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好模式

2022-01-09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好模式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范伟

中文摘要: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一种更能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产学结合模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也高兴地看到: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当今高职校的一种很好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在高职校“教学做合一”的产学结合办学过程中的优势。 关键词: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 产学结合

在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进行不断深入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关注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校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产学结合的模式。它和八十年代红极一时却又昙花一现的校办工厂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它追求的是让高职校的师生和跟本专业相关的企业零距离接触从而提高职业素养。和校外实训基地相比,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学校在实训实习安排上的自主;和非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相比,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

通过对有关文件、精神、理论的学习,对就业形势的分析,联系高职校的使命以及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运作的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校一种很好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 一、有利于建设 “双师”型师资

1.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方而,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按教学需要项岗、轮岗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有利于提高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顶岗、轮岗实践往往是要带领或管理实习学生的,这也鞭策教师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此外,由于是经营性的,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的目标也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科研和创新提供了合适的平台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机会,而且,和校外实训基地不同,在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中,高职校的教师往往就是生产经营的组织者、管理者。这样的地位,一方面,促使他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进行科

研和创新;另一方面,又能让他的科研和创新能较快地在实践中检验应用。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和创新的积极性以及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二、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高职校有了可以自主安排师生实习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教师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及时了解新理念、新方式、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为高职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提供依据,使高职校的教育始终紧紧把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为高职校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教学做合一”的良好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做中教,真正可以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实”字,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一个“活”字,做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1.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是高职校的使命。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高职校的办学目标,是高职校的使命。

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我国的现实需要

(1)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很多企业缺乏高素质劳动者的矛盾呼唤职业素养的提高

一方面,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新的高峰已经来临,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显著。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知识性失业等现象,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不足70%。有专家分析,未来20年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时期;另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行业都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高素质一线劳动者。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不高的今天,高职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一定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国力竞争的要求呼唤职业素养的提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8年,人事部长尹蔚民在《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文中再一次指出:“我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人才资源并不丰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世界,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努力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些文件和文章都突出了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3.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好模式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能弥补校外实习受生产制约大、轮岗机会少、岗位内容单一等缺陷,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扎实掌握综合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满足学生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需求,提高学生依靠自身技术技能解决生产现场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零距离对接,学生总体素质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很好地体现了高职校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用企业化方式进行学生管理的办学思想。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精神、价值观、制度、理念、习惯等各个方面。只有融入企业,才能真正感受、理解、接受企业文化。教育真正以岗位工作过程为需求,可以真正帮助学生切合实际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定位,满足社会需要。高职校培养的人才,最大特点与竞争力在于其真正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在于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因而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接受企业文化,受到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作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全真培养,提高了今后的工作热情与效率,最终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毕业和就业就做到了无缝对接。

四、有利于提高高职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职校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比如帮企业培训员工,为下岗工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为社区服务等,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会有经济效益。这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提高学校声誉的同时,也为高职校优化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和丌发新的实训基地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真正实现“双赢”

目前,高职校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采用学校和当地较大企业合作的方式,一般由学校提供场地、工作人员、工作费用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业务、经营材料等,所得利润校企之间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成(企业一般获得较多利润)。这是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1.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做到利益“双赢”,是校企进一步合作的关键 维系校企合作的纽带首先是利益。互惠互利,双方都有利益是校企合作持久深入的关键所在,是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前提和动力。校企合作建成的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高职校主要获得办学效益,企业主要获得经济效益。

从学校角度看,通过和企业合作,得以建立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培养的学生更加切合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要求,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情感,获得实际工作的经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一部分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熟悉企业实际,便于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专业教师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需求方向,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功底的的情况下推动教学改革。同时可以增加与企业的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为未来指导学生就业提供借鉴。有很好的办学效益。

从企业来讲,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在不出场地和基本不出人工的情况下获得大部分的经营利涧。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也可近水楼台先得月,挑选优秀实习学生充实到企业员工队伍中,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吸纳人才。

2.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了校企情感交流,推动校企进一步合作。 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就是情感。情感交流加深了校企进一步合作的热情。校企之间的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的领导之间、员工之问的合作。由于合作,大家要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分享喜悦。此外,学校会

在企业有突击任务时提供劳动力方面的支持,会在企业员工需要培训时提供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还会对企业提供科研方面的支持。而企业也往往就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解决了高职校大批学生实习的问题和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提供帮助,同时,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高职校兼职教师队伍为高职校的专业课教学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在这样的精诚合作中加强了情感交流,这也必将推动高职校和企业之问进一步合作,使双方的合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然,经营性校内实训基地要真正办好、真正显现以上效果必须各方作出很多的努力,但它确实是一种产学结合的好模式,值得我们探索、实践。

