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1
如东县袁庄镇教办 时孝容
1、写作背景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的自幼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1074年,苏轼由繁华的杭州调到荒凉的密州(今山东诸城),目的就是为了能与弟弟相距更近一些。当时的苏辙在济南为官。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哪知,苏轼来到密州时,面对的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凭借文人的良知,他已无暇去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他触景生情,情动辞发,挥笔写就《水调歌头》,一泄思亲的惆怅与伤怀。
2、教材分析
全文共6个自然段,1-3节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第4节写苏轼写作的心理状态,第5-6节写苏轼心理的变化,同时引出他的词作。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
3、教材处理
对于这篇教材的处理本人确实感到非常为难。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间都遵循着文章的情感线索来组织学习,在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上下来之后却发现这样处理教材太过平实,而且比较拖踏。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定“删繁就简”,从教材中跳出来看教材,从纷繁的思路中跳出来看教材,最终决定从文中的插图入手,引出1-4节的学习,再由第4节的“埋怨”引出第6节的词作,最后再引出第5节对诗句的解读。这样,指导朗读和背诵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4-6节上来,真正把时间用在了刀口上。
4、重点难点及媒体的运用
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上,通过学生的朗读去体会苏轼内心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他们综合素养。在朗读材料的选择上,我重点选择了文章的4-6自然段,尤其是第4和第6自然段。
本节课的教学,我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灯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在做课件的过程中,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媒体素材,如课文插图、有关月亮的背景图片及《但愿人长久》的flash动画和mp3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些和文本内在情感相一致的背景音乐,以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力求做到“简简单单学语文”,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做到目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整堂课的教学以读背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朗读去体味,通过背诵去积累,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