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2023-02-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通过此篇文章的学习让孩子们懂得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着四个问题学习理解课文:1、为什么说这个沉默很可贵?2、那极为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在汇报、交流之后学生弄明白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当然,此时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还是浅层次的,为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让学生再度细读质疑,品味意味深长的句子。经过一番点拨、讨论、交流,学生终于明白家庭之爱等于父母之爱加上孩子之爱,子女应当回报父母,给予父母关爱。只要每个人拥有爱心,整个世界就充满了爱,充满了温暖。至此,爱的主旋律在课堂上奏响,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高扬“爱”的旗帜,谱写“爱”的篇章,我想这既是我设计此教学的最高目标,亦是选编教材者的初衷。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只有这些是还是不够的。这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父母平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又是怎样对待父母的,不要只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件事上。同学们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还觉得饭菜不合口味;我们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父母这样做是应该的等等这些生活小事。让同学们主动去体验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

  《可贵的沉默》公开教学自我反思

  上课铃声响了,听课的十几位老师陆续进入教室。进行公开教学,可以说我是一个老油子了,但是每次上课前都有些不平静。可不,现在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我又紧张起来。抬脚迈进教室,师生问好后,我发现学生也有些不自在。我用眼巡视整个教室,抛出很有激qing的话语“同学们,我希望你们像以前一样,认真读书、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我相信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是最棒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们用整齐而又响亮的声音回答说:“有!”

  [反思:这样的“开场白”,不仅消除了师生的紧张情绪,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信心。]

  随即进入复习导入的环节,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朗读课件中的词语。出乎意料的是,当我点击课件时,没有出现我所需要的词语,这时我有些慌乱,但是不到2秒钟,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呀,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词语躲起来了!我们现在从课文中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好不好?”这样教学仍然有序地进行着。

  [反思:第一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由于熟练程度不够,课件点击时出现了失误。幸好,我能及时用语言弥补了操作中的不足。虽然机智地掩盖了失误,但是课堂还是有些瑕疵,今后必须多运用,熟能生巧嘛。]

  接着多媒体出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围绕“沉默”思考4个问题(具体见教学设计),让学生们读书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回报!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我设计的是学生默读思考,可是孩子们却大声齐读起来。我没有打断他们的齐读,而是让他们读了一段时间后,说:“大家的齐读很不错,但是,边读边思考时,默读最好。”这样很顺利的由齐读转为默读。当所有的同学默读完全文时,我引导小组讨论交流,适时地指点孩子们。

  [反思:如果按照“预设”打断孩子们的齐读,就会扼杀他们的读书热情。读一段时间后,及时评价,再过渡到默读,这样自然“生成”的效果就更好。]

  当很多孩子不理解“沉默”一词时,先是让他们查字典,然后提问题:“你们想知道此时老师心里在想什么吗?”同学们都大声回答:“想!”“猜一猜老师想的是什么呢?”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先后说出了很多种答案。我笑着说:“对不起,你们都错了!”“啊?”同学们个个都张大了嘴巴,随即都不出声了,都在等着我的答案。此时课堂静极了。这样,我借机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沉默”的意思,同时,还让同学们比较了“异口同声”和“七嘴八舌”两个词的区别。

  [反思:在情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是我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同学们对词语的深刻理解。]

  课堂进行到“学他人想自己”的环节,我请孩子们上讲台有感情的讲述“父母关心自己的一件事”时说:“能把自己的眼泪‘讲’出来,说明有感情;不仅自己流泪,还能使老师和同学流泪的,就是最有感情。”这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回忆父母关心自己的事。当歌曲播放结束后,我准备提问学生时,一个新的情况发生了:点击鼠标时无法关掉音乐!怎么办?我急中生智,将音量关了,教学得以继续。然后我找了汪胜男同学讲述“故事”,她来到讲台好长时间不做声,我可着急了,一再启发,她终于开始了讲述,不一会儿眼里噙满了泪水,一边说边哭了起来,以致哭得后来讲不下去了。这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让他在掌声中回到了座位。课堂在此时也达到了高潮!我趁机进行“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享受爱是幸福的”情感教育。