摘 要: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基本场所,是教学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重要训练载体,是学生走向企业的预备岗位。中职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教学的水平,决定了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质量。如何进一步加强中职实训基地建设,协调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充分发挥其功能,这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 实训基地 建设

一、建设中职实训基地的意义

1、为专业教学提供实践的平台。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能让每一个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三,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比如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实训基地,应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训学习获得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和安装调试等多项操作技能,并熟悉各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整个工作过程。

2、为中职学校树立职教品牌。实习基地同时也是为职业学校、当地职业教育树立品牌,体现出当地职教发展的水平,为职校在社会上创造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途径。只有经历过市场考验的教育和体制,才是真正顺应潮流发展的。

3、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训的功能。实训基地除了对校内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外,还可开展对农村务工人员、城镇待业下岗人员、企业员工以及各级各类职校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要根据培训对象(如在校学生、在职教师以及其他未就业人员等)、培训目的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方案,确定培训时间、内容,组织人员编写规范适用的培训教案教材。培训过程原则上须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变化而对原计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不断提高实训质量,以适应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4、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利用实训基地优秀的师资、先进的设备、畅通的信息、充裕的时间可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或者向社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专业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的功能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展专业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二、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有限。实训基地作为学校自主经营的实体,承担着一定的社会风险。面对市场的需要,设施设备等各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如果单靠学校这种事业型的社会非营利机构承担,还是比较有限的。资金投入的有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地建设的发展。

2、教学目标的偏离。现在一些实训基地过于强调经营性目标,而忽略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出发点。而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模式,通过推行产教研三者结合,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厂环境,让他们通过生产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工厂”虽然是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中,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但这个“工厂”的支点仍然是学校,是在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

3、师资水平还需加强建设。虽然中职学校近年来“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在实训基地里,面对市场的经营管理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这就导致了实训基地管理的不到位或者是凌乱。同时,本身具有的技能水平也必须顺应行业发展的要求。

4、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存在管理人员水平、工作人员来源于学校轮换制学生、教学与实践存在一定距离导致服务水平下降等各方位的问题,实习基地不能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经营”、“教学”双重目标的矛盾,都影响了基地管理的规范。 三、加强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切实重视中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提高认识,制定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发展

计划。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和指标,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关系到现代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分工,关系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制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计划,加大力度,又好又快地搞好中职实训基地的建设。

2、多渠道筹备资金,加强对外校企合作,获得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作为学校自主经营的企业实体,资金投入比较有限,这直接影响着基地的硬件软件设施的建设,从而影响经营的质量,也不能为教学提供理想的场所。因此,实训基地应多渠道筹备资金,可采用申请政府财政补助、企业合作、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来获得基地建设的保障。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方不断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极大地增强了校企合作双方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校企合作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3、注重课程设置,拓展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点。实训基地作为提高职业素质和推广新技术的源泉,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应该根据企业岗位和能力要求,逐步探索项目化管理方法、教学实训一体化,有效地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在学生不同的实训阶段,制订不同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教学大纲与阶段计划有机结合的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

4、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增强实训的有效性。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落实责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在实践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保证实训基地规范有序地运行。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应制订一整套的实践制度及工作规范要求,保证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有效的奖罚考核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加强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

同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场所与设备管理,建立和健全实训场所与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要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落实。实训基地的设备水平应与企(事)业生产一线的设备同步,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要求。要按专业(工种)建立实训岗位(工位)的设备维护制度和管理要求,明确设备维护的程序与工作职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实训(生产),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要完善设备运行记录与耗材登记等有关制度。

5、加强基地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实训基地的指导水平。实习基地建设既要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同时更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实训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的敏锐度。因此学校既要注重对实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也不能忽视对教师观念意识方面的培养。可采用派送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到高校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

