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话练习

2024-04-07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上次听了振芳的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采用“捋课文”的方式,挺好的,今天课上也试了一下。本次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词,适当讲解。教学第一、二、三节,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

  【片断】

  一、第一节教学。

  原文: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生字:绘画。绿色通道词语:达仰、嫉妒)

  1。读。

  师:三人读。(和学生约定,指名朗读课文片断,三人读的话,就是点到哪个学生的姓名,他和后面的两位一起朗读。这样的方法,可以尽可能地让多一点的学生有机会个别朗读。同时,也便于发现齐读的时候隐藏的问题)

  生读。

  2。词。

  师划词语:绘画、达仰、嫉妒。

  扩充:“仰”组词:仰视、前俯后仰

  比较:嫉妒和忌妒(师注音,强调第二声和第四声的区别)

  3。问。

  师:读最后一句。

  生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师:“这”指什么?

  1生:指达仰。

  2生:指巴黎美术学校。

  师:再想想,把句子读完整想。

  3生:指达仰指导徐悲鸿。

  师:对的,但是说得不够好。

  4生:指达仰看重徐悲鸿刻苦努力,热情地指导他。

  师:好,达仰是谁?

  生:绘画大师。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

  生说。

  师:好,再用因为……所以……说说达仰为什么看重徐悲鸿。

  生:因为徐悲鸿刻苦努力,所以达仰看重他,热情地指导他绘画。

  师:由此,你体会到徐悲鸿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刻苦努力)

  【在这个教学中,原本我觉得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这”指什么?竟然学生无法准确地说出来,由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视角上,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同时,反映的是学生阅读理解上存在缺乏上下联系的能力。】

  二、第二节教学。

  原文: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许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绿色通道词语:礼貌)

  1。读。

  师指名读。

  2。字词。

  强调“貌”的部首“豹子旁”。(因为这个字平时经常用,学生易写错,所以花了一点时间进行了强调,用贾老师的方法,先一笔一笔写,然后一笔一笔擦。)

  3。问。

  师:你从外国学生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看不起中国人。

  师:好的,(学生眉注:看不起)还有哪些词语也是看不起的意思?

  生:轻视、小瞧……

  师:再读读他的话,你特别从哪些字词上感受到他的轻视、小瞧。

  1生:我从“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生只会读句子,就靠老师来引导说自己的话。)

  师:这里用了“就是……也……”强调了语气。你们联系上下文说说“天堂”在这里指什么?

  张韧哲:就是指有很好的环境,能够让人达到很好的艺术境界。

  唐依宁:我还从“感叹号”中体会到了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看不起。

  师:好啊,从一个标点中,读到了情感。曾经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说标点是文中的无声英雄,我们读文章,也要学会读标点。

  师:一起来把外国学生这种轻蔑的语气读一读。

  生齐读。师评价:真是令人气愤啊。

  【这个段落中主要训练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谈感受找依据,并且引出了对标点的推敲。】

  三、第三节教学。

  原文: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要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生词:认识。二类词语:激怒)

  1。读。

  2。词。

  画出词语。强调“认识”的“认”,前鼻音。

  3。问。

  师:读第一个逗号部分。

  生齐读:“徐悲鸿被激怒了,”

  师:提问!

  生:徐悲鸿被谁激怒了?

  师:是个问题,但比较浅显,一起回答。

  生:被外国学生。

  师:再提!

  生:徐悲鸿为什么激怒了?

  生:不对,应该是徐悲鸿为什么被激怒了?

  [这里,我在课上没有很好的反映,“被激怒”和“激怒”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细腻的语感的问题。后来我思考,学生是把“激怒”和“愤怒”相混淆了。同样是“怒”,但实施对象不同。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徐悲鸿被激怒了”“徐悲鸿愤怒了”,体会“被”的作用。]

  生:徐悲鸿被什么激怒了?

  师:这是一个有价值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谁来回答?

  1生: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的言语激怒了。

  师:你看到的是一个最外的层面,只能说我们跨出了一步。

  2生: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的看不起激怒了。

  3生: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看不起中国人的态度激怒了。

  师对第二位学生说:你们之差一个词“中国人”,但是体会体会有什么不同?

  师:没有“中国人”的话,徐悲鸿只是因为对他个人看不起而愤怒。有了“中国人”三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徐悲鸿的爱国之心。

  【这三个学生的回答是思维逐步深刻、全面的过程。】

  师:接着读。

  生齐读:“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这里又有一个感叹号,你从这个叹号了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徐悲鸿要未中国人争气。

  师:你读出了“志气”(学生在叹号旁注)

  生:我读出了徐悲鸿决心要用事实为中国人争气。

  师:你读出了“决心”(学生注)

  师:那么“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生:就像徐悲鸿那样的。

  师追问:像徐悲鸿那样么,是哪样啊?

  生:刻苦努力的。

  生:有志气的

  生:爱国的

  ……

  【前后两个叹号,上一个学生读出了轻蔑,这里更加丰富地读出了“志气、决心”。我都很惊讶,同时孩子们的回答也是丰富了我的思考。】

  教后思考:

  这节课中,我着重关注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1。字的辨析,记忆。

  2。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4。学会扣住关键词,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5。关注句子中语言,以及标点,“有抓手”地进行阅读。

  至于徐悲鸿的品质,其实在这些“咬文嚼字”中,自然就品到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