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梦令》导学案

2021-04-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反复读<如梦令>有如下疑问:

  1、沉醉

  指喝酒而大醉?还是为欣赏溪亭的美景而醉?还是与友人谈笑游玩陶然而醉?

  2、争渡

  是因为误入藕花深处与同伴们争渡,还是作者自己奋力往外游而争渡?

  3、插图

  插图的意思似是指李清照开怀畅饮而醉,独自一人在争渡。

  4、溪亭

  是指溪边的亭子?还是指一个名叫“溪亭”的地方?

  snall一家之言,未必正确:

  1、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已的依据,而不必有标准答案,窃以为,三者兼而有之。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的生活是舒适而悠闲的,酒醉,景醉,人醉都有是极有可能的。

  2、关于这一点,看完下面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先说明一下,我一直认为,抢着划船是不太可能的,忙乱中不知怎么走,乱划倒是有可能的)

  文章帖在下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喜欢宋词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词浅显易懂,就算没有古文功底的人也能理解。于是,许多人就胡乱引用,特别是“争渡,争渡”更是被用来鼓舞人心,意思是“使劲划呀,抢着渡”。看得多了,就让我不禁怀疑起来——李清照是怎么了?

  再来看一下全词,意思大概是有一次到溪边的小亭子里喝酒,天晚了,也喝醉了。由于天暗头晕,划着船走错了路,回过神来时已到了荷花深处。关键是后两句,绝大部分注家都说:这时大家都来精神了,抢着划船,乱渡,他们这么一扑腾,把河滩的鸥鹭都吓飞了!

  李清照缺心眼儿吗?已经找不着路了,摸不着北了,还要那么傻呵呵地争着划船,往哪儿划呀?明明是“兴尽晚回舟”,又找不着北了,这时候应该着急呀,怎么还会搞划船大赛?“溪亭”不会很大,坐不了几个人,李清照大家闺秀,有头有脸的人,高雅人的聚会不会像丐帮一样成群结队一大帮子,而只能是几个人。这样几个文人雅士,不太可能同去同回(如果是住得很近的人,一般不会跑到距离大家都很远的、远到需要划船且还能迷路的溪亭去喝酒聚会,应是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到溪亭聚集),更不可能好几条船在一起,说不定当时只有李清照自己的一条小船(载不动许多愁的蚱蜢舟)。就算有两、三条船,早不比赛晚不比赛,跑到荷花深处后、天已经黑了后、找不着回家的路了后,突然要举行划船比赛了,这不是神经病吗?

  李清照当然不是神经病——八百多年来,中华大地上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没发现李清照是神经病。那她又怎么会写出这么不可理解的词且被那么多人传唱引用呢?看来问题出在现在的注家和引者身上。因为他们不知道汉语在历史长河中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李清照时期,“争”既可以当“奋勇争先”的“争”讲,也可以当成“怎么”的“怎”用,原因是,那时它们的读音相同。其实现在在我所在的青岛,当地老百姓依然把“怎么的”读成zengmedi。

  这样一解释,全篇豁然开朗。由于和好朋友在一起,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酒就喝多了,天色也晚了,这时赶紧回家吧,谁知又迷了路,猛然发现已经跑到“藕花深处”了,“怎么办呢?怎么出去呀?”一着急,把河滩上的一群鸥鹭都惊飞了。前面写了那么多的适意,这里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有一点乐极生悲的自嘲,同时也有一丝隐含的贵妇人的百无聊赖。

  “文化大革命”培养的一群文盲偏要故作斯文,想引用古诗词来形容他们大干快上的热火朝天的劳动、运动场面,谁知弄巧成拙,露出狗屁不通的马脚来。

  那么在以前“争”真的可以当“怎”解吗?我们就还回到宋词里来寻找证据吧。

  北宋有位诗人叫林逋,他死后五十多年李清照才出生,这个人有怪癖,种梅养鹤,终生不娶,被人称为“梅妻鹤子”,他曾写了一首《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争忍有离情”中的“争”,不应理解为“怎”吗?

  比林逋早出生134年的罗隐,说这个名字好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他的诗却是每个人都能背出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在一首诗里也用了一个“争”字。这首诗也挺有名,叫《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意思很明确,说柳树你自己家的柳絮尚飘无定所,怎么还能懂得用你的柳丝牵绊远行的人呢。

  说到了柳,有人就想起了柳永,那我们就拿柳永的词来检验一下,其实柳永词里,把“争”当“怎”用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仅举一例。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断肠争忍回顾”是“断肠争着忍回顾”还是“断肠怎忍回顾”?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据理力争”了,哈哈。我们再来解释另一个常用词——争奈。“争奈”在古诗、词、文中大量存在,现在还有人在附庸风雅地用着,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就是“怎奈”或“无奈”。

  最后,本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我们给李清照的《如梦令》重新标点。

  3、关于这点,可以读读“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个故事,图只是为给学生以形象的感觉,不必过分深究;再者,大家酒散了,自己一个人回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这是在第二点考证的基础上的推论。

  4、从李清照词中描写的景物看,溪边的亭子可能性很大,地名的可能性极小。

  参考资料: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鉴赏】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附词语释义

  溪亭

  临溪水的亭子。 唐 张祜 《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 李清照 《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