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月光启蒙》第二教时

2023-10-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孙友田,查找童谣。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这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月光启蒙》则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

  四、设计思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2、揣摩优美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七、教学准备:

  制作投影片、印发孙友田的《母爱似水》一文

  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相关链接:

  )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2分钟: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相关链接:)【出示课件】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课文最后一节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 【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3、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回味母亲吟唱的歌谣、童谣。

  (二)、朗读感悟歌谣、童谣。

  感悟歌谣

  1、请同学们尽情的吟诵歌谣吧。

  【出示歌谣】指生读    指生评价

  2、你们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谁有一双慧眼。(指生交流)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感受?

  (三月的风给人什么感觉?

  溪水——是啊!这风清月朗的夜晚,

  请大家注意:歌声是用耳朵听的,芳香是用鼻子闻的,作者却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明明是听觉,怎么会变成嗅觉了呢?为什么?)

  别让这种感觉溜走,老师把这一节改成了一首小诗,来一起读读。(齐读)

  【出示小诗】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      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    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指生读

  3、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母亲唱的歌谣。

  看着你们满脸的甜蜜、温馨,老师知道你们都陶醉了,陶醉在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中了。可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让我们再来读读歌谣。

  【出示歌谣】自由读、指生读

  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份温馨与疼爱,指生轻轻的读

  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

  让我们用心去享受这宁静的夏夜、这温馨的歌谣、这深沉的母爱。女生齐读歌谣。

  4、【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              。

  5、师引述:母亲深情地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所以说——【出示句子】齐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就是用这动人的歌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悟童谣:

  1、歌谣是抒情的、含蓄的,童谣是——【出示童谣】

  学生自由读童谣。读后说说自己的感觉怎么样?

  2、这就是童谣的特点,找出你认为最有趣的读给我们听听。指名读。

  我们这样读你觉得好玩吗?

  3、此时老师想起了妈妈还会唱的童谣。【出示童谣】

  你想起来了吗?   (指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4、明月以至中天,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她唱的歌谣、童谣,感到母亲仿佛一尊玉石雕像。

  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

  母亲伴着月光让一些童谣慢慢的溶入了我的心里,这也是一种启蒙。所以说:

  【出示句子】齐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就是用这些幽默风趣的童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三)、总结全文。

  1、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说猜谜语,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熏陶,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2、【出示】“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现在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不少的记忆都渐渐流逝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母亲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唤起母亲的记忆,多想在母亲耳边低声地说:

  母亲,你可曾记得……学生拿起笔,写出心里话

  指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

  1、阅读《月光启蒙》的姊妹篇《母爱似水》。

  2、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谱曲唱、拍手唱、跳皮筋唱等等)

  3、回家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附: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 歌谣

  讲 故事          母爱

  说 童谣

  猜 谜语

  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我抓住启蒙展开教学,当让孩子们谈到母亲是怎样给作者启蒙的时候,几个孩子说到母亲说神话故事这个片段,说得真棒啊!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范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他们也在感受着啊,当我让他们来齐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我指名让孩子去读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民谣,于是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读起了本应该轻快活泼的民谣。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体会着每一个民谣,他们说: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忆这些民谣,念一念这些民谣,将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趁感情还在激荡,我又出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范读着,孩子很快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和我一起读起来: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快结束课文了,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篇文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时,孩子感受到了母爱。

  另外《月光启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1.“对话”问题。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和“排雷兵”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评价”问题。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在评价上做得总欠火候,表现在:用重复学生的话代替评价;评价的时机把握不够自然,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发言或朗读都需要用一长串的话语去评价,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评价的到位率不够。学生是否从评价中获益,并有所提高,是评价有效与否的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我是意图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含义的基础上读出文字蕴涵的意韵。但在教学中,因为评价的意向性不够明确,孩子没有读到位就急于推进教学,而使读的层次体现得并不分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