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两场骨子戏,一台好演员 记淮海戏《皮秀英》艺术研讨会

2022-09-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杂说上海戏剧 i ____ ,r r— 蠢 画 沈鸿鑫:新创人物为戏添彩 我曾在上世纪60年代看过《皮 秀英》这个戏,记得那时叫《皮秀 英四告 ,当时就对淮海戏有比较 分出色,基本功扎实。我特别欣赏尾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野花味。这是很 声,十分干净利落,各个问题都用一 句话来交代解决。全剧稍有不足的 就是“寿宴”一场,似乎有点像现代 少见的,这个剧种所体现的草根审 美是非常有意思的。《皮秀英 还是 一部有话题可讨论的戏。近些年在 深的印象。淮海戏介于南北之间, 既有北方的豪放,又表达出南方的 细腻。它生活气息浓,唱腔爽朗,流 畅好听。应该说类似“赖婚”的内 容在其他剧种中有很多表现,然而 这部戏的后半部分却另辟蹊径,使 酒会了,这个有待商榷。 搞传统戏新编时,很多戏在一些非 常热心的话剧大导操刀下,共性增 邹平:来自乡土的“草根审美” 加了,但却把剧种的特色磨光了。 我在20 02年左右时去江苏采 访,当时接待的领导就曾向我介绍 淮海戏是江苏戏曲的“一宝”。淮海 戏团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戏团。 我曾看过老淮海戏 皮秀英四告》的 然而该如何理解传统,改编传统 呢?淮海戏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它 更多的还是在平民性与草根性上努 整个故事从悲剧走向了喜剧,令该 剧的基调不沉闷,很轻松。故事新 力。这个戏定位为传奇,它的假定 性是建立在非生活基础上的。如戏 创之处是塑造了公主这样一个人 物,非常可爱、天真、善良,对整 个戏剧起了很好的作用。演员更是 功底十分深厚,诠释出了这个人物 的精髓。他们表演十分到位,人物 塑造得性格鲜明。不过,有些地方 还可以进一步推敲,如第二场出了 视频。以现在的审美来说,它可以说 有点“土”,比如原来老戏中李贤明 在装扮上是一个老气横秋的人物, 新戏把他改编成了~个帅气的人物, 并添加了公主这个角色,这样的改 编非常成功。我认为像淮海戏这样 的“非遗”,它身上的草根文化就是 中祝寿、闹公堂、四告等等,另外由 于公主这个人物所起的作用,整台 戏活了,她把很多无法解决的东西 一下子游刃有余地全解决了,而且 十分有趣,这些都是在真人真事中 不可能发生的。不过这种方式是老 百姓喜欢的,所以在老百姓的想象 中,在我们的喜怒哀乐里,在我们的 人命后,皮秀英和李贤明一起出来 不是很合理,应该有个先后的顺 它的精华,在整理和传承时,就要体 现出草根的审美性。《皮秀英》这个 戏做到了这点,它在保留经典的同 情绪发泄上,它满足了我们。因为这 个戏坚持了草根性,讲述的内容在 序。再如最后夫妻书房相遇时唱段 太长了点,并且这段唱对于观众最 关心的“冤案”一事没有介绍清楚, 可以再简练些。 时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既没有 让戏过度老土,又保留了草根的民 间文化性。特别是剧中两个小花脸 的戏,非常能体现出淮海戏特有的 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沈斌:空灵.大气,简练 首先,舞台的呈现是紧跟时代 陈达明:浓郁的传奇色彩 皮秀英 这个戏是一个老戏新 艺术表演形式,极其生动有趣,给人 的,空灵、大气、简练,给观众信 息量很大,使整台戏流畅精彩,雅 俗共赏,;中击力强。第二,演员功 底强,嗓子亮、脆,感染力强,无 论是主角配角都严谨认真地进行表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回答了 如何既把草根文化留下,又要艺术 价值的提升这类值得思索的问题。 演的剧目,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这 种带有传奇色彩的情节是为戏曲观 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这也就不难理 解该剧为什么能有上千场的演出。 端木复:假定性是建立在 演,唱得很有感情,唱到我的心里, 因为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喜 欢这个故事的结局的,这是一个顺 从民意的戏。