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基于4家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2024-07-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9卷第6期 2016年12月

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Vol. 9 No. 6 Dec. 2016

工商管理案例研究

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基于4家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途,界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大连

116024)

主商要:本文通过对4

家机械制造企业为期3年的两阶段纵贯式多案例研究,探索企业发展

中有效资源的来源,第一阶段将企业

TMT社会关系强度进行了再定义和类型细分;第二阶

段探讨关系强度类型与资源获取的关联及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为第二阶段的研究 成果。研究表明:T

MT关系强度类型是由工作关系强度、私人关系强度和关系类型组合成

的三维模型,20种组合分别为企业提供不同的资源,并有着各自的资源可获得概率;企业并 不是从高强度的、全面的关系中获得更多资源,而是从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的不同强弱的 关系组合中获得更多资源。企业的运营性资源获取应伴随战略性资源获取,才会对企业竞 争力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

:强

关系;弱关系;TMT;资源获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 DOI编码:10. 7511/JMCS20160601

运营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差异与TMT关系强

度类型密切相关。中国企业存在于强调关系取 向的社会之中[2 4],关系本位的特殊企业环境使 得企业发展倚重TMT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

本文起源于2012年初对高层管理团队

(Top Management Team, TMT)社会关系网

络中关系强度的内涵重构的一项多案例研 究[1]。研究结朿后,作者继续对样本企业保持 了关注,时至2015年,4家市场、政策等外部环 境与彼时运营状况极为相似的企业,却在资源 需求与获取、经营状况、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呈现 出较大差异,这一让人意外的现象引起了作者 的研究兴趣,促使再一次审视了 4家企业TMT 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在3年的动态

TMT社会关系网络来探讨企业的发展脉络有

着重要的意义[1]。然而当前关于企业通过外部 网络获得资源并形成竞争优势的研究较少[5], 且尚未进一步分析何种类型的关系可以向企业 提供有效资源和竞争力。本研究试图给出企业 经营者“建立、维持何种类型的社会关系更有利 于企业资源获取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参考,为当 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帮助。

收稿日期:2016-03-02

基金项目: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相互投资型雇佣关系下TMT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16BGL104)

作者简介:吕

途,女,山东淄博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关系网络、代建制项目治

理;乔坤,女,山东垦利人,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层管理团队、战略性人力 资源管理实践系统、领导学。

第6期

吕途等: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501

1 研究回顾

业伙伴关系”“金融关系”和“政府关系”衡 量[15]。结合现有研究[16〜]和实际的TMT社 会关系网络情况,本研究加人了 “其他关系” (如,网友、旅友、同修者等)作为补充,将TMT 的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关系类别细分为5 类:技术关系、政府关系、市场关系、金融关系和 其他关系。1.2资源获取

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获得生存和成长所需 要资源的关键途径[19],TMT可以通过社会关 系获取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互补性资源[2°],以弥 补自身的短板,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 赖[21]。资源获取既可以指资源的可获得性,又 表示企业从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的资源。 关于资源获取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根据强调 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①强调 过程(process),认为资源获取是在识别、确 认、分析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得到 所需资源的过程[22—23]。②强调可获性(avail­

1.1关系强度类型

Gmnovetter首次提出“关系强度”的概念,

并以“强关系”和“弱关系”表示行动者间关系的 紧密程度。并进一步指出,弱关系的分布范围 广泛,比提供高度重复性信息的强关系更可能 充当连接社会边界的桥梁,创造更多的社会流 动机会(如,职业变更)[6]。随后,学者们相继提 出,弱关系对行动者的帮助不仅存在于工作的 获得[7],也体现在行动者的声望、威信、权利、创 造力、财富等多个方面〜°]。

但在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定义和测量方面, 目前尚存在不小的分歧[11]。在作者第一阶段 的研究中[1],检验了中国TMT社会关系网络 的关系强度测量方法,提出了划分TMT关系 强度的5个维度:互动频率、认识的时间长 短、亲密性、互惠程度和交往物质投资。并从 工作和私人两个维度,提出了 TMT关系强度 存在4种类型:强工作-强私人关系、强工作- 弱私人关系、弱工作-强私人关系和弱工作-弱 私人关系。

有学者认为,社会关系网络的联系对象可 以等同于社会资本的联系对象[12〜]。普遍使用 的企业外部社会关系的测量方式有两种:一种 从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其他企业”“科研院所、 高校、技术中介组织”和“政府部门、银行、行业 协会”这三类对象的联系衡量[14];另一种用“商

表1

ability) ,认为资源获取是企业能够从外部环

境中获取资源的可能性或可获得性。③强 调结果(outcome),认为资源获取是企业获得 关键资源的效率及所获资源对企业产生的 效用或影响[24~]。本研究采纳的“资源获 取”定义为:企业通过其TMT从外部社会关 系网络中获取的、帮助企业发展的有形和无 形资源。学者们对资源获取做出的不同分 类见表1。

