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落花生》教学设计

2023-07-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学目标:

  1、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

  教具:课件、表格

  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3、思考预习中的三个问题:

  (1)我们平常吃的花生,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

  (3)读读文中“爸爸”说的话,想想它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进入情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当学生提到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时,出示课件一: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二、自由读文,理清文章脉络

  1、轻声快速读文,了解内容。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相机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谈花生)

  2、把各部分内容所在的段落找出来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用了几个自然段?从吃花生到议花生,从议花生到议人生用了多少时间,用了几个自然段?由此可见,主要部分是什么?我们读﹑写文章都要抓住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3_15自然段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也就是3——15自然段。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轻声读﹑快速浏览等)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

  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

  2﹑指名汇报,了解结果。(点拨:在谈花生这部分中,父亲要孩子们讨论的话题是什么?相机出示课件二:姐姐、哥哥、“我”谈花生的画面)

  四、相互交流,探究学习重点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是怎么谈花生的?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父亲第一次是怎么说的?)

  1。学习第十段(出示课件三:第十自然段)

  (1)生齐读,看看父亲用了什么事物和花生作比?怎样比?

  (点击课件,读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印象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四:表格)

  (小结:由此看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学习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1)让我们再看看父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五:第十二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过渡:是啊,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慕虚名,默默奉献。怎么读爸爸的话?)自由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过渡:许地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习第十三自然段

  (出示课件六:第十三自然段)

  a、指名读。理解“体面”及句子的意思。

  b、引读第十三自然段(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人要做……不要做…

  (3)分角色朗读父亲和许地山的话。(出示课件七:父子的两段话)

  (4)实话实说(出示课件八:实话实说):

  在现代社会里,你喜欢做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还是喜欢做爱炫耀自己的人?怎样做?

  3﹑小结课文:(父亲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虚荣,给作者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许地山以后不仅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

  五、背诵喜欢的段落(过渡:这篇课文朴实无华,使读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相信也感染着你,把你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2﹑检查背诵情况,交流背诵的方法。

  六、拓展练习(出示课件九)

  1﹑人们常常从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这叫“寓理于物”或“借物喻人”。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相机点拨:煤炭—燃烧自己,给别人光和热;石灰—粉身碎骨为人类;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春蚕—吐尽蚕丝为人类;粉笔—耗尽自己,给人类带来知识和力量;扫帚﹑环卫工人—留得一身脏,换来万人洁。)

  2﹑教师小结。

  文本框: 寓 物 于 理

  板书设计:   

  种花生﹑收花生(1)

  17 落花生        尝花生(2)

  谈花生(3_15)△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的一个小插曲。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习的多元化、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我想,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即阅读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精神领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