6、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为企业、市场输送合格的人才来说,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有力举措。对紧缺人才的专业,职业学校更应大力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除了对学校本身进行人才教育以外,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技能鉴定培训、转岗培训等工作,提高实训基地的系统功能和作用。利用基地资源,可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基地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从而树立实习基地的美誉度和声誉,同时树立当地职业教育的品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总而言之,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点,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除教育行政部门外,各中职学校都在加大力度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因开设专业、课程、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其建设方法和模式也不尽相同。只有遵循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成长规律,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建设科学规范的实训基地,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迁经贸分院应用电子专业创办于2006年9月,本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改革发展道路,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本专业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使本专业具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该校得到了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该校紧紧围绕实现“六位一体”(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鉴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总体目标,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实训项目建设和软件管理建设(档案管理、管理制度、项目建设牌、生产流程图、操作要点、评价标准、职业氛围、企业宣传、成果产品展示等),尤其要加快实验实训文化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对于生产性(经营性)实训基地(实训区),要按照“上规模、上档次、高投入、高水平、高效益”的“二上三高”要求进行建设,实现 “七个合一”(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一),以此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与管理水平。下面谈谈该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校企合作的特色机制

该校电子电工专业在创办过程中,多次派专业负责人和专任教师对宿迁地区、沭阳工业园区和苏南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名牌院校进行人才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认真听取企业的用人需求,汲取兄弟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对课程教学进行滚动修改与完善。该校也与多家企业开展了“双向式培训”的长效机制,实行了定单式培养。企业不仅对该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见习场地,还派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见习指导,该校优秀的毕业生可被该企业任用。该校也会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效果显著。同时,还对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相关培训,由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大好评。目前,本实训基地已拥有“盛扬科技”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实训场所,成效显著。

二、区域人才培养的特色

本专业虽然办学时间短,经验少。但是,该校采用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吸取兄弟院校的养分,使该校的办学起点较高,走弯路较少。由于该校建于名牌企业较少、中小型企业较多、劳动力丰富的苏北地区。所以,在办学定位上,该校坚持以面向宿迁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为主战场,按照本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实施,努力让该校的毕业生具有社会适应性好、认同度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强等多方面优势。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受到本地区广大企业的一致好评。

三、周末兴趣小组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

为了更好地贯彻职业教育方针,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满足同学们的专业课程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本专业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开设了多类兴趣小组,如家电维修兴趣小组、电子产品装调

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的开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课余时间吸引到学习和创造中来。为了使第二课堂活动在充分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开展,除了学生积极参与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成立了电子专业学生参加的“家电协会”和“便民服务队”,在业务上与电子技能教研组挂钩,并且在“教师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指导的工作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效果非常突出,学生大大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目前,在家电维修,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照明线路维修、维护,改进等方面都有很大成绩。 四、全面实施“5S管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以及来自一线企业的信息是:技术不是影响工作的第一因素,员工软技能的缺失(沟通、团队合作、推销和营销自己等)才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也就是说,企业所需要的不只是会几门技术的学生,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合格技术人员。企业非常希望招聘认同企业文化、与企业有共同语言的专业人才。因此,该校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其在专业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而且在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方面也应该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职业素养培养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上,而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职业素养训导和行为训练,\"三管齐下\",相互结合,才能使受教育者知行统一,增强实效。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毕业前就熟悉企业氛围,有一个更好的就业渠道,决定在实训室、办公室、学生公寓全面推行5S管理,要求教职工、学生在课堂、实训室、办公室等场所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一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养成“从小事做起,认真、讲究地做好每件事”的习惯,塑造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培养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极大提升了师生与企业的沟通能力以及自身的管理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好评。

五、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自身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后,开放了部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到实验室进行试验验证、技能提高、自我创造等活动。为了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将部分实验室在业余时间有学生管理使用,供学生在节假日、第二课堂活动使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也极大地提高了实训室的利用率。

六、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

该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每年应用电子专业对各种劳动力的培训人次达1000人以上,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也达到五批次以上,极大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再次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创收,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

七、实训项目向产品的转换

在实训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这边做那边扔的浪费现象,把学生的实训过程改成生产性实训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该校在购买实训耗材的时候就考虑到实训的生产性这一点。学生使用的万用表就是学生自己实训的产品。还有像变音门铃、电视机遥控器、电动车充电器等都成为了学生的实训项目,而这些都被电子市场批量订购一空,成为真正的产品。 八、项目任务书的编写

在电子电工专业的建设中,该校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软件与硬件配套设施。根据本专业实训设备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该校充分利用学生所有教材的同时,编写完成了多本符合本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特点的项目任务书,此项举措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虽然电子专业开办时间短,有的经验还要该校在实践中摸索,但该校已初步形成了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创新项目。相信本专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定会有更多的特色与创新。