资源获取的类型

Tab. 1 The types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研究者

发表时间

文献来源

资源莸取的类别

三类:人本资源、物质资源和组织资源

四类:政府行政和法律资源、生产和经营资源、管理和经营资源和精 神与文化资源

七类: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组织资源、商誉资 源和创新资源

三类: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三类:物质资源、业界资源和行政资源两类:运营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两类:知识资源和资产(或产权)资源

Barney

石秀印

1991 年1998 年2001 年2006 年2007 年2009 年

2007 年 2011 年

[27][28][20][29][30][31][32][19]

Harrison 等

张方华

王庆喜和宝贡敏葛宝山和董保宝

Tseng 等

朱秀梅和李明芳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本研究中资源获取包含知识资源获取和运 营资源获取。知识资源获取,包含两类:战略性 知识资源获取,包括显性知识资源获取、隐性知 识资源获取;运营性资源获取,包括人力资源获 取、财务资源获取、物质资源获取、技术资源获 取、市场资源获取[33]。

1.3关系强度、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第9卷

重价值所在。第二,现有文献对不同关系类型 和资源类型是独立考察的,而无论是关系还是 资源,都具有较强的聚合效应,即不同关系的组 合、不同资源的组合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关于 这一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以上两点,囿 于已有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未能予以较好的 阐述,留下了填补的空间。因此,本研究关注于 细分的关系强度类型、不同强度关系的组合对 资源获取的影响以及资源组合对企业竞争力的 作用。

TMT的社会关系有助于组织获取新知

识、掌握新技术、补充内生能力[34],得到外部的 市场、研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35],从而提高组 织创新能力[34],对企业的资源获取起着重要作 用[3°]。企业资源获取的重点是以更低的成本 得到需要的资源,通过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往 往成本较低,优于以支付全额费用所获取到的 资源[36],同时通过社会关系寻求到的非正式制 度支持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和交易成 本[37]。因此,TMT的社会关系能够帮助企业 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运营资源,是提高资源获取 效率的重要手段。

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影响企业资源获取对企 业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38]。资源获 取是企业建立、发展的关键作用部分[35],并显 著地影响企业竞争力[5]。获取外部资源有利于 企业补充、整合自身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17]。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利用关系网络获 得信息、财政、技术等资源[5],更能够利用和依 赖外部提供的专业性资源(如外部专家指导、咨 询机构提供的知识等),发现更多的机会[39],提 高企业辨别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及反应能力,这 些能力与资源反过来又能有效降低企业对外部 环境的依赖程度。而忽视外部资源的获取会导 致企业战略不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4°],阻碍企 业的发展与扩张。所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 源获取能够提供给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41]。

以上对社会关系与资源获取和企业竞争力 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存在两点研究缺憾:第一, 研究者们关注的关系是一个变量,测量的是关 系的多少或亲疏。本研究则先对关系进行强关 系和弱关系、工作维度和私人维度的划分。这 种对关系的细分,是想进一步揭示对关系的多 维性和多因性的理解,特别是对弱关系和私人 关系的深人剖析,可以厘清不同性质关系的多

2 研究过程与样本

2.1关系强度变量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多采用案例描述的方式解释案 例研究的机理所在[42],以使得复杂构念清晰 化,然而Yin指出这种局限于案例本身的方式 会导致其理论的可拓展性较差[43]。为增强结 论的普适性,本研究采用以Yin为代表的解释 构建分析技术,即根据理论回顾和已有的研究 成果[1],提出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和企业竞 争优势的研究假设模型,以此为指导收集案例 数据,就案例数据反映出的变量关系与研究模 型做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接受或修正研究假设。

关系强度类型是关系强度和关系类型的交 互结果。其中关系强度由互动频率、相识时长、 亲密性、互惠程度和交往物质投资5个因素决 定[1],分为工作维度和私人维度两个维度;关系 类型分为技术关系、政府关系、市场关系、金融 关系、其他关系五类。现有研究表明稳固的关 系为企业带来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为企业提供 了竞争优势[39],由此初步提出:所有强工作-强 私人的关系类型(strong working-strong per­

sonal ties,简称 SS), 为企业带来更多资源,即

假设在如图1所示的关系类型、工作关系强度 和私人关系强度这个三维模型中,强工作-强私 人的技术关系(SST)、强工作-强私人的政府关 系(SSG )、强工作-强私人的市场关系(SSM )、 强工作-强私人的金融关系(SSF)、强工作-强私 人的其他关系(SSO)五种关系强度类型的组合 (即图1阴影区域)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 从而带来更强的企业竞争优势。

第6期

吕途等: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503

技术关系 政府关系 市场关系 金融关系 其他关系,

图1假设模型

Fig. 1 Hypothetical model

2.2案例呈现

为确保本阶段研究数据的可比性,尽可能 还原文献[1]样本(同行业、同省份、届时企业经 营状况稳定并在1年内没有TMT成员更换的 4家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受访者。原样本(N = 24)中的20人接受二次调研,1人拒绝,3人因 工作岗位变迁、退休等原因不再对其进行二次 访问。为达到上一阶段研究的样本容量,补充 新进人TMT的高管2人,此前因出差、拒绝访 问而未收人样本的高管各1人。

