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研究

2022-07-0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1期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研究 张志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本人选取民国初期著名报人邵飘萍,对其新闻思想进行研究。先论述了他的生平与事迹,以及对中国 新闻事业的贡献,然后集中笔墨论述他的新闻思想:一是独立办报的方针,二是致力于新闻改革,三是提出了记者的 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倡导新闻自由。 【关键词l邵飘萍;新闻思想;研究 l中图分类号l G2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l-5918.2010.04.068 【文章编号1l671-5918(2010)04.0138-03 l本刊网址l hnp:#www.hbxb.net 邵飘萍是民国初期的著名报人,他“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新 报纸代表曾极力设法营救,无济无事。4月26日凌晨被处以  闻记者,也是一个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报刊政论作家、新闻理论 死刑。家和新闻教育家”“ ,是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是中国新闻理论 从毛泽东后来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邵飘萍在当时的影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响。在1936年,毛泽东和斯诺的一次谈话中说:“特别是邵飘 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邵飘萍的生平与事迹 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 了。” 直到1974年,81岁的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还曾提到邵  邵飘萍(1886.1926),出身于浙江省东阳县柴溪村,自幼聪 飘萍其人。明好学,l3岁中秀才,17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并开始给《申 报》写稿。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 邵飘萍对新闻学的贡献 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又在以后的两 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3 邵飘萍首先是一个站在时代的最前面,以报纸和新闻做手 年因揭发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报纸被查封,他也被捕入狱。 段,鼓吹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的勇敢战士和报人,他敢于冲锋陷 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后又与蔡元培 阵,不畏任何强暴,终于以身殉职。1918年l0月5日《京报》 勉励同人“铁肩担 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 创刊时,他在编辑室大书“铁肩辣手”4个字,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人。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 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一生确实实践了这4个字。在北京大 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l925年,在李大 学新闻学研究会担任导师时期,1923年根据自己的教学讲义, 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 邵飘萍撰写出版了被称为中国新闻采访学奠基之作的《实际应 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 用新闻学》,这本书分为“外交记者之地位”、“外交记者之资格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帝国列强的外交压迫,国民党 与准备 ‘外交记者之外观的注意”、“外交记者之工具与杂艺”、 北京特别市党部、北京学生总会、北京总工会等140余个团体 “访问之类别与具体方法”、“访问时之种种心得”、“外交记者之 “新闻 和北大、清华等8O余所大中小学校,包括邵飘萍创办的务本女 分类”、“探索新闻之具体方法”、“新闻价值测定之标准”、子大学的学生共数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大会,队伍游行至 价值减少之原因”、“裸体新闻应记之项目”、“原稿之外观的注 “原稿内容之注意点”、“余白”等14章。在这本书中,通过 国务院门前,遭到政府军警枪杀,共死46人,重伤155人,轻伤 意”、不计其数,时称“三・一八惨案”。 对他自己的采访经验的介绍和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他详细地介 对学生和群众的屠杀,暴露了政府与人民为敌的专制本 绍了许多新闻采访的方法。 他撰写的《新闻学总论》向会员系统地传授有关报纸的作 质,自行剥夺了政权本身的“合法性”。《京报》连续两天以两个 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整套业务知 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此次惨案,并持续报道了将近一个多月。邵 用、任务,以及如何组稿、飘萍本人则急赴各地采访,还写下大批揭露、驳斥、抗议和警告 识,并且介绍国内报界和世界各重要通讯社的情况,他非常强 政府的文字,其中写道:“世界各国不论如何专制暴虐之君王, 调新闻的作用,认为“新闻是社会的耳目”,“与社会有莫大关 从未闻有对于徒手民众之请愿外交而开枪死伤数十百人者。 系”。报纸的任务就是供给新闻,代表舆论,提倡道德,传播知 他强调新闻之第一要义为“确实”, 若必强指为暴徒乱党,则死伤之数十百人明明皆有姓名学历以 识,协助工商业的发达等等。考查,政府不能以一手掩众目也。……此项账目,必有清算之 尊重事实,摒除偏见,反对以讹传讹,颠倒是非,尤反对刊登黄 日”。他撰文宣告政府“罪实无可逃”,并严正提出组织“特别 色新闻。他以自己多年办报和当记者的经验,在北京大学新闻  法庭”,指名缉拿“执政总理”为首的“政府凶犯”,公开审理“如 学研究会与徐宝璜一起创办了《新闻周刊》,由会员撰写稿件,此故意犯罪凶杀多人之案”,使犯罪者伏法。 作为实习阵地,将~个星期之内国内外各种重要新闻,做出系 他的言行最终开罪北洋军阀,“三・一八”惨案后,邵飘萍 统的记载,并加评论。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现身说 即遭通缉,4月18日被捕。 死前,北京、上海、汉口等十三家 法的实际经验,其人格力量和辣手文章,当然给学员以深刻影 一一一收稿日期:2010-03.28 作者简介:张志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宣教中心 l38 第23卷第1期 2010年2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HUBEI C0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ol 23.N0.1 Feb.2O10 莽原》 响。