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风筝》优秀教案

2021-10-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