资料收集是通过档案调查、问卷和访谈进 行的。社会关系网络是较为私密的话题,本研 究承诺保护受访企业及个人的隐私,下文以企 业A、B、C、D分别表示四家企业。在档案方 面,收集企业和受访者的尽可能多的文件、记 录、档案资料、会议纪要、经营报告、网络报道 等。在问卷和访谈方面,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两位来自不同企业的高管进行开

表2

受访人信息

放式访谈预调研,每人30分钟,意在拓展对所 关注问题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此段访谈结束以 后,我们从现场抽离,开始分析资料、记录及笔 记,并根据走访中所暴露的现象,提出研究问题 和预聚焦的关键点。第二阶段,针对研究问题, 结合文献设计出问卷与深度访谈提纲,并与两 位TMT成员反复讨论,完成修订。第三阶段, 向全部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通过面谈、电话、邮 件等方式与受访者跟进联络,以保证其对问卷 的完善理解,此阶段历时18天。第四阶段,根 据访谈数据与回收的问卷,完善深度访谈提纲, 对企业A、B、C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进行深度访 谈(其中企业C的董事长未填写问卷,只参与 了第四阶段的访谈),以对前期的研究结果形成 进一步的验证和修订。整理数据得到24位

TMT成员提供的183组关系,提供资源获取

440次以上。表2呈现了受访人信息。

Tab. 2 Inform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企业A企业B企业c企业D共计

人数

766 + 15246420

董事长1人、总经理1人、董事长兼总经理2人副总经理10人、总监10人

受访者职位

董事长1人,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3人,总监2人总经理兼董事长1人,副总经理2人,总监3人

总经理兼董事长1人(未提供关系数据),副总经理3人,总监3人总经理兼董事长1人,副总经理2人,总监2人

关系数

555238381837. 62531152

TMT平均受访人数

总正职受访者总非正职受访者

504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为比较2010年和2014年四家企业的经营

第9卷

有企业改制为集体持股企业。公司以石油化工 机械产品制造与开发为主营业务,获有多项国 家级荣誉和称号。近5年内企业的基本状况变 化见表3,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和经营业绩方面。

变化状况,分别从公司规模与结构、TMT结构变 化、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主营业务、市场规模和 经营业绩六个方面进行了案例数据的收集。

企业A创立于1978年,2007年10月由国

表3 2010年一2014年企业

Tab. 3

A基本状况变化

Basic situation changes of firm A from 2010 to 2014

2010 年

2014 年

公司主体产业占地面积增加20

公司主体产业占地面积630 000 m2,总建筑面积

公司规模与结构

180 000 m2,各类设备1 000余台;下设20个生 产经营单位;分别在三个省份投资了 7个控(参) 股公司。其中在省内有4个子公司,省外2个子 公司和1个合资公司2人

董事长1人,总经理

000 m2,各类设

备增加200余台;公司下设生产单位15个,科辅 生产单位4个。其余无变化

TMT结构变化

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

主营业务

1人,副总经理3人,总监

无变化员工1

员工1 560人,其中专家、首席技师11人,中、高 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240余人油田相关机械设备、油田用品

产品销往全国18个油田和地区,国内销售额领 先,并出口北美、中亚、中东、非洲、南亚等地15 个国家

稳定发展,固定资产5. 7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 元

567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技师和高级技师人上升为350余人

无变化

国内无大的变化,海外市场扩大为23个国家总体平稳,年销售收入8亿元,连续降趋势

市场规模

经营业绩

3年呈现下

企业B始建于1956年,2005年10月由国 有企业改制为民营控股企业,2009年5月,实 现全部股份回购。该企业在同类企业中产品类 型最为齐全,是我国汽车生产定点企业,也是最 早推出轻型汽车的厂商之一,品牌定位为中高

端。获有中汽公司质量免检产品、全国可靠性 强化监测总分第一名、国家推荐名牌产品等多 项国家级荣誉和称号。近5年内的企业状况变 化主要在于公司规模与结构、市场规模和经营 业绩,详见表4。

表4 2010年一2014年企业

Tab. 4

B基本状况变化

Basic situation changes of firm B from 2010 to 2014

2010 年

2014 年

在原有基础上,已建成整车制造、配套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检验、产品测试、展销体验等多功能现代化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具备整车10万辆/年 的生产能力无变化

公司规模与结构

工厂占地600 000 m2以上,建筑占地230 000 m2以上,并拥有20余条国内先进的汽车生产线

TMT结构变化

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

主营业务

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4人,总监3人员工3 000余人

轻型载货汽车、专用改装车

国内建有300余个销售网点,设立了 300多家维 修服务站,销售网络遍布28个省市自治区。与 中南美、东南亚、非洲、东欧、中东等10余个地区 建立合作关系

全年实现产销整车6万辆,销售收入突破20亿 元,缴税0.6亿元,利润1亿元

3 12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

无变化

国内销售网点增长为400余个,另设立维修服务 站

市场规模

600多家,销售网络覆盖各省与多个市区。产

品批量出口 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全年产销10万辆,其中电动乘用车6万辆,货车 入逐年递增,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六位

