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42知识讲解——生命活动调节专题

2024-03-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高考冲刺五 42 生命活动调节专题

【高考展望】

本专题在高考试卷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中同时出现有关的考点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此专题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及固定说法,应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因“自创术语”或“词不达意”而失分。

生命活动调节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两大部分内容。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考纲要求以生长素的调节为主,容易出现实验设计题 。单一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排除、对照组的设置以及语言的准确性是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又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及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等内容。近年来对神经调节中“反射与反射弧”及“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传递”的考查尤为突出,主要以实验分析和探究的形式进行命题;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为脊椎动物的激素调节,考点为动物激素的功能及相关的实验设计与评价,且往往与人体的稳态、免疫等结合起来综合命题。对于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该部分的重点,需理解识记两种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高考中常将免疫过程和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结合起来对其进行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需注意理清3种细胞外液的关系,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如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等均是神经-体液调节。 【知识升华】

【高清课堂:高考冲刺五 生命活动调节专题 368662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1.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极性运输 横向运输 典型图示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即极性运输 概念 植物生长的方向为形态学上端,如下图中的根 尖、茎尖便为形态学上端,根尖产生的生长素会 向上(斜上)运输,而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斜 下)运输。 实例: ①如上图中,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由根和芽的一侧向另一侧运输。 ②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

素会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 即使形态学下端的生长素浓度已大于形态学上 端,极性运输依然进行。 (绿色部分代表生长素) 相关实验 实验表明:生长素只能由尖端向下运输。 左图中,上方的琼脂块颜色变浅,下方琼脂块颜色变深,生长素运输由上方到下方。 右图中,上方琼脂块颜色未发生变化,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 2.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曲线分析,如下图:

①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为“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 生长素浓度高于i时为“高浓度”,会抑制植物生长。

②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③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g。

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C点过后,植物的生长将受抑制。 (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如下图:

①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即根最敏感,其促进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最低。

-4

②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生理效应不同:如生长素浓度为10时,是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但却抑制根和芽和生长,对根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 (3)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①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部位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侧芽生长素含量过高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 解除方法:摘除顶芽,使生长素不再向侧芽积累。 ②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与根的向重力性的产生机制:

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此浓度促进生长,→ 茎表现出负向重力性 (背地生长) 近地侧生长快) 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 (此浓度抑制生长,→ 近地侧生长慢) 根表现出向重力性 (向地生长) 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近地侧浓度高 3.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名称 生长素 (IAA) (类似物为萘乙酸、2,4-D等) 细胞分裂素(CK) 主要合成部位 主要分布部位 生理作用 主要应用 促进生长、扦插枝条 生根、果实发育; 获得无籽果实 用作除草剂 多用于植物的 萌芽和分枝 分生组织 生长旺盛的部位,如 具有两重性, 发育中的种子和果 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 实、胚芽鞘 高浓度抑制生长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 的部位,如萌发的种 子等 促进细胞分裂; 延缓叶片衰老; 促进组织分化; 根尖 赤霉素 (GA) 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 促进植物茎杆伸长; 幼芽、幼根、 株快速生长; 内,幼嫩的组织和器 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未成熟的种子 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 官中含量较多 的休眠,提早用于播种 并促进萌发 根冠和萎蔫 的叶片 是一种生长抑制剂,可 将要脱落和进入休 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 眠期的器官和组织, 子的萌发; 如成熟的果实和种子 促进叶片和果实等的衰

脱落酸 (ABA) 促进叶和果实的 衰老和脱落 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体 各个部位 广泛存在于植物体 促进果实成熟; 内,成熟的果实中含 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 量最多 的伸长等 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的形成率,增加产量 【高清课堂:高考冲刺五 生命活动调节专题 368662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二、动物的神经调节

1.兴奋的产生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

兴奋产生时神经纤维上电位的变化图

①点: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

①——④点: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

④——⑦点: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Na被泵出膜外,K被吸进细胞,又形成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

注意: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电位大小的影响

Na K +++

+

静息电位 上升 下降 上升 不变 不变 变小 增大 动作电位的峰值 变大 变小 不变 不变 兴奋

下降 2.