三、生产经营性实训实施策略 (一)消耗性实训的弊端

由于目前校内实习以技能训练为主,而且大多都是纯消耗性实训,学生训练时是根据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实习材料基本上成了废品,没有经济附加值。这就使有限的实习资金显得愈发捉襟见肘,给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生产性实习基地新模式,对于校内实习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产经营性实训的特点

生产经营性实训是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立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生产经营性实训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的功能。通过生产产品、开发项目、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生产经营性实训最终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三)生产经营性实训实施策略 我校生产经营性实训分为几种形

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十分尖锐,企业招工难与求职就业难并存,生产第一线急需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必将对全市的经济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在现有48万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为34万人,经培训鉴定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仅15万人,持证率为45%。高级工以上人数又只占技术工人数的8%,与20%的国家要求相差甚远。在每年约3万人的新增劳动力中(不包括大中专毕业生),持有技能证书的不足1/3。职业教育远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职业教育的地位与其所承担的任务不相称。一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处于普通教育的从属和补充地位。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不够。二是社会对人才评价存在偏差。重学历轻技能的片面人才观比较普遍,认为做“蓝领”没有前途,以致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三是一些用人单位脱离实际需要、过度追求高学历,也加剧了社会重文凭轻技能的偏颇心态。

2、管理分散,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目前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工作由多个部门管理和参与,教育部门和一些行业系统负责管理普通中专校、成人中专校、职业学校、民办职业学校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和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高等职业院校也分为省属和市属两类。因体制差异造成了管理分散、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无序竞争、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

措施等方面缺少对大职教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的机制。

3、经费投入不足,多元投入机制缺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技能教育,需要相应的实训基地、实验设备以及大量的耗材,教育成本比较高。就中等职业学校而言,这几年我市虽然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与普通高中相比,与职业教育的自身要求相比,办学的软硬件差距还较大。市属高职院校因建新校区债务负担较重,偿还贷款的压力很大。由于多元投入机制缺乏,学校仍主要依靠多招学生增加经费,这往往又陷入“多投需要多招,多招必须多投”的窘境。办学经费不足,给学校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也影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效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我市还没有专项培养经费,企业在职职工的技能升级培训不能做到定期正常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经费长期难以得到保障。

4、面向市场需求办学仍有差距,校企共生双赢的局面尚未形成。一些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未能充分得以体现,实践性课时偏少,一般只占总课时的1/3左右,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受财力限制,大部分学校实训条件缺乏或薄弱,一些专业没有校内实训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用昨天的设备和技术,培养今天的人,为未来服务”成为一些学校的现实写照。在产学结合上,学校与企业结盟合作的机制缺乏,产学双赢局面难以形成。受我市部分企业待遇偏低、用工行为不规范等因素影响,2004年,中职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不到总人数的40%,技工学校约60%左右,职业院校与我市企业共生双赢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5、师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少中等职业学校是从普通中学转型办学,一些高职院校由中等职业学校新近升格,师资准备不足。以高职院校为例,师资数量、结构与学生规模及职业要求差距较大。2005年底高职院校教职工人数为1600人(包括外聘教师),师生比为1:25,若按在编教师1100人计算,师生比仅为1:36,只有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标准1:18的一半。由于大量使用外聘教师,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比例偏低,“讲师+工程师(技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38%左右。

6、农技服务组织弱化,影响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效果。农民公共培训是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职能之一。目前大部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工资经费无保障,部分乡镇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造成信息、技术服务的严重不到位。一些农技人员由于长期缺少学习和培训,自身业务水平难以解答农民和专业大户的技术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三、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富裕农民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完善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当前正处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市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就业为中心,以提高技能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1、加强统筹与协调,强化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

职业教育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高等职业院校也将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亟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一是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工作,对承担职业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类职业培训工作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二是加强对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集中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制定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根据人口统计数字显示,今明两年是中职生源高峰,此后在校生规模将以每年约1千至数千人的速度持续下降。到2015年前后,高中阶段的生源数仅为目前的一半左右。应充分论证未来人口波动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对可以预见的后续生源数下降做到未雨绸缪,通过对全市经济社会、人口发展趋势和人才结构需求的科学分析,制定出既符合宏观趋势,又满足微观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三是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我市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前景以及专业设置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避免无序发展,造成社会性浪费。四是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督导,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2、重视内涵发展,努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把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发展内涵、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打造品牌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从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出发,按区域、行业、类型进行整合或重组,通过合并、共建、联办等形式,实现

