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0-05-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