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毛门”事件看媒介无意识的产生
作者:周莹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7期
【摘 要】媒体对“八毛门”事件缺乏证据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本文以“八毛门”为例,简要分析媒介无意识的产生,并且指出新闻是一种社会建构,新闻活动的结果是使社会现状合法化。
【关键词】“八毛门” 框架 社会现实 建构
2011年9月5日广东牙科诊所医生陈先生向媒体报料称:8月19日刚出生的儿子因腹胀入院治疗,24日,深圳医院出具病情告知书,怀疑孩子患有先天性巨结肠,建议进行造瘘活检手术,手术费超过十万元。25日,到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陈先生称接诊医生开了八毛钱的药,“孩子就治好了,能吃能拉”。因此,怀疑深圳儿童医院过度医疗,并要求医院撤销科主任,退还3900元住院费,赔偿10万元。此事引发网上热议,网民纷纷指责医院。9月7日,深圳市儿童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所有诊断治疗符合规范,10万元手术费用医院从未提过。9月12日,该患儿病情反复,再次入院治疗。10月20日,患儿在武汉同济医院被证实患先天性巨结肠。“八毛门”舆论关注的焦点,由谴责“过度医疗”转为反思医患关系。① 一、记者如何做新闻?
刚出生的婴儿,由于无法排便被检查出先天性巨结肠,需要手术以及巨额医药费,医生父亲拒绝手术,并称转院治疗仅花八毛钱便治好了病。10万元与8毛钱的巨大反差,引起网民对“八毛门”事件的极大关注,那么媒体是如何报道此事的呢? 1、新闻专业主义是内在要求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持一种超然、中立、公平和独立的态度,避免带个人偏见的、隐秘的动机和受外部利益的不恰当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操作理想和职业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之外,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规范和行业标准。② 2、用框架理论构建新闻
美国社会学家塔奇曼说,新闻是一个框架。戈夫曼在《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事务时都会使用一个道具作为认识和判断的基准。这一概念间接的表明,媒介在进行新闻框架建构时可以选择多种框架作为受众的解释图示,它是消息来源,社会情境以及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国传播学者吉特林将框架理论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下的定义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的处理者按常规来组织话语。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经过了抽象并且具有一般规律的处理方式。同时,媒介的框架无法避免。另一传播学者恩特曼则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与凸显两个作用,框架就是在报道中进行挑选并特别处理,以凸显社会现实的某些方面。最重要的框架理论研究者是美国学者加姆森,他将“框架”分为界限和架构两类,其中“界限”的意思是如摄像机之镜头,镜头的作用是将重要的予以取用,将不重要的予以排除,犹如画框的作用,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回到“八毛门”事件,一个正常的新闻生产过程是,媒体捕获新闻线索,通过调查采访,发出报道。然而,在“八毛门”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出现了新闻专业方面的失误,客观中立平衡的新闻专业精神没有得到好的体现。在接到患儿父亲一方的信息后,对院方没有进行深入采访,对患儿病情的判断缺乏专业知识背景,也没有专家和证据支撑。于是,医学概念的乱用以及对事实的误解,造成了民众的过分担忧,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八毛门”媒体的不专业,从新闻线索的获得就已经体现出来了。首先,就是判断新闻源的可信度。10万元与8毛钱,这种巨大的差距,理应引起媒体工作者的质疑,并且咨询医学界相关人士。其次,没有深入采访,核实事件,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那么,他们为何犯错,选择去相信患者一方,仅仅为了利用民众一直关注的医患矛盾,去吸引眼球吗? 二、媒介的无意识何以产生? 1、何为无意识?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分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没有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引起了心理学家及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阐述也提到过无意识具有集体性。 2、媒介为何“无意识”?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媒介不能先入为主地选择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不能凭想象去报道新闻,媒介应该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和公正的旁观者,在医患矛盾发生的时候,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扎实的采访,多听听患者、医生、医院、专家及专业人士的看法。很显然,在“八毛门”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报道失衡现象严重,0.8元与10万元之间巨大的差距,为何没有引起媒体的质疑,而单方面的相信患者家属,在新闻的采编之初,媒体便事先预设了立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中还指出:新闻的产生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新闻框架影响了受众如何想,影响受众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长期的狭隘的程式化的报道难免会产生刻板印象,框限了受众的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忽略了框架外的世界。媒介呈现的事实是一种媒介化事实,但是受众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事件进行主观解释,并建构社会现实。媒介框架的分析带来的启示是有关现实的判断和价值标准不可避免的要渗入似乎威胁着获得客观性所宣称的能全面地、未经折射的捕捉世界、明显地将“事件”与“观点”、解释和评论分开的信条的可能性。④
笔者认为,“八毛门”事件报道中,媒体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长期存在的医患矛盾,乃至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记者的判断,新闻的生产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
“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可以肯定的说在社会生活层面上,人对环境的适应是通过虚拟的媒介来实现的”。“每一份到达读者手中的报纸都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什么事情可以印刷上报,它们被安排在什么位置,占据多大的空间,要强调什么都是选择,这儿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这里有的是常规。”这是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的两句话,形象的解释了新闻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⑤ 三、对“八毛门”事件的反思
“八毛门”过后,我们应该反省,为什么民众会相信一个无专业经验的记者,而不相信有专业知识的医生,“八毛门”这种事情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响应。
有人认为,医学界人士在与大众媒体以及公众打交道过程中,缺乏足够耐心,或是抱有过强的专业优越感,是“八毛门”乃至其他医疗新闻中专业声音缺位的根本原因。针对一些医疗事件,不谙医术的公众提出一些贻笑大方的质疑,这本是人之常情。可医界人士若因此就认为与公众乃至媒体缺乏专业讨论的基础,进而不屑解释、讨论,则必然会导致公众与专业人士间认知隔阂的进一步扩大。一位在微博上针对“八毛门”发言颇多的医疗界资深人士表示“对于‘八毛门’,需要检讨的是:过于执着,过于较真,过于率真。”话语间流露出的专业主义的傲慢,显然不利于公众及媒体接收专业人士的专业看法。
“八毛门”新闻引起的极大关注,除了媒介的引导之外,还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它折射出的是当前社会,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社会的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诚信的缺失、医患之间的种种不信任等等问题。因此,当八毛钱对10万元,这样夸张的事件出现的时候,有足够多的民众选择相信了“事实”,而媒介在消息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无疑也受到了这种社会心态的影响,“无意识”犯下了错误。
正如塔奇曼所言:“新闻是一种社会资源,它的建构限制了当代生活的分析性理解。新闻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类型化报道方式,通过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要求,通过事实和消息源之间的相互建构,通过新闻叙事的表现方式,使社会现状合法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 6485387.htm
②迈克尔·舒德森著,贺文发 译:《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③何明智,《浅析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及其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J].《新闻三味》,2008(11)
④盖伊·塔奇曼 著,麻争旗 等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0-40 ⑤沃尔特·李普曼 著,阎克文、江红 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61-263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