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心理健康第三十五课在生活中成长教案

2023-02-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小学心理健康第三十五课在生活中成长教案

成长是每个人都必经的过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更为关键和重要,因为这是他们人生道路的起点。为了帮助小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成长,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了小学心理健康第三十五课的教案。

教案主题:在生活中成长

一、教案目标:

1.了解成长的含义和重要性。 2.探讨成长的不同方面。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健康成长。

二、教学准备:

1.课件或黑板。

2.小组活动相关的道具和素材(如纸、笔、图片等)。 3.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和故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5分钟)

教师可以制作一幅张贴在黑板上的成长树图案,引入学生的兴趣。教师解释成长树代表人生的成长过程,然后让学生回答成长的含义,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2.发散思维(20分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a.成长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b.你们认为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成长的? c.为什么成长很重要?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关键点,并做出总结。 3.案例分析(25分钟)

教师准备一些与成长相关的案例和故事,包括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例如科学家发明新药物的故事,运动员创造新纪录的案例等。通过讲述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不仅仅是智力的提高,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进步。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讨论和提问,例如: a.当你面临困难时,你如何成长和应对? b.你们认为成功和失败对成长有什么影响? c.自信心对成长的重要性是什么? 4.小组活动(3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成长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和展示。学生可以选择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社交、家庭等,并提出解决办法或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要勇敢面对各个方面的成长。学生可以根据今天的学习和讨论,撰写一个短文,介绍自己在生活中的成长经历和感受。教师可以选择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分享,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教学延伸:

1.可以邀请家长或社区专家来做一个关于成长的讲座,让学生们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2.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成长能力训练的活动,如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成长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成长的各个方面。他们也能够发展自己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成长的挑战,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