  [反思:课件的使用又出现了意外插曲,这是在制作过程中没有深思熟虑的结果啊!汪胜男同学能流泪讲述父母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正因为这个意外,使得课堂更精彩。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找第二个孩子上台讲述。]

  教学进行到最后环节,由“享受爱”转化为“回报爱(关心他人)”,这也是教材的重点。课件出示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回报父母对你的爱?”孩子们回答非常积极,“父母生日时向他们祝福。”“送自己制作的礼物。”“干家务活。”“好好学习。”……这些回答十分的合理,我趁机拓展,让同学们感悟到:在享受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回报爱,学会关心他人!

  [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我很满意,因为孩子的情感在这个环节得到了升华!从而达到了备课时所预设的“情感目标”。]

  下课铃声响了,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课外练习。我轻松地走出了教室,结束了40分钟的“表演”!

  [反思:纵观这节公开教学,有圆有缺,有喜有忧!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前几日,学校开展“两个一”展示活动,听完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可贵的沉默》一课后,我对课中用“情境再现法”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决定也效仿此法来完成我们班这一课的教学。

  下面 ,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师: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生日吗?祝贺的,请举手!

  (同学们一个个骄傲地举起了手。)

  师(羡慕地):这么多啊!

  [很显然,我的情绪传染给了学生,他们兴奋地互相看着,小声议论着。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接下来,该导入与此气氛截然不同的沉默气氛了,我抛出下一个问题。]

  师:你们中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气氛虽有些平静,但有近乎一半的同学还举着手。)

  师: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

  [此时,还有很多同学自豪地举着手。并未出现预设中的“沉默”。我意外的一怔,如何处理?是设法扭转乾坤,回到“预设”,还是跳出课前设计的框架,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去收获一个意外呢?容不得我再多想,只好顺着问下去。]

  师:告诉老师,你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你又是怎样向他们祝贺的?

  生:我妈妈的生日在正月二十六。

  师(微笑):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记得这么清。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爸爸告诉我的,我用压岁钱给妈妈买了一枝康乃馨。

  生:我是在爸爸的身份证上看到他的生日是四月初三。爸爸生日时,我送给他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祝他生日快乐。

  生:……

  师: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师:你们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回报父母。也许你们的这一幅画、一枝花、一句问候、一声祝福,带给父母的,却是一份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更重要的,是一分欣慰,一份满足。无论你们的礼物有多么稚拙,多么微不足道,但在父母眼里,那永远是世界上最美,最珍贵的礼物。

  生:是的!去年冬天,妈妈在北京打工,回来时,手都冻得化了脓,裂满了口子,我看到后,从小卖部给妈妈买了一双手套,妈妈拿着手套就哭了。

  (这学生说着,眼圈竟红了)

  师(动情地):这是幸福的眼泪!

  生:爷爷都68岁了,为了我能在城里上学,他就在城里租了房子,专门为我做饭,我得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

  师:多懂事呀!

  生:……

  也许,这个话题触动了孩子们的心,引起了共鸣,他们有的低低啜泣着,有的咬着嘴唇,有的皱着眉……所有的孩子好像在倾刻间都长大了,懂事了。我不失时机地说:“请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教室里出奇地静,只听见沙沙地书写声和偶尔的啜泣声。

  教学反思:

  当捧着孩子们交回的日记,读着那些稚嫩的语言,或是祝福,或是叮咛,或是反悔,或是自责,我觉得那是一种声音,一种心灵拔节的声音,我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滋润了这些干涸的心田?

  是的!是那未曾预设的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使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发展。这就是生成与开放的教学,它是与预设相统一的,即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开放、发展,在生成过程中提升预设层次、水平。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所以教学展开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向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种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如果教师视预设如法规,不能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那么教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                                                                                 因此,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拿起笔一吐为快,及时放飞学生心情,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真情涌动于意外之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