再加上重新的整理编 排后,添加了公主这个人物,更使得 这出戏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观戏 感受。同时从编排来说,这又是一个 非生活基础上的 淮海戏我曾经看过,但当时印 象并不深。这次看后,感觉十分与 众不同,它既不是京剧,也不是昆 剧、淮剧,更不是黄梅戏,可是却 能在其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但又不 让第一次看淮海戏的我很动情。第 三,我发现淮海戏很好地吸收了京 昆剧的优点。第四,故事悬念好,围 绕着小夫妻二人展开,主题很实, 没有空、虚之感。当然,以精品的 要求来看,该剧提升空间还很大: 十分严谨的戏,演员相当称职、整 齐,特别是皮秀英的表演者吴玲十 是照搬人家的,而完全是自己的东 西,有十分鲜明的剧种特点,充满 、公堂的情景安排得有些不妥 当,随意了些,没有进入情景。二、 25 上海戏剧 杂调 AⅢ :! j: 社会是避讳的,况且当时母亲还 在,应该很多事是由母亲出面,所 道这出戏已经演出千场,近千场的 演出就可以说明这是一个很受欢迎 以戏里的情节是十分少见的。可是 民间艺术的不合理有其先天的合理 性,如果要挑毛病,完全可以抓出 一的戏,果然非常精彩。我想,淮海戏 具有淮阴民风的气息,泥土的气息, 是淳朴民风哺育的结果,这种风格 是无法在京剧之类的戏中找到的。 《皮秀英 这部戏中的人民性、民间 性、传奇性便是淮海剧的特色,它塑 造了一个老百姓喜欢的皮秀英,她 有情有义,有智有勇,有柔有刚。她 替小叔子告状、拜寿的行为在一般 人的观念里是不可行的,然而在传 大堆。但我认为对于民间艺术来 说,又不必把这些小地方的漏洞一 一捕捉,假如全部捕捉完了,也许 就不是戏曲了,更可能会消失其重 要的纯朴感。但也不是说所有的漏 洞都不必修,如小叔子卖水,这本 是体力劳动,而戏里面文弱书生怎 么可能卖水呢?这个应该修正。因 为这不符合书生的能力了。 奇剧中,观众却是看得明白的。 “告状戏”在中国的戏曲中是十 分多见的,一般都是“三告”解决问 一 皮秀英》中的“认夫戏” 张文军:这出戏是从观众出发 这次淮安带来的三出戏都非常 题,但在Ⅸ皮秀英》里,又加了四告 这一折,丰富了剧情内容,比较特 别。此外大多数告状戏是比较悲的, 而《皮秀英 却没有纠结在传统“告 状戏”中,而是用喜剧的方式,这是 有些地方肢体和唱词不和,如滚钉 板,鼓点子很急,虽然本意是表现形 势危急,可是没有在表演上体现出 这点,观众并不理解。要把程式的东 精彩,特别是 皮秀英 。淮海戏在 上海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这次演 出让我们看到,淮海戏保留了原汁 西化为内容,但不能用大量的篇幅 放在样式上,要用在感情渲染上。第 三、骑驴那段太随心所欲,表演要有 讲究,注意细节,抓住细节,要到位。 原味,有较多民间戏曲的特色。这 个戏剧不是从剧本艺术性出发的, 很少见的。我十分喜欢其中诙谐幽 默的戏份,比如两个丑角的戏。这样 而是从观众出发,这和我们以往所 看的戏有较大的不同。它体现在结 构的“随意性”,迎合观众的观赏需 的戏老百姓很喜欢看,看得很轻松, 虽然是悲剧,但通过这种喜剧的方 式,让老百姓能痛快地“泄愤”,痛 快地说出他们想说的话,非常好。但 还是有点地方可以稍微改进一些, 如哥哥陪妹妹告状的理由是否能说 得更明白些,兄妹告状的路途的戏 还可以再紧凑些。另外结局的顺序 夏写时:纯朴感比严密性更重要 求:正义得到伸张,满足了百姓对 这台戏演员都十分出色,在地 方戏中演员都如此整齐的确少见,特 别是主要演员表演得都很好,可以说 在我近几年所看的地方戏中,做到说 公正的需求;爱情的圆满,满足了 观众对儿女私情的美好愿望,这些 都让观众心理满足,让观众心情得 到抒发,这就是本戏最大的成功。 唱做念如此标准的不会超过十个。很 多地方戏的演员也许不如大城市的演 员出名,但他们都身怀绝技,因此到 另外,此戏如此优秀,和演员 是分不开的。此戏演员功底扎实, 安排了较多的唱段,让观众大饱耳 应遵照次序。最后我觉得夫妻戏和 前戏有重复,可以适当简化。 上海就令人眼前一亮。如果平等竞争 的话,这些演员水准肯定高过同等名 气的大城市演员。《皮秀英 这个戏 福,特别是“皮秀英”越唱越好,越 唱越精彩,把观众带入了高潮,只 有这样的好演员和这样的戏搭配起 姜学贞:有俗有雅,伏笔高超 看这部戏前,光看介绍我认为 此戏和以前到来展演的戏没有什么 很特别。过去的戏告状伸冤都是为 自己或是为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亲戚 告状,而这个戏皮秀英却是为小叔 子,而嫂子和小叔子的关系在封建 来才会有这样的好作品。 特别的区别,就是在传统封建社会 中伸冤的戏。但想不到它引人入胜, 唐静恺:四“告状”,喜“告状” 非常精彩,完全不老旧,面貌很新 这是我第一次看淮海戏,我知 颖。