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需求设计

2022-08-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软件工程的管理

张天成

(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09-2班 张天成 15号)

摘要:在软件工程的管理过程中, 把软件工程分成“ 风险阶段” , 并相应分配资金, 从而大大降低了因工程失误而造成的风险,利用软件寿命周期控制图, 对软件在其寿命周期内的支出与收益进行分析,保证了收益的最大值, 解决了软件寿命周期的控制问题。

关键词:软件工程,风险,寿命周期,重新构建 中图法分类:TP311

前言: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 软件与硬件的比例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 软件的开发已成为计算机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 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软件产品的质量与设计、生产和维护过程中的管理密切相关,软件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的要求, 还要考虑到维护工作,软件产品在它的寿命周期内必须保证维护工作简单、性能与功能扩展工作容易。对于软件公司来说, 除了要考虑软件产品的质量外, 还要考虑到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大小的问题。本文利用“ 风险阶段” 理论对软件工程及软件产品的寿命周期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现阶段的软件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管理成为了软件工程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软件工程管理的失控就会导致软件危机,造成软件产品质量差、生产率低、资金浪费严重和进度无法保证的局面。软件工程管理对软件项目的成功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软件工程管理

软件工程管理是对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管理,是对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一切活动的管理。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对软件工程的项目范围、项目周期、产品质量、知识资源、人力资源、项目成本等要素进行统一管理。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根据软件产品的特点,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开发人员、组织机构、用户、控制和文档资料等方面的管理开发人员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初级程序员、资料员和其他辅助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职责明确,不同职责的人,要求的素质也不同。例如:项目负责人需要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遇到重大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系统分析员要有良好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社交活动能力;程序员需要有熟练的编程能力和丰富的开发经验。开发人员要少而精,各类人员既要能胜任工作,又要能相互地配合。努力构建一个和谐而愉快的工作氛围。组织机构要求有好的组织结构、合理的人员分工和有效的通讯。常见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3 种形式:主程序员组织机构:为了保证全组的协调统一,IBM公司提出了主程序员组织机构,即由一位高级工程师(主程序员)支持计划、协调和复审组的全部技术活动。技术员负责分析和开发活动,一位后援工程师支持高级工程师的工作。专家组:把每一个开发人员都看作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强调每个人的才能。由这些专家组成的机构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民主组织: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让各方面的人轮流担任组长,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操作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实际运用较少。用户是软件产品的最终评价者和使用者,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得到用户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既要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掌握用户的心理和需求,又要防止来自用户的各种干扰。要保证软件的开发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就必须对开发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是以计划为基础的,其

1

内容主要包括进度控制、人员控制、经费控制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能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保证项目按期完成。人员控制是为了保证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经费控制要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保证项目在规定的经费内完成。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各个阶段的复审来保证,保证项目各个阶段的完成质量。软件工程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文档资料的管理来实现的。因为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记录在文档资料上,每一个阶段的文档资料即是对前面工作的复审,又是后面工作的基础。文档标准化是文档管理的关键,要把开发过程中的初步设计、中间过程、最后结果等建立成一套完整的文档资料阶段方法当人们在交易所将钱投于股票和有价证券时, 总是小心地考查利润率如何,人们除了力求资本得到保证外, 还想得到较高的利息,人们为什么敢冒风险将钱投给陌生人,是由于这些人的生产能力强, 能使投资者收益增加。因此, 投资者的风险也就减小了,如果一个工程项目明天的成功与失败就依赖于今天的情况, 那么就必须特别考虑风险的大小。生产和销售标准软件产品的软件公司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就是投资利润问题,一些软件的投资可能不产生利润, 对这种风险, 管理者更要仔细进行评估软件的复杂性使评估工作更加困难, 也使风险的检验变难,为解决这些风险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种框形结构的阶段方法, 把软件工程分成“ 风险阶段” , 并相应的分配现有资金。每个阶段由两部分内容决定。第一, 提供使用资金的多少, 要根据要完成的任务与相应的风险大小相一致;第二, 当资金用完, 该阶段结束时, 该工程可能失败的风险就应相应减小,可用定量概率的方法确定风险的大小, 如:到某一时刻没有达到目标, 则考虑收人增加或支出增加的情况。同样, 可用概率的方法定义风险。 软件重用的现状与分析

尽管人们越来越相信软件重用方法具有提高软件生产率的巨大潜力, 然而, 在实践中成功地实施软件重用方法的情况却极少,长期以来, 不少人对其中的原因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总的说来, 这些原因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技术上的, 另一类则是非技术上的。技术性原因有:缺乏支持开发可重用部件的工具,缺乏描述部件的标准规范,缺乏大量的软件部件,缺乏有效的部件管理系统;非技术性原因有:项目管理员不愿意投资与本项目无直接关系的事务;项目开发人员各有自己喜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种差异自然地反映到程序和软件结构中, 造成他们相互间重用活动的困难。在没有科学的重用方法的指导,没有有效的重用环境的支撑, 没有大量的软件部件可供选择的条件下, 人们所进行的软件重用的尝试几乎都未能获得明显效果,我们认为解决软件重用所面临的困难, 必须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同时人手,只有这样, 才能消除人们对软件重用方法种种错误的理解, 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有效地利用软件重用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支持。在各种软件重用的实现方法中, 我们认为以可重用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重用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重用效率高的特点基于可重用构件库的构件管理方法和重用方法基于可重用构件库的软件重用方法首先强调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各种可重用的软件资源进行包装以形成构件。许许多多的构件组成了构件库, 每个构件都是能够被构件库管理系统直接操作的独立对象。构件库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存储、查询、浏览构件的手段。用户用它所提供的查询语言描述查找构件的要求, 由系统自动地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构件,用户可以通过进一步地浏览其中任意一个构件的各类信息,包括管理信息、结构信息和源码信息等。选择所需的构件,从构件库中选出的构件可以按照用户指定的方式合成在一起, 如源代码的合并。包含:目标代码的连接,执行码的动态调用等, 最终得到所需的

2

软件系统,在实现基于可重用构件库的软件重用方法时, 如何构造高效的构件管理系统、如何能够简单地获得对构件库的体系结构以及对每个构件的详细理解是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可重用构件库的构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为了能够对构件进行直接的处理还需要做很多的功能扩充当前人们研究的最多的整合,仍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整合,大多数的文章,论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是指与课程实施的整合,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的整合,应该强调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衡量,根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其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等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者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将带来观念的变革,将带来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新型的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进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进程。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人类的学习起到改善作用,将人类的学习的内容到方式再到方法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将是最根本的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观,将影响人类对信息技术的传统观念与看法,传统的信息技术观,主要是作为知识的呈现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忽视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的功能,更加忽视其构筑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目的仍然是促进人的发展,,完成课程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等项功能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仍然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习者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所以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些学者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这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丑标的一个,其最根本的目标及其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其不是根本目标,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而且有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可能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能力,但是其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或者学习效率的目的。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局限于信息素养等方面,这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误区,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全方位地融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真正地根据这个原则选择信息技术,才是最根本的整合原则。 参考文献

[1]黄卓.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6,(18):99-102 [2]田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初探.煤炭技术,2001,(30):234-235

[3]应时 吕美玲 何克清 软件构件的设计与重用.武汉大学学报,1996,(42):306-307

[4]彭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思考.中华少年,2011:146-146

[5]何志诚.谈光标阅读机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中华少年,2011, (12):141-141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