达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的师父、特级教师夏能彬老师指出,教师的问题带有暗示性,强制学生揣摩教师的意图,这不是学生“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特级教师葛莉老师发给我一张截图,上面有曾扬明老师的几句话:“语言,懂与会是一对矛盾体。懂了不一定会,这是规律。懂是陈述性,会是程序性。”我认识到,“教会”只能让学生“懂”,“学会”才能让学生“会”。学习本是一段发现的旅程,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语言里潜泳、揣摩,直至有所顿悟。
于是,我降低教师的姿态,蹲下身子陪着学生一起去发现。除保留语言实践的环节外,我做了一些调整。举例如下:
调整一:紧扣小艇来写,运用不同语言,体现关系密切
1. 学生汇报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句子。找找小艇在哪?(梳理关键词同上)2.教师引读:作者写小艇出现,写商人用的词是……写青年妇女换了……写孩子和老人换了……写一群人换了……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紧扣小艇来写,体现关系密切,作者的语言在变。
调整二:选择不同方位,呈现威尼斯的夜景
1.想象画面:在热闹的场面后,作者还描写了夜景。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哪些画面?其他人注意听,想想他看到的是哪里,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2.前面就是河,你来指挥,我们伸出手指一指这些方位。你有新发现了吗?
点拨:选择不同方位,描写威尼斯夜景。
3.每一处都是一幅画。请你们进入想象的空间,我们沿着,街道往前走。你看,水面上———,河边———
学习是有规律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思维为主,他们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宜采用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即从许多个别语言现象
中概括出一般的语言规律。具体来说,教师引领学生从多个语言现象入手,揣摩语言文字的特点,探究语言运用的诀窍,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学习是有方法的。小学生思维水平有限,教师要给予方法点拨,达到推波助澜的目的,如运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细微差别,发现语言的灵活多变。
学习是有趣味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创设有趣味的教学环节,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立足文本的语言,把握核心的价值,展现学习的过程,这大概就是阅读教学的路径。磨课让我拨开重重迷雾,厘清了原有的认识,对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肖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