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纠纷的处理机关是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农村责任田划分、宅基地规划和边界划分等争议属于行政部门处理。法院受理的土地纠纷分为行政案件和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包括土地权属争议、非法占用土地等,可先协商解决或提起行政诉讼。民事案件包括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纠纷等,需向法院起诉。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纠纷也属于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
法律分析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处理土地纠纷的机关是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因农村责任田划分,宅基地的规划及调整和边界划分而引起的纠纷,属于行政部门处理的争议,而不应属于法院管辖。遇有此类情况,可向当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予以解决。
法院受理的土地纠纷有两类:一类是行政案件,另一类是民事案件。
属于行政案件的几种情况:一是因土地权属不明、界限不清引起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争议,可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自行协商,未果的,可由人民政府处理,对人民政府处理结果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书的30日内向法院起诉;二是人民政府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作出处理决定以后,如果对处理结果不服,且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三是非法占用土地建房的,必须由主管机关先行处理,对未经批准或采用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宅基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属于民事案件的土地纠纷:一是土地使用权纠纷;二是土地所有权纠纷;三是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合同纠纷;四是土地出售、交换、出租抵押合同纠纷。另外不包括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纠纷,都属于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范畴,应到法院民事审判庭起诉。
拓展延伸
土地纠纷案件的解决策略和法律程序
土地纠纷案件的解决策略和法律程序涉及多个方面。首先,当面临土地纠纷时,双方当事人可以尝试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争议。这涉及双方就争议事项进行积极的对话和妥协,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如果协商和调解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这包括起诉或被起诉,通过法院系统来解决争议。在法律程序中,双方将提交证据、出庭辩论,并接受法官的裁决。法律程序可涉及多个阶段,如一审、二审和上诉等。在整个过程中,律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将代表当事人提供法律建议和辩护。最终,法律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公正地解决土地纠纷案件,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结语
土地纠纷案件的解决涉及多个方面。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行政部门应处理农村责任田划分、宅基地规划调整和边界划分引起的争议,而法院受理土地纠纷分为行政案件和民事案件。对于行政案件,当事人可先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一致,可向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予以解决。对于民事案件,涉及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纠纷以及相关合同纠纷,应向法院起诉。律师在法律程序中扮演重要角色,代表当事人提供法律建议和辩护,最终目的是公正解决纠纷,保护当事人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第二十八条 举办乡镇企业,其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凡有荒地、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好地。
举办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用地批准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
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连续闲置两年以上或者因停办闲置一年以上的,应当由原土地所有者收回该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第三章 房地产开发 第三十一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分期开发房地产的,分期投资额应当与项目规模相适应,并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按期投入资金,用于项目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用地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划拨 第二十四条 下列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属必需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划拨:
(一)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