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残疾儿童教育
第一节、视觉、视力与视力残疾
1.简述视觉信号形成的过程
答:当光线进入眼睛时,第一个经过的是角膜,在这里经过屈光作用后,使光线得以聚合。光线通过角膜后再穿过房水进入瞳孔。瞳孔根据光线的强弱和景物的远近而调节大小。之后,再经过晶状体的屈光作用而进入玻璃体,最后落在视网膜的黄斑部。视网膜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光线的刺激在此处形成神经冲动,经由视觉神经纤维传送于大脑的视觉中枢,视觉信息在大脑视觉中枢得到释译。
2.视觉的优势有哪些?
答:视觉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信息的渠道之一,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3.视觉在个体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1)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个体学习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来自于视觉。视觉在统整其他感知觉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视觉是分辨形状的重要器官。
3)视觉缺陷影响其它知觉。视觉的缺陷会影响其它知觉所获取的知识的组织、消化。
4)视觉的其他作用:视觉能够协助个体认识物体的客观存在性;视觉可以扩大个体的活动范围;视觉在刺激个体探索环境的动机方面有巨大的作用;视觉可以协助个体模仿、学习。
4.视力的含义?影响视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视力即视敏度,或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视网膜的敏锐程度,尤其是指视网膜上黄斑中央凹分辨两个光点的敏锐程度。视力包括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指视网膜中央凹的视力包括近视力(主要指阅读视力)和远视力。周边视力是指中央凹周围的视力。
影响视力的因素有:成像位置;照明度;物体与背景间的对比度;眼的适应状态(白化病)。
5.简述个体视力发展的进程。
答:P5表
6.视力异常的征兆有哪些?
答:1)婴儿、小儿(3岁以下):眼部外观异常(眼仁发白、小角膜、虹膜缺损等)同空无对光反映;无注视或盯着周围事物的现象;小儿常不能追视目标;对光有过分的敏感;眼睑红色,充水或水肿;眼睑无力。
2)看东西时身体前倾,靠近看或把玩具体贴近脸看;常揉眼睛,眨眼;眼屎较多,眼睛像水肿、发炎似的;畏光,在明处不适应;对环境无反应,缺乏好奇心;手眼不协调,
显得笨拙或总踌躇不安,犹豫不决;看懂提倡用手者或皱眉或细眯着眼;斜视现象;常低头或干事给人没兴趣、没反应的感觉;注意力不集中或漠不关心;读书速度慢或阅读书写串行;对形似字易出错。
7.视力异常对个体有哪些影响?
答:1)视力丧失后,视觉特有的优越性就消失。
2)盲童不能直接感知物体的颜色、亮度和物体的透视感觉。
3)对个体的心理发生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盲童的认知发展的却比正常孩子要缓慢得多;视残儿童在概念水平上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在抽象概念能力上,先天视残儿童差于后天性视残儿童,后天性视残儿童又差于明眼儿童;视残儿童早期身体运动发展延迟和入学后运动量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体格发育;
4)视力残疾儿童在不断利用其他感知觉器官的同时,也相应的促进了其他感知能力的发展,因而视力残疾儿童能更好的利用听触觉感知信息。
8.我国视力残疾的定义和分类。
答: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视觉器官或大脑视中枢的构造或功能发生部分或完全病变,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视功能难以像一般人一样从事工作、学习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应用自如,甚至丧失。
我国1987年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规定,优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不包括0.3)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为视力残疾。我国视力残疾分为盲(二级盲、一级盲)、
低视力(二级低视力、一级低视力)
9.视力残疾的表现有哪些?哪些因素导致了视力残疾?
答:视力残疾表现为:无眼球、小眼球、角膜浑浊、虹膜缺损、视神经缺损、黄斑缺损、白内障、青光眼、家族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1) 导致视力残疾的因素有:
2) 先天性原因:家族遗传、近亲结婚、胎儿期影响(药物中毒、营养缺乏、患有其他疾病及临产困难致使胎儿缺氧等)、未知的其他因素。
3) 后天性原因:视觉器官疾病(眼求屈光不正、眼球震颤、角膜炎、结膜炎、巩膜病变、晶状体病变、玻璃体病变、青光眼、沙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颅脑外伤、震荡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脑肿瘤等)、全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麻疹、风疹、脑炎、肺炎、伤寒、结核病、白喉、猩红热;一般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肾炎、贫血、维生素缺乏)、心理性因素、眼外伤(眼中得眼外伤和轻伤严重继发性感染造成视力损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