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项羽
每次读项羽都会想起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直以来我对项羽感触都特别深,最开始认识项羽是从他的《垓下歌》开始的,只觉得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后来关于他的故事知道的越来越多,对他的了解也更深。在我眼里,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英雄。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于项羽的自刎,我感受最多的是可惜、遗憾,有时我会想,如果项羽没有自刎,那么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然而这也只是如果,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项羽在历史上仍然占据着不可忽视地位,司马迁甚至将他视为帝王写入了本纪中。
我读项羽主要从他的事迹中来看他,项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项羽从小就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并非有勇无谋之辈。大家说项羽残暴与手段狠毒,主要是从他两次活埋秦兵这一行为中看他的,但我却常在想,如果我是当时的他,我又会怎么做。说他残忍,那么在他死后人们又是怎么对他的呢?一代英雄项羽,死后也不留全尸,不给予起码的尊重,也许没有深仇大恨,为了军功却是毫不犹豫地把他分尸。可笑伙伴相残,无辜白死了数十人。这些人又是何其残忍。
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无论他曾经多么豪情壮志,无论他曾经多么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甚至于多么的有情有义,英雄情长。但他确实失败了,败在他,是可用之人,却错居用人之位,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项羽的悲剧。
项羽一生太过于顺利,奋战八年,历经七十余战,未尝败北,而只在最后一战输得一塌糊涂,且再无应战之心,项羽本是将军后代,故其人生轨迹势必总是高高在上的心态,接受不了失败的打击,终究是自刎于乌江。安逸的环境永远磨练不出坚强的意志,一切都一帆风顺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开始,也许暗藏着一些危机,项羽就是如此。
项羽的失败还在于他过于自信,刚愎自用,不能集中他人的智慧,不听人言,总是他一个人在做决定。范增提议杀刘邦于鸿门,而他却优柔寡断不忍杀之,终至放虎归山,而后刘邦却能信张良之荐追击楚军,面对建言,刘邦纳之,项羽斥之,这是项羽性格中最大的缺陷。有句古话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项羽能够做到善于纳言,那么我相信结局不会如此。
项羽的另一个缺陷在于他不会用人,不会用人之所长,独倚自己,殊不知,人若成其势,无人助,岂可成就大事,所以其势必会成为孤家寡人,只独与虞姬成就别姬之绝唱。如果他会用人,能用人之所长,那么,韩信会是他的成就霸业的左膀右臂。但是也由此可知项羽是会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而非优秀的政治家。
但是,无论项羽的结局如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不会低于刘邦,我们说刘邦是无耻小人,是地痞,在失败逃亡中,连自己的孩子都能扔,只为自己活命,这样的行为在今日仍然为我们所不齿。项羽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败得光荣,败得令人佩服,乌江自刎表现了项羽的诸多人格魅力。比如说表现了他的荣辱观念,他以一人苟且偷安为耻,以扰民害民为耻,这是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有了乌江自刎,项羽的道德观才表现了出来,大大增加了他的分量。其次,乌江自刎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万丈豪情。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事件非常感人。一位失败者在面对死亡之时,能做此选择,毫不畏惧,确实感人至深。
宋代,词人李清照则感慨项羽的性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失败败得有意义,败得令人歌唱。
项羽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存在,他留给我们的是遗憾,是惋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活在我们的心中,永垂不朽。他是失败中的英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