的传导过程,如下图:

静息未兴奋时, 膜外正电位、 膜内负电位 经刺激后,转变为 膜外负电位、 膜内正电位 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 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可刺激两侧的未兴奋部位形成新的动作电位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注意:

(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传导时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指针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刺激c点,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指针不发生偏转。

3.兴奋的传递过程,如下图:

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区别

比较项目 作用位置 信号形式 速度 方向 是否消耗葡萄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电信号 较快 可双向 消耗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较慢 单向 消耗 同一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 相邻神经元之间 5.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 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的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下图中的绿色框部分):

结构部分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结构联系 传入神经的末梢部分 感受器与神经中枢之间的联络通路 脑与脊髓中相应的神经细胞群 神经中枢与效应器之间的联络通路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功 能 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传导神经冲动至神经中枢 接受、整合和发出冲动 传导神经冲动至效应器 接受神经冲动产生反应 注意:反射弧只有保持其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注意: (1)判断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方法: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入,传出神经元传出。具体判断方法如下:

①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如上图: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通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②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传入神经元的胞体在脑、脊神经节内,有神经节的便是传入神经。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神经中枢在脊髓时):与前角(较大)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较小)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2)与兴奋传导或传递方向有关的实验探究: ①方法设计(的位置在上图中):

处理一:电刺激②处,测量①、③处的电位变化。结果:①、③处均发生电位变化。 处理二:电刺激③处,测量①、②处的电位变化。结果:①、②处的电位均不发生变化。 ②结果分析:

处理一的结果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 处理一中电刺激②处,③处发生电位变化 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处理二中电刺激③处,②处不发生电位变化 三、动物的激素调节 1.重要的动物激素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 促(甲状腺、性腺等)激素释放激素 生长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激素 甲状腺激素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蛋白质 化学本质 作用部位 多肽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 生理作用 肾小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减少。 集合管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性腺等)激素 全身 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和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相应腺体 素、性激素、肾上腺素) 促进细胞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的 氧化分解 降低血糖浓度: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葡萄糖; 促进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元; 抑制 肝糖原 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为葡萄糖; 升高血糖浓度: 加速肝糖原分解; 促进非糖物质的转化;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 精子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 甲状腺 胰岛 氨基酸 衍生物 全身 胰岛 A细胞 睾丸 胰高血糖素 固醇类 激素 多肽 肝脏 雄激素 雌激素 全身 全身 性腺 卵巢 孕激素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卵巢、 和泌乳准备条件 乳腺 2.动物激素功能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病理症状→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推知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

(2)研究方法 激素 方法 实例 甲状腺激素 饲喂法 用含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蝌蚪 摘除法 摘除小狗的甲状腺 生长激素 摘除法 切除幼年动物的垂体 注射法 注射一定浓度的生长激素(不可饲喂) 性激素 摘除法 割除性腺

移植法 移植性腺

3.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纵向观察上图,可看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1)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便是分级调节。也可看出神经调节对激素调节的调控。 (2)反馈调节: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活动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活动,这种调节便是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当血液中某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含量超过一定水平后,通过负反馈调节可抑制这一内分泌腺的活动,反之则促进该内分泌腺的活动。

①正反馈的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 ②负反馈的实例: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

(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体积很小,除了一般神经元外,还含有内分泌神经元,控制着机体多种重要机能活动,既有神经调节的功能,又有激素调节功能,这也反映出在机体稳态的调节主要为神经——体液调节。

通过调节腺垂体的分泌,调节其他腺体的分泌。 下丘脑内有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分泌的肽类 机体内分泌活动调节 物质,包括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枢纽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 下丘脑 激素释放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等。 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从而调节血糖平衡) 机体稳态调节中某些活动 体温调节中枢 的调节中枢 水平衡调节中枢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还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可调节水平衡)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即机体通过免疫反应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从而抵御病原体攻击的功能。人体对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如下: 由皮肤和黏膜构成: 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第一道防线 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 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由免疫器官和免疫B细胞起主要作用: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借助血液循环

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可监控并清除体内的衰老细胞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机体的免疫系统受破坏后,得癌症的几率也会升高。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

①体液免疫过程 ②细胞免疫过程

③判断某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的技巧:

方法 看抗原 经吞噬细胞 处理后的去向 特异性免疫均需经 吞噬细胞处理并呈递抗原 具体分析过程 对于体液免疫,教材中提到了抗原需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刺激相关细胞,使之增殖分化 对于细胞免疫则未提及抗原的呈递

若题目中用图解表示免疫过程, 当图中显示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后才刺激相关细胞时,则基本可判定为体液免疫,当图中未显示抗原的呈递过程时,则基本可判定为细胞免疫。 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 看免疫的结果 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为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体液免疫。 看抗原的种类 对于胞内寄生物,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如病毒引发的免疫过程多如此,对于病毒一般将考查点侧重于细胞免疫。 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为细胞免疫。 (2)二次免疫

①二次免疫的概念:二次免疫指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的过程。

②二次免疫的特点:与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也更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机体尚未患病前便将病原体消灭。如下图所示:

(3)免疫细胞小结 细胞类型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记忆细胞 来源 造血 干细胞 造血 干细胞 造血 干细胞 B细胞或 T细胞 主要功能 是否具有 特异性识别功能 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能识别抗原但 (处理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并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不能特异性识别 识别抗原,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 寿命长,可“记住”抗原,当抗原再次入侵时, 可迅速做出反应,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分泌抗体 与靶细胞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能 能 能 不能识别抗原 能 浆细胞 B细胞或 (效应B细胞) 记忆B细胞 效应T细胞

3. 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T细胞或 记忆T细胞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引起的自身组织和器官损伤。 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功能过弱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免疫功能过强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发病机理 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胞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消化道过敏反应(呕吐、腹痛、腹泻)、 呼吸道过敏反应(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 皮肤过敏反应(红肿、荨麻疹) 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心脏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的同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 举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HIV攻击T细胞) 注意: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一般抗体的区别

过敏反应 中的抗体 一般抗体 性质 分布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某些细胞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时机 机体第2次接触过敏原 时发生免疫反应 机体第1次接触抗原 就发生免疫反应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 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球蛋白 五、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1.内环境三大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存在部位 成分来源 主要生活的细胞 血浆 血管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蛋白质含量高 各种血细胞 组织液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液 淋巴管内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壁 管形成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蛋白质含量低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淋巴细胞

内环境三大成分及其与细胞内液的关系 (1)内环境的三种主要成分间可相互转化,其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直接相互转化(在图中二者之间为双箭头)。 (2)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调节实例

(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实例: ①血糖平衡的调节:

注意: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

②体温平衡的调节

靠完善的调节机制来实现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从而调节体温,如下图:

在寒冷的环境下,通过增加产热量和降低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在炎热的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③水平衡及其调节:

注意: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场所、释放场所、作用。

【典型例题】

类型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例1. (2015 安徽高考)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种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A

【解析】同一种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大小依次为幼根高于幼芽高于幼茎.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明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识记顶端优势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个选项。 举一反三:

【变式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答案】D

【解析】由曲线可直接看出,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低。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同;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可通过增加生长素的浓度来降低该植物的脱落率。

类型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例2.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骨骼肌细胞及横纹肌细胞等少数细胞,一个细胞内有多个细胞核。神经元细胞为组织细胞,浸润在组织液中,突触后膜因形成皱褶故其表面积大于突触前膜。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形成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突触的知识,需要认真思考,可利用排除法去做。 举一反三:

【变式1】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核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答案】B

【解析】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例3.下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及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

【变式1】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不可得出的结论是( )

A.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量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答案】A

【解析】餐后15-45min,由于运动消耗大量糖类,使血糖含量下降,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所以A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A错误;由图可知: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 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B正确;餐后适度运动使IGT 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从90—120min提前到45min,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餐后适度运动可以适当减小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这样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 细胞的分泌胰岛素负担。 例4. (2015 重庆高考)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因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A项错误;胰岛素含量偏低,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B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项正确;胰岛素含量降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减缓,D项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和胰岛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治时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答案】B

【解析】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离不开神经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也是生命活动之一,A正确;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分化,B错;HIV攻击的主要是T细胞,C正确;合理使用激素能调节动物的生理活动,提高免疫力,D正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