经营业绩

4万辆,总产值超45亿元,缴税5亿元。企业收

第6期

吕途等: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505

企业C创立于1956年,1994年由国有企 业改制为民营控股公司,是一家产销各类工业 泵的企业,从属于HX集团。HX集团是一家 工业泵、发动机连杆减速机、增速器等产品研产 销集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下辖公司还包括:

某泵业有限公司、某锻压有限公司、某中外合资 传动设备有限公司。除去C企业面临亏损的 现状,下辖的三家公司皆业绩良好。近5年内 企业的基本状况变化见表5,主要体现在经营 状况的亏损。

表5 2010年一2014年企业

Tab. 5

C基本状况变化

Basic situation changes of firm C from 2010 to 2014

2010 年

2014 年

拥有集泵类相关机械制造、装配、性能检测为一 体,配套设备齐全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建筑面积

公司规模与结构

35 000 m2,在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拥有先进 的泵类产品生产线和B级精度的泵类产品全性

能检测试验中心

总经理兼董事长1人,副总经理3人,总监4人员工1

基本无变化

TMT结构变化

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

无变化

380人,其中4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6名(含31名高级工程

师)

员工

1 300人。其余基本无变化

主营业务真空泵

2013年重新确立了以工业泵业务为主,相关流

体机械制造为辅的生产运营体系

市场规模

泵类产品被多家大型企业广泛采用,并配套出口 多个国家和地区

占全国真空泵市场的五分之一。2007年销售收

2012年起,国内市场有所缩小

经营业绩入

3. 9亿元,其中真空泵达3亿元。总资产2. 9

2012年企业基本维持收支平衡,2013年和2014

年财务出现亏损

亿元

企业D成立于1995年,是民营控股的工 矿齿轮制造公司,从事各种齿轮产品的专业制

造、加工。近5年,企业的员工增加、市场扩张、 经营收人增长,基本状况变化见表6。

表6 2010年一2014年企业

Tab. 6

D基本状况变化

Basic situation changes of firm D from 2010 to 2014

2010 年

2014 年

基本无变化

企业配有高频、超音频、大型热处理设备,齿轮制

公司规模与结构

造设备齐全,工艺流程严格,检测手段完善,相较 于同行业和同规模的企业生产资源雄厚

TMT结构变化

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

主营业务市场规模

2人

董事长1人,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3人,总监

无变化

员工672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技 师和高级技师90余人基本无变化

配套合作商遍布省内外,部分产品实现批量出 口,并已逐步开始技术出口

快速发展,2013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 3亿元, 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员工500余人