规模办学,提高整体效益,使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

我市已初步建成“扬子津科教园”职教园区,还需要以强化特色为重点,着力打造学校和专业品牌。在专业建设上,应办好电子、机电、化工、汽车、数控、纺织等制造类重点专业,并把打造服务类专业品牌作为突破口,重点建设餐饮、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类专业。目前,整合我市服务业职业教育资源条件相对成熟,“扬州三把刀”建有本科、专科、中专多层次教育平台,具备大力发展服务类专业品牌的现实基础。应因势利导,组建一个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服务业职教集团,在全国职业教育中形成新的亮点。扬州职业高级中学易地新建已被列为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应抓紧该项目的组织实施。

3、推进多元投入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已出台的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落实到位。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应逐步加大财政投入。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大量“蓝领”的主力军重任,但在职教体系中相对薄弱、自我发展难度大,政府应重点扶持,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此外,省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2006年分别安排1亿元和6300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财政配套安排的相应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落实到位。同时应采取措施,落实2003年市政府文件中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年人均0.25元提高到0.5元以上的

决定。

国务院文件中要求,已经“普九”的地区在城市教育附加费中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我市市区已出台政策征收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统筹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市政府应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确保国家规定的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落实到位,并建立起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兼顾到举办职业教育的各类型、各层次办学单位,可重点用于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骨干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国家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 和示范专业建设、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可把职业院校作为引资项目推向市场,通过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推行职业学校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市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较慢,应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公办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学生待遇等方面同等对待。

4、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在苏州考察时了解到,入驻新加坡工业园区的世界著名制造业企业,其用工需求的75%以上为中职生或中技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超过总学时的2/3。这一现象启示我们,职业院校唯有紧贴市场需求办学,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保证充分就业的职校学生。在指导思想上,应克服将“优质教育”等同于“办学层次高”的偏见,不宜把办学目标和工作重点一味地放在学校升格上。职业院校应牢固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特别要把如何更好地为我

市经济服务作为办学重点,更新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组织教学,建立以职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体系。应强化实践性教学,努力将学生的实践性学时比重逐步提高到50%以上,力争使职校毕业生既有学历证书,也有一本或多本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一凭多证”。学校应密切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寻求产学结合点,探索“学校+工厂”的机制,形成一条从学校培养到工厂实践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为职业学校提供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场所和设备。

职业院校的教师应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操作能力,鼓励和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技能教师的比例。中职教师应放宽对非师范生的限制,允许工科类高校毕业生进入中职校任教。可以面向社会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对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者允许先行试用,鼓励其在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为职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应主要投向重点学校和重点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创新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也可以依托大型重点企业装备水平较高的优势,分行业、专业建立全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5、规范秩序,舆论引导,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撑

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应做到招生程序公开、招生办法统一,以保证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同时,整顿招生秩序,查处各类违规行为,扭转目前中职招生市场不规范以致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

针对我市不少企业在招收新劳动力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等部门应开展经常性劳动用工执法检查,对国家和省有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和工种,督促企业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保障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严肃性,维护地方的就业环境与经济秩序。

注重宣传引导,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作用,宣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同等重要的观念,逐步扭转已经偏移的人才观念,确立“能力本位”的评价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6、强化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培养高技能人才

有资料显示,现代化社会中工人技能等级比例结构应该是中高级工占80%以上,而目前我市的情况正好颠倒, 在持证技术工人中,中级工以上的比例为57%,若加上一半多没有技术证书的工人数,这个比例降至18.5%。这一现象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工作刻不容缓。企业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体,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职工技能培训和经费使用监督机制,确保培训经费的一半用于一线工人。同时,要突出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各行业,并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确保三年三千三百名新技师培养任务的完成。从

200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市财政也应参照省里的做法,抓紧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专项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奖励。

7、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市还有13万农村劳动力可以转移输出,这部分群体普遍没有任何就业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输出质量。一是要确保培训机构的条件。“市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应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设置条件和标准》,并组织参与此项工作的各个部门联合对培训基地申报单位进行验收确认,对培训和转移输出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二是应充分发挥市及各县(市、区)“劳务输出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规划指导作用,对于承担培训任务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给予必要的补贴和资助,以切实提高包括国家“阳光工程”在内的各级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能够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重要培训基地。

针对农村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应按照省市两级“关于加强和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精干、高效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使其在科技培训及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效。应不断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制和模式,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

200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很好的政策没有得到认真执行。为避免出现“不缺政策,只缺行动”的情况,建议市政府结合贯彻新近召开的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2003《意见》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意见》中的目标任务,推动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发展质态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