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称该会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 实兼日报与杂志两长。副刊中最著名的有鲁迅主编的《周刊;《西北周刊》更给冯玉祥以直接影响。作为一名新闻记 该刊为“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识之报纸” 者,邵飘萍采访到的内幕新闻、独家新闻多,报纸出版能吸引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读者的注意力。 邵飘萍十分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无论是在做记者期间还 邵飘萍是中国现代新闻界的全才,也是新闻学教育的热心 是在主持报纸期间,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读者”为新闻报道的 人,他曾说:“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 第一信条。对于新闻报道的思想性,“他强调报纸的指导性,反 以之。”他的新闻思想在1918年以后逐渐形成。他一方面由于 对所谓的 有闻必录’和趣味之上圳”,并且在《京报》上自诩“本 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授课,另一方面由于侨居日本期 报刊载新闻向极慎重”,申明“本报不肯随便乱来之态度”可以  间,到日本新闻学会听课,直接接触到外国新闻学的进步思想, 大白于天下。并考察日本新闻事业,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新闻思想。1923年 《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新闻思 想日臻成熟。他的新闻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吸收了西方 自由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成果。 笔者认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立办报的方针。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 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新闻事业传递消息要面向社会,“对 于人类之间互相传达其意志、感情、趣味、知识”与一切利害有 关之消息;它与全社会发生联系,是“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是 “国民舆论代表”。因此,新闻事业应有自己的独立性。n・它包 括信仰独立,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 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原则;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 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 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新闻从业者是中立的社会观察者和忠实的社会记录者,不 应当是某种利益的代言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 而态不乱”,对于记者显得尤其的重要。在独立办报方针的指导 下,邵飘萍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通讯社地垄断,首创新闻编 译社,该社的消息准确、灵通、及时,在1916至1918年,作为《申 报》驻京特派记者,邵飘萍先后写了32万字地《北京特别通讯》。 在他所著的这些通讯中,一针见血地拆穿了“府院之争”地关键: 详细披露了国会开会时,议员们为争夺官位勾心斗角,大打出手 的丑态;揭发北洋军阀内战的真相为个怀占据地盘之主义;揭发 内争的必然结果是对外大借款,忍受穷苦地还是老百姓。 邵飘萍对于报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1918年他独立创 办了《京报》,旋即投入了“五四运动 ,发挥该报“必使政府听 命于正当民意”的宗旨,揭发段祺瑞政府卖国罪行,被下令查 封。邵本人被通缉,流亡日本,仍从事新闻事业,并研究社会 主义思潮。1920年回国,复刊《京报》。每遇大事,邵必亲自采 访。1926年“三一八”惨案时,《京报》成为讨伐段政府的舆论 阵地,抨击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反动本质。张作霖父子苦于身 陷东北,鞭长莫及,派人送给《京报》30万银票,邵飘萍婉言谢 绝。4月,段失势出走,奉军进驻北京。4月26日,邵飘萍被 以“宣传赤化”罪名,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北京。可以说,邵飘萍 从创办《京报》之日起,就发挥这一“社会公器”的作用,把个人 的生死置之度外。 二是致力于新闻改革。邵飘萍尤其提倡唯物主义的新 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 速的再现。邵飘萍认为,“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 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重 要原料厥新闻”,他并且以“京报供改良我国新闻之试验”。 《京报》以新闻为主,用主要篇幅刊载国内外消息,为我国报 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作了贡献。。’在新闻业务的实 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 改革版面,内容注重外交、经济、政治、社会,为的是扩大报纸 的宣传效果,尤其重视副刊,他还依靠社会力量,兼办副刊, 使《京报》的革新进步之精神得到加强。《京报副刊》达12种, .在新闻教育事业上,邵飘萍同样是个开拓式的人物。他讲 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邵飘萍先生在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 为中国报人自己编写出版的最早的新闻学专著,长期成为中国 新闻业务和新闻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 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 三是提出了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新闻记者要有 自己的职业素养,邵飘萍认为r‘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 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门专门学科,与 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这样的思想无 论对于我们的新闻研究,还是新闻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 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 道德”。“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记者要具有独 立的精神。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 禄所羁勒。