齿轮产品的制造和加工配套厂家遍布省内外

经营业绩

年营业额大于500万元

四家企业的资源获取情况分析详见表7。

506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第9卷

表7四家企业的资源获取情况分析

Tab. 7 Analysis of the four enterprises’ resource acquisition

资源

企业A

企业B存量充裕,TM

企业

C

企业

D

有效知识资源莸取少,来

显性知识资源

源于技术关系的达40.54%,类型最多的是弱工作一强私人关系

T积极建

存量少,莸取有效性低,

较好的基础和莸取途径,来源类型和强度平均

立和维持多种莸取途径,很少为企业带来显著价莸取有效性高,51. 06%来自市场关系

值,来自强私人关系的占73. 68%

主要从政府关系、技术关

隐性知识资源

系和其他关系中平均莸 取,最多来源于弱工作- 强私人关系,但有效的知 识少

同上,52. 63%来自市场 关系

同上,来源于强私人关系 的占75%

莸取与需求基本平衡,关 系来源类型和强度平均,

TMT认为莸取途径通

畅,并重视莸取

莸取途径较少,人才流动部分岗位缺乏人才。存

小,人员结构动态性低,在外部智力莸取需求。

人力资源

日渐陈旧的结构趋势已开始滋生技术创新、销售上的惰性。58. 82%由技术关系提供

提供资源的关系较少,但莸取途径较多。需求未得到有效地满足,但前景乐观

留不住人才,资源莸取量较小,途径较单一

缺乏,但来源多、强度平均、分散

存量充裕,81. 82%来源

财务资源

于强工作关系,莸取途径通畅

存量充裕,100%来自强工作关系,TM取途径通畅

存量充裕,来源类型平均,TM通畅

偶有财务周转状况,存在莸取风险,来源较多,但类型极端、强度平均

T预估莸T预估莸取途径

物质资源

存量充裕,来源分布平 均,莸取途径通畅

同上同上

供需基本平衡,强度平 均,TM

T预估莸取通畅

技术资源

存量充裕,莸取通畅,但 途径较少

存量充裕,淚取通畅,途 径较多

技术研发与莸取能力逐 步装弱

有较好基础和莸取途径

市场资源

莸取途径较通畅,来源平 均、稳定

存量充裕,80%来自强工 作关系,途径通畅

市场资源逐步减少

有较好基础和莸取途径, 关系来源强度平均

TMT开始反思如何实现

经营目标并扩大市场占

企业措施

有率。提出:继续保持领 先领域,同时发展更多客 户、扩张经营范围

重视各类资源莸取,尤其 提升对人力资源莸取的 认识

TMT意识到技术的止步 TMT已意识到企业需重

阻碍了企业发展,企图改 变现状,但仍未重视莸取 知识资源

点莸取的资源,试图寻找 高效莸取人力资源、财务 资源的途径

企业A在财务、物质、技术、市场4:方面的 资源与资源获取途径方面表现良好。但在人力

资源方面,当前人员结构陈旧,人才流动小,各 层级、部门都滋生出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展上的

第6期

吕途等: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507

惰性。而这种国企改制企业的常见遗留问题并 未引起TMT重视,导致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制 造业转型中日渐疲软。TMT忽视人力资源获 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知识资源不能及时更 新,而知识资源是指导、帮助企业看清大形势的 战略资源,一旦缺乏就很难制订长远发展计划。 但访谈过程中也感受到了 TMT的思想转变, 开始认识到缺乏知识资源的严重性和构建获取 途径的紧迫性。

资源的获取途径良好,隐性知识资源与物质资 源基本维持企业发展,若要提升竞争能力还需 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资源,以完善企业战略决 策。目前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紧缺,TMT致力 于找寻这两类资源更高效的获取途径。人力资 源配置合理,但因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量迅 速拓展,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始出现不能满足企 业运营要求的状况:技术方面需要机械制图的 专业人才;营销方面需要网络销售精英和销售 企业B虽拥有庞大的资源存量和各类资 源获取途径,但仍存在人力资源获取的问题:紧 缺测试人员、行销人员、专业的培训讲师、资深 理财顾问、有管理知识的指导者等。TMT重 视各方面资源获取,致力于提升人力资源获取 效率,并试图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企业C业绩下滑主要因为整体制造业市 场低迷和企业自身知识资源获取缺陷。企业C 下辖于“家底殷实”的HX集团,先天具备优越 的资源支持,但也恰是如此,TMT走人了“资 源诅咒”的怪圈,长久不吸收知识资源,尤其忽 视技术创新。知识资源不足就难做出与时俱进 的战略规划和正确指导企业发展,运营性资源 的利用只能变得盲目。调研中,发现TMT很 少有为企业提供显性或隐性知识资源的关系, 较多的是分散于各类有形运营资源获取的关 系,且程度较弱。相比其他3家样本企业,不直 接支持企业发展的私人关系比例高。由于不能 认识到以技术改进与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根 据市场变化引人新业务调整业务结构,产品与 市场需求渐行渐远,这是企业亏损的最主要原 因。技术优势的丧失令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和占 领市场,陷人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流 失的恶性循环。HX集团在企业C绩效不佳、 产品不再能迎合市场的情况下,开始将重心放 在集团下属的另一家泵业公司,正如TMT所 言:“本该是集团的‘金牛’,现在变成了‘瘦 狗’。”如果不扭转现状,各种运营性资源也可能 会受到集团限制。

企业D的显性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

经理;生产方面需要大量的数控设备操作人员 和生产工人。其中缺少基层生产工人的现象很 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提供的内部晋升平台,让 大量基层工人通过学习、培训成为更高一层的 技术人才。D企业TMT已经认识到自身人力 资源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各种关系 获取人力资源,如公开招聘、引进、引荐和自荐、 借助于人力资源中介等。

3 数据分析

3.1关系强度类型与资源获取

总样本中资源获取的途径如图2所示。 显性知识资源由126组关系提供,其中强工 作-弱私人的技术关系(SWT)和弱工作-强私 人的其他关系(WSO)各占18组,是最主要来 源;隐性知识资源由86组关系提供,弱工作- 强私人的其他关系(WSO, 14组)最多;人力 资源由37组提供,强工作-弱私人的技术关系 (SWT,10组)最多;财务资源由43组提供,强 工作-强私人的政府关系(SSM,6组)最多;物 质资源由21组提供,强工作-弱私人的市场关 系(SWM,6组)最多;技术资源由61组关系 提供,强工作-弱私人的技术关系(SWT,28 组)最多;市场资源由60组关系提供,强工作- 弱私人的市场关系(SWM,14组)最多。每种 关系提供资源的平均数如图2右下方所示,平 均提供最多资源的是强工作-强私人的技术关 系(SST),能平均提供3. 067类资源。20种 关系每种平均提供2. 164类资源。

508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第9卷

由于样本中各类关系数量不同,为提高可 比性,进行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表8呈现了

