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掌握重要字句
2、 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知 借助学案,通其大意 师生探究,解决疑难 通过题目,落实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知陶渊明的思想
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难点:
通其大意
文言字词落实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2、作者简介
《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陶潜,字元亮,一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陶渊明41岁时(4XX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可见本文的成就与地位。作者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记》等。
3、加点字注音:
求之靡途 (mǐ ) 心惮远役(dàn ) 稔( rěn ) 敛裳( cháng) 轻飏(yáng ) 载欣载奔( zài ) 眄(miǎn ) 西畴( chóu ) 窈窕(yǎo )(tiǎo )
耘耔( yún)(zǐ )
三、互动探究:
1、 诵读
师生逐段、交互诵读。
要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结合译文,通其大意。
参考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的依靠,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忽然产生了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恰逢有出使到外地的事情,蒙州郡长官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因思念田园而产生了归乡的念头。那是为什么?因为本性率真,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谋生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公田的庄稼收获一次(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第一段: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归去!既然自己让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第二段:
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然自得的心情,深知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走走歇歇,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要落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第三段: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耘。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有时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第四段: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 ,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四、当堂训练:
解释下面加点字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为什么 哪里
眄庭柯以怡颜 使动用法,使……愉快
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作状语,每天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用法,以……为乐
翻译下列句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探求什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4、作业:背诵正文部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背诵正文部分
2、 过程与方法
以文解文,深入体察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理解陶渊明归隐的感情
重点:
赏析重要语句,以文解文
难点:
背诵全文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全文背诵
三、互动探究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分析其妙处。
四、当堂训练:
1、语段扩写
在陶渊明的笔下,回归田园的路是急迫的,又是潇洒的,请选择其中的几句话或一段话进行扩写。
要求:文笔流畅,有细节描写,要写出陶渊明回归时的喜悦心情,但不能写成对文章的翻译,重在写出文章的神韵。
教师示范:
扩写内容:第一段
扩写:当尘网尘封了曾经飘逸四海的猛志,当乡里小儿的颐指气使玷污了纯洁的心灵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拨响内心的归隐之弦,是留下,忍辱负重;还是回归,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让回归更加坚定。一袭白衣,一叶轻舟,前路未明又何惧,开阔天地任我行!
扩写内容:
扩写:
2、师生交流互动,升华提高
四、作业:做完市学案一、二课时内容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感受语言之美。
2、鉴赏语段,领悟作者感情。
3、写作片段,学会情景交融。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整体感知:
1、问题:默读全文,分别理出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
2、阅读讨论:
行踪线索:想荷塘(家里)—去荷塘(路上)—观荷塘(荷塘)—离荷塘(回家)
感情线索:不宁静—自由—受用—惦江南
二、知识落实: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煤屑(xiè) 幽僻(pì) 参差(cēncī)
b.宛然(wǎn) 嬉游(xī) 点缀(zhuì)
c.仿佛(fú) 眠歌(mián) 乘凉(chèng)
d.脉脉(mò) 颤动(chàn) 袅娜(nuó)
2.选出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
d.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3.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是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葱葱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d.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4.《荷塘月色》中作者引用《西洲曲》中采莲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b.为了表达作者喜爱荷塘月色,喜欢采莲的心情。
c.为了表达作者对儿时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d.二为了表达作者洁身自好,虽无力反抗但可避开现实矛盾,不同流合污的心情。
5.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
江 南 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a.这首诗属于乐府诗。
b.“田田”是指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c.这首诗后四句尽管句子相同,但并不显得罗嗦累赘,恰恰表现了鱼儿自由自在、嬉戏追逐的情景。
d.这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参考答案:1.c(乘凉chéng) 2.d(是比喻。其它的均为通感) 3.d(表推测) 4.d 5.b(“何”是多么的意思)
三、精段诵读:
1、老师指导朗读方法(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个别读、齐读)重点段落(4、5、6段),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背诵。教师检查。
四、布置作业:
从文中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反复品味,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评点。
第2课时
一、语言赏析:
让学生对自选精彩处进行赏析,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1、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的柔和美。
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
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
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4、引导学生讨论品味第5段几个动词(泻、笼、画)的妙用,感受语言锤炼之美。
二、把握感情:
讨论:本文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朦胧的美,静谧的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与作者感情有关)你认为全文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可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三、写作训练:
以“校园一角”为题,运用比喻、通感、拟人手法,写一个景物中蕴含自己某种情感的描写片段(300字左右。当堂完成,当堂点评。
四、布置作业:
阅读《荷塘风起》,与本文比较,主题、语言、景物特点有何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