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 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邵飘萍还十分重视记者采访能力的培养。他自己就具有 十分高超的采访艺术,要求记者时时处于角色之中,要有“新闻 鼻”、“新闻脑”,用他自己的话说“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 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在长期的采访活动中,他广交朋友,上至总统、总理,下至 仆役、百姓,他都与之靠得拢,谈得来,因而采访信息灵通。在 采访过程中,邵飘萍处事随机应变,“守如处女,动若脱兔,有鬼 神莫测之机”。第一次世界大战舰间,北洋政府面临参战还是 中立的问题,段祺瑞内阁会议匆忙做出决策,但不敢公之于众。 许多中外记者使尽浑身解数也一无所获。年方21岁的邵飘萍 决心“虎穴”采讯。第一次去国务院,被挡驾。第二次,他借得 一辆挂有总统府车牌的汽车长驱直入。传达长拒之于门外 邵当即掏出一叠钞票,取其一半,递给传达长:“段总理接见与 否没关系,只求禀报一声,这一半钱您买茶喝;若万一接见,另 一半尽数归您。”邵飘萍终于被请。他大摇大摆走进去,段祺瑞 绝口不谈和战决定。邵飘萍七劝八说,立下誓言:三天之内如 在北京走漏风声,愿受处置,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为保。段终于 披露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的决定,连其中细节也吐露无 遗。邵如获至宝,出来后立即驱车直奔电报局,以密电传沪。 《申报》、《时事新报》二报立即以号外特大新闻发表,印数十万 份,传遍上海滩,热闹非凡。五天后,号外慢慢流入北京,段祺 瑞才如梦初醒。 四是倡导新闻自由。邵飘萍认为,应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 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脚新闻记者应该“尽自己之天职”,“平社 会之不平”,“苟见有强凌弱,众暴寡之行为,必毅然伸张人道。 而为弱者吐不平之气,使豪暴之徒不敢逞其志,不能不屈服于 舆论之制裁”,这就是邵飘萍的新闻观。然而,邵飘萍在长期的 新闻活动中备受军阀迫害,饱尝封建言论专制之苦,切身遭遇, 使他迫切盼望有一个公道、廉明的政府制定一部公正的法律保 护新闻自由和新闻记者的权益。 (下转第148页) l39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1期 到了诗人感悟后的狂喜。她用诗人的激情和敏感,用清教徒的 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通往永生 冷静和克制,献身于歌唱真和美的事业,为她的思想赢得了永 的桥梁:死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诗人肯定了生命之美妙,也赞 生。 美了死亡。狄金森对死亡主题的探索将生命的意义从有限延 在这首诗中,两位死者躺在相邻的坟墓,侃侃而谈济慈的 伸到无限,从幻灭引向永生。尽管她的生活天地有限,但她创 美学观,评说美和真的价值,权衡孰轻孰重。为真理而死的战 立了一个心灵的天空,在这个无限的宇宙里,她用反传统的格 士和为美而死的诗人,在墓地相遇,成了“近邻”,互相引为知 律形式和奇特新颖的意象。反映生活,探索人生的真谛。她以 己。他们亲切地“谈心”,超越了无限的时空,直到“苍苔”“覆盖 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死 掉——我们的姓名——”。全诗没有任何阴森凄凉的气氛,有 亡带走我们所爱的人,但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 的只是幽默风趣的对话,相互理解的友情和向我们透露出来的 段才得以获得永生.尽管有迷惘,有悲伤,只要领悟了这个秘 “存在奥秘”:为真,为美.这不能不说是恰好反映了狄金森对 密,死亡将不再可怕,而变得悠然而平静。永生的路在死亡的 生死问题的乐观态度。 尽头,但也要靠自我的努力才能找到。 诗人从各个角度描写死亡过程和死亡体验,诗人通过诗歌 一参考文献: 【l】徐燕燕,诸建民.艾米莉・狱金森:迷恋死亡的女诗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7):15 【2】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40. 【3】狄金森.我们无法猜出的谜【l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4】江枫狄金森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On the Death—Themed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Huang 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Thethemeofdeathappearstobemiserableintheordinarypepole’S eyes;however,byvirtueoftheinterestandimagination of death,Dickinson described death vividly.She left a deep impession with her profound observ ̄ion and experience,description of he scenest of death and life and optimistic a ̄itudes toward death. Key words:Emily Dickinson;death theme;poem (上接第139页)但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民不聊生,军阀混 战,哪里有人民的民主与自由?但是邵飘萍敏锐地提出,北洋 新闻法与新闻事业的对立的现状。在《新闻学总论》一书中,他 以相当大的篇幅对此作了专门论述。他尖锐指出了历时新闻 法与新闻事业对立的状况,抨击了专制统治制定新闻法压制新 闻事业的运动性。他要求,新闻界应通过斗争,逐步使新闻事 业在“基础正当的法律保护之下”。有了“正当法律”,一方面可 以使新闻界有一个武器,以保护自身的自由;另一方面可以适 当地约束政府,使政府的压迫被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和限度 之内,使新闻事业“达到法律相当自由之目的”。邵飘萍对新闻 自由的追求在当时不过是心中构想的“乌托帮”。 邵飘萍的新闻工作实践和博大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新闻思 想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为我们后生小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 粮和学习研究的动力源泉。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新 闻事业开疆拓土,增添新的华章。 参考文献: [1】方汉奇.纪念邵飘萍—一在邵飘萍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Z】,1986 【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27. 【3】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04. 【4】邵飘萍.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J】.东方杂志,1924,(6). 1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