表8

通过各关系强度类型获得资源的可能性。

关系强度类型和资源可获系数

Tab. 8 Tie strength types and fesouree availability

显性知识资源

SSTSWTWSTWWTSSGSWGWSGWWGSSMSWMWSM

0. 6670. S43

隐性知识资源

0, 4000. 3570. 333

人力资源

0. 4000. 357

财务资源

0. 0670.107

0物质资源

0. 2000.0360

技术资源

0. 9H8

市场资源

0. 4000. 321

0111

0. 0670000. 091

1

0

0. 50. 5

0. 0:670. 143000.091

00

0. 4000. 7140. 4440. 3330.364

0. 5

0. 267

0

0. 2000. 1290, 44.4

0. 933

0. 429

a. 667

00. 778

0

00, 111

0. 3330. 0910. 3330

0. 889

0 333

00.7270. 7780. 7780. 7270. 5'560.778

0. 545

0. 333

0. Ill

0

0. 167

0. 222

0, 111

0. 222

0. 778

第6期

吕途等: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续表)

显性知识资源隐性知识资源

人力资源

财务资源

物质资源

0. 167

技术资源市场资源

0. 667

WWMSSFSWFWSFWWFSSOSWOWSOWWO

0. 5: 0. 75

0

0

0. 25

0 0 0

1000. 0530

0000. 0530. 111

0000. 2110

0 0 0

0000. 0530. 111

0

0.75

0

010. 333

0. 3750

0. 5

0. 6670. 9470. 667

0. 5

0. 6670. 2110. 111

0. 7370. 556

通过对表8中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的发 现:

(1)关系与资源获取是宣接相关的,某种关 系会带来对应的某种资源。表中的技术关系、 市场关系、金融关系会相应地带来技术资源、市 场资源和财务资源 < 其中,技术关系带来技术资 源的可获系数均值为0. 98;市场关系带来市场 资源的可获系数均值为〇. 74;金融关系带来财 务资源的可获系数均值为〇• 88)。

(2>但并不是越强的关系就一定会让企业 获得越多的资源。比如,表8中的WST、

或WSX.型关系)显.著相关.例如*显性知识资 源获取通过建立弱工作-強私人的技术关系 (WST)、弱工作-强私人的金融关系(WSF)最 为有效;隐性知识资源获取通过建立强t作-强 私人的其他关系(SSO)最为有效。

(4>人力资渾的获取途径是_常有限的。 研究只发现了技术关系和强工作-弱私人的其 他关系(SWO)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比较有益。

_(&>:政府关系相比宁萁他四种关系能为企 业带来更多种类的资源„研究数据中的政府关 系带来了显著的战略性知识资源的同时,还带 来了财务资源和市场资源。

(6)没有发现哪种关系能够成为物质资源 获取的有效途径。3. 2

资源获取与竞争力

表5统计了四家企业TMT自社会关系中 获取各类资源的数量s

WWT和SWT比SST带来的技术资源的可获

系数更高;WSG比SSG带来的隐性知识资源 的可获系数吏if;SWG比SSG能带来更高的 财务资源,等等。

(3)战略性知识资源的获取途径广泛,五种 关系均能带来.但是,尤其与强私人关系(SSX

表》

四寥:企幽_T

Tab. 9

企业A 企业B 企业C 企业D

47

MT的赘海翁取的数量

The number of 4 enterprises? resource acquisitions

人力资源

财务资源

物质资源

技术资源

24

38

显性知识资源隐性知识资源 市场资源

9

y

510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 1绘制

第9卷

的距离表示这两类资源的聚合程度,方形与圆 形节点连线上的数字表示资源与关系强度类型 之间的相关系数。

和分析四家企业TMT的关系强度类型与资源 获取情况,如图3至图6所示。圆形节点表示 关系类型,方形节点表示资源类型,方形节点间

WWT

SWFWWFSWO

~场资源•

「财务资源^

咏质资源

肢术资源

g

3

A

性知识资

f

图企业的社会关系强度类型与资源获取

4 企业B的社会关系强度类型与资源获取

Fig. 4 Tie strength types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of firm B

第6期吕途等: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511

6企业D的社会关系强度类型与资源获取

Fig. 6 Tie strength types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of firm D

512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通过图3至图6,有如下的两点发现:(1)

第9卷

供显性知识资源的强工作-强私人关系有10

当企业的运营性资源(市场资源、人力 组。

10

18601438161020100706103111001300654131014011142862100069003340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获取伴随 着战略性资源(显性知识资源、隐性知识资源) 获取时,将有效促进企业在该运营方向上的发 展。

业绩上升的两家企业:企业B的显性知识 资源、隐性知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距离较近,正 如案例中企业B的市场资源获取路径最畅通、 高效;企业D的显性知识资源、隐性知识资源 和人力资源的距离较近,正如案例中企业D在 四家企业中投人了最大的精力与财力,有较大 的人力资源需求,重视人力资源获取。

业绩持平的企业:企业A获取各种资源间 的距离平均,各运营性资源与战略性资源的获 取都有均衡的、较长的距离,正如案例中企业A 的TMT关系较为平衡,无特点。

业绩下滑的企业:企业C的资源获取网络 中的节点最分散,运营性资源与战略性资源的 获取距离最远,正如案例中企业C对各类运营 性资源都缺少正确指导和有效运用。

(2)