这部戏很有文化底蕴,在情节和 26 【杂说上海戏剧 。 : 故事内容上,是民间的、乡土的,但 在唱段上却是写得雅致的,这种有 俗有雅,结合得非常好。戏中多处伏 笔的运用十分高超,只是我觉得还 是需要皮秀英稍许对兄长有些怜悯 近普通话了,地 方音越来越淡, 听淮海戏就是要 听苏北话的特 色。县衙大堂的 戏还是要斟酌一 下,稍微收一点 点,不要让别人 以为是闹居4。所 以再进行整理一 才对吧,虽然皮盾是杀人凶犯做恶 事,但对亲兄妹之情,矛盾的心情也 还是应该体现出来的。另外我觉得 在第一、二场,皮秀英对丈夫三年 无音讯的思念、怨气、焦急心情也应 稍许加一点铺垫。寿宴上场的人感 下会更好。 ■《皮秀英 中的公堂戏 觉有点多了,是否可以再简约些。 胡晓军:欢乐为经情感为纬 荣广润:保留住了老戏 最大精华 我用一句话来总结看Ⅸ皮秀 英》的感受,那就是“两场骨子戏, 一的同时,也担负起了以自身技艺 “弥补”戏剧结构“失衡”,节奏“紊 乱”以及人物种种“不合理”言行 的重担。这对演员来说,既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又提出了严峻的挑 技艺为王 淮海戏 皮秀英》之所以如此 成功,除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 特色外,还有着与其他众多地方老 戏一样的共性。首先是欢乐为经, 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传输做人道理, 台好演员,演绎出作为民间戏曲 战。一位优秀的演员,往往能够秉 持欢乐精神,利用情感抒发与出色 的淮海戏的鲜明特色”,这是我的 总体感受。特色的东西非常重要, 中国现在剧种特色正在慢慢地消 失,各个剧种声腔、表演风格趋同, 甚至舞台主演也趋同,这对中国戏 曲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是这个戏是 老戏,所以在整理中保留住了老戏 实现“哀而不伤”、“喜而不狂”的 审美效果。为此,传统老戏可以经 常打破戏剧类型的界限,呈现出令 技艺的完美结合,令观众浑然不顾 全剧所有的“不科学”之处,阶段 性、脉冲式地娱乐他们、感染他们、 说服他们。我以为,戏曲演员的表 演与其说是在驾驭戏,还不如说是 在驾驭舞台、驾驭观众。如果达到 人难以捉摸的、“精神游戏”的特 质;第二是情感为纬,情感到处亦 即诗兴至处,可以尽情抒发,不尽 不休。为此,传统老戏往往打破戏 剧结构、节奏的平衡,甚至出现情 节不合常理、语言不合身份、行动 不合规定情境等现象。若以现代戏 剧观念看待这些传统老戏,便会发 现“不科学”的形态比比皆是。这 的最大精华,无论是剧本、表演、音 乐,还有演员的表现都保留了最可 贵的传统特色。这戏最精华最特色 的就是“四告”和“认夫”这两场 戏,也许别人觉得“认夫戏”有戏, 但可能是安排的问题,有些冗长。 驾驭观众的目的,那么演员就是舞 台上说一不二的“王”。欢乐为经、 情感为纬和技艺为王,都是中国戏 曲艺术的原点。若在保护、传承与 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忽 视、忽略这些原点,那么我们的努 力就有可能走向宗旨的反面。通过 《皮秀英 这个戏,我非常高兴地 看到,淮安的戏曲艺术界和文化管 理层,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三个 原点,尊重戏曲艺术规律,尊重观 如果在认夫之前有一句话“我已经 结了你的告”,然后再去说夫妻相 认的话,那观众就没有了那个冤案 处理的疙瘩了。至于说两场唱多了 ~种“不合理”、“不科学”,恰恰是包 括戏曲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 和精髓所在,并已被一代又一代艺 人久演不衰、一代又一代观众百看 不厌所证明了的。第三是技艺为 点,重复了一点,传奇了一点,我 觉得是无伤大雅的。因为这戏本是 王。不管是欢乐精神还是情感诗 意,都需要依靠演员的才华和技艺 呈现出来,因此,戏曲是“角儿”的 众审美期待,尊重中国艺术本质精 神,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良性、 民间戏,它所有的内容都是在表现 老百姓的一种愿望。我如果挑刺的 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 老戏的科学发展。 (整理/胡士嘉) 话,就是戏中有些演员的发音太接 艺术。演员在担负起以上两项任务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