关系强度类型并非越全面、越平均就越 能带来有效的资源,而是关系强度与关系强度 类型的异质性越大越会提升竞争力。

为了对四家企业关系强度类型的异质性进 行测量,采用了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起到互 补作用。其中,方法一侧重从类型分布上说明 关系强度类型的异质性,即是否含有某类资源 或缺失某类资源;方法二则从数值上检验其与 平均值的差异。

方法一:计算网络中节点个数与连线数值。 企业C的关系强度类型最全面,仅缺少弱工作- 弱私人的技术关系,各资源获取与关系来源类 型之间的强度值平均,且数值较低。企业A、企 业B、企业D缺失的关系强度类型则较多。企 业B网络中连线上的数值差异性最大,即关系 异质性最大,其次是企业D与企业A。

方法二:将四家企业数据与总数据转为矩 阵A、B、C、D、Z。如将总样本数据转化为矩阵 2(1),行代表关系强度类型,列代表资源获取 类型,下面矩阵中的ala的10代表总样本中提

8614118106236214770202731011043314010000300086340000001000121000021200001814411416

5

1

0

1

0

1

矩阵间相关系数需通过向量实现。对于 的矩阵A,其列向量定义为:

vec(A) = [ai.i »

^1,2

r\" ,am,2 , •••,

a!,„,…,am,„]T

(2)

矩阵A与矩阵Z的相关系数为:

2=__________vec(A)TXvec(Z)__________⑶

\\J

vec(A)T X vec(A) X \\J

vec(Z)T X vec(Z)

矩阵A、B、C、D分别与矩阵Z的相关系 数:Aza 〜〇• 86,Azb 〜〇• 83,Azc 〜〇• 90,Azd 〜0.81。矩阵Z代表4个样本数据的平均状况,与 矩阵Z相关系数越高则相似性越大,Azc明显高 于其他3个系数,故企业C的关系强度类型分 布与总样本所代表的平均水平更相似,异质性 最小,企业的竞争力在四家企业中最差。企业

D、企业B的异质性较大,其竞争力较强。企业 A的异质性居中。

4 研究总结

4.1研究结论

首先,TMT关系强度类型是由强关系-弱 关系,工作关系-私人关系和关系类型组合而成 的三维模型。该模型中共有20种关系强度类

第6期

吕途等: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513

型,例如强工作-弱私人的技术关系、弱工作-强 私人的政府关系、弱工作-弱私人的市场关系 等。它们分别为企业提供了不同的资源获取途 径、资源类型以及资源可获得程度。本次调研 共收集了 24位受访者的183组关系,采用已有 文献的关系强度类型划分[1],可归类和编码的 关系有178组,本阶段归类效度97. 27%。这 种对关系类型的细分是本研究的一个成果,并 通过对细分关系类型的探索,发现了这些细分 述,可以看到企业C的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都 很丰富,但是由于距离战略性资源较远,企业的 竞争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第四,关系强度类型并非越全面、越平均就 带来越强的竞争力,而是关系强度与关系强度 类型的异质性越大、越有针对性,越对提升企业 竞争力有益。四家案例企业A、B、C、D中,关 系强度类型异质性最大的是企业B,竞争力最 强,而异质性最小的企业C竞争力水平最差。 的关系类型对企业资源获取和竞争力的不同作 用。特别是针对当前文献中对关系存量和强度 的关注,本研究结果发现了弱关系和私人关系 在企业组织发展中的价值。

第二,强关系不一定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多 的资源。现有文献多认为关系越多越强越能帮 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5’19]。而我们的研究发 现,关系不只是数量和强度问题,还有组合问 题。有时弱工作-强私人的关系或者强工作-弱 私人的关系可以得到比强工作-强私人的关系 更好的资源获取结果。例如,在表8中可以看 到,对于显性知识资源的获取,WST和WSF 是最好的;而对于市场资源的获取而言,SWM 和WSM好于SSM。而且,还发现,对于不同 资源的获取而言,其最佳的关系强度组合也不 相同。并非强强关系是企业寻求发展的唯一选 择,不同的强弱关系组合对不同类型资源的获 取有其积极的意义。

第三,当企业的运营性资源(包括技术资 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 获取伴随着战略性资源(包括显性知识资源和 隐性知识资源)获取时,将有效提升企业在此运 营方向上的表现。在图4和图6中,正是由于 市场资源、人力资源分别与战略性资源接近,带 来了企业B和企业D较好的竞争力表现。关 于这一点,现有文献已经指出了这两类资源的 结合对创业企业成长的贡献[26’39],本文则通过 对成长期企业(企业D)和成熟期企业(企业B) 的案例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结果。同时,单纯运 营性资源的丰富,如果不能与战略性资源相结 合,这些资源对企业是冗余的,并不能对企业的 发展提供帮助,从图5和表8中对企业C的描

这点发现是在现有文献中没有得到揭示的部 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提示了弱关系的价 值,企业不是发展所有的关系为强关系才是提 升竞争力的根本,而是有选择地发展契合企业 需要的不同强弱组合的关系,并保持这种关系 强度的异质性,对竞争力才更为有益。4.2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第一,本研 究以TMT为对象群体,下一步的研究可以探 讨其他群体的社会关系类型和状态与TMT是 否存在差异;第二,本研究未涉及TMT社会关 系网络的建立和维护所需要的成本问题,下一 步的研究可以深人探讨维系关系成本与效益的 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 乔坤,吕途.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重构—

基于4家企业

TMT社会关系网络的案例研究[J].管

理学报,2014,11(7):972-980.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7.

[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杨宜音.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13) :277-322.[5] 胡平,温春龙,潘迪波.外部网络、内部资源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4):90-98.[6]

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6) : 1360­

1380.

[7] Lin N, Dumin M. Access to occupations through

social ties [ J]. Social Networks, 1986, 8(4): 365­

385.

514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第9卷

[8] Brass D J.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J].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1995,13 (1):39-79.

[9] Perry-Smith J E, Shalley C E. The social side of

creativity: A static and dynamic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1) :89-106.

[10] Zhou J,Shin S J,Brass D J,et al. Social networks,

personal values,and creativity:Evidence for curvi­[21] Pfeffer J, Salanc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M].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22] Wernerfelt B.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Ten years after[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3):171-174.

[23] Brush C G, Greene P G,Hart M 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1,15(1): linear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9,94(6) = 1544-1552.

[11] Petroczi A, Nepusz T, Bazso F. Measuring tie

strength in virtual social networks [J]. Connec­tions ,2007,27(2) :39-52.[12]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

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13] 张其仔.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绩效研究[J].当代

财经,2002(1) :53-58.

[14] 韦影.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7,25(3):518-522.

[15] Wu W.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 and firm com­

petitiveness improvement: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45(1) :122-146.[16] 朱秀梅,陈琛,蔡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

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 (4):44-56.

[17] Collins C J, Clark K D.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top management team social network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creat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46(6):

740-751.[18] 耿新,张体勤.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组织动态能力

的影响—

以组织宽裕为调节变量[J].管理世

界,2010(6):109-121.

[19] 朱秀梅,李明芳.创业网络特征对资源获取的动

态影响—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证据[J].管理世 界,2011(6):105-115.

[20] Harrison J S, Hitt M A, Hoskisson R E, et al. Re­

source complementarity in business combinations: Extending the logic to organizational allianc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679-690.

64-78.

[24] Foss N J. Resources,firms,and strategies: A read­

er in the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 M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5] Kilduff M,Tsai W. 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

tions [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 2003.[26] 蔡莉,葛宝山,朱秀梅,等.基于资源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96_ 103.

[27]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

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28] 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J].管

理世界,1998(6) :187-196.

[29] 张方华.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4) :635-640.[30] 王庆喜,宝贡敏.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小企业成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4):57-61.[31] 葛宝山,董保宝.基于动态能力中介作用的资源开发过程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

报,2009,6(4):520-526.

[32] Tseng C H ,Tansuhaj P, Hallagan W, et al. Effects

of firm resources on growth in multinationalit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6):961-974.

[33] 吕途.TMT关系强度类型与资源获取的多案例

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34] Pullen A J J. Weerd-Nederhof P C,Groen A J,et

al. Open innovation in practice : Goal complemen­tarity and closed NPD networks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or SMEs in the medical devises sector[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2,29(6) :917-934.

第6期

吕途等:TMT关系强度类型、资源获取与企业竞争力

515

[35] 高展军,江旭.企业家导向对企业间知识获取的

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间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

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2) :257-267.[36] Elfring T,Hulsink W. Networks in entrepreneur-

ship: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21(4):409-422.[37] Johnson S,Schnatterly K,Hill A D. Board compo­

sition beyond independence: Soc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and demographic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 ,39(1) :232-262.

[38] 陈逢文,张玉利,蔡万象.社会网络与创业型企业

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民营经济的证

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 (4): 660-679.[40] Sir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32(1) :273-292.

[41] 朱丽,杨杜.网络嵌入对企业竞争能力影响研

究—

基于创新和网络嵌入交互的研究视角[J].

现代管理科学,2015(1): 93-96.

[42] 苏敬勤,崔淼.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43]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odels

[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8.

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 : 99-103.

[39] Dyer J H,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

TMT Tie Strength Type,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bility:A Multiple-case Study Based on Four Enterprises

LU Tu, QIAO Kun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effective resources in enterprise develop­

ment by two phases of longitudinal multi-case study on fou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ithin three years. At the first phase of research, enterprise TMT social relationship strength was redefined and its type was subdivided; at the second phase of researc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ie strength type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bility was discuss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econd phase and its find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MT tie strength type is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composed of working tie strength, per­sonal tie strength and relationship types, and 20 different combinations in the model respectively provide the enterprise with different approaches, types and degrees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More­over, the research also proves that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bility is determined by strategic knowledge resource and supported by operational resource.

Key words strong ties; weak ties; TMT; resource acquisition; competitive abilit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