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味文化

2020-04-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 (学案)知识网络

  (二) (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 (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学会观察体验的方法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正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获得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尝试着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文化现象,感受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可按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可按性质划分,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当然,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特定对象作为标准来划分,如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2.(学案)学会比较的方法

  了解和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一步,就应该了解这个学科的实际内涵。因此,同学们就应该在体会文化特色的同时,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经济现象和行为,通过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对比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化概念的记忆,有助于抓住文化的特点。

  3.(学案)学会参与领悟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身处文化之中,所以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要领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同学可以通过参与领悟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了解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同时又获得和享用着文化的。

  4.(学案)学会搜集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的方法

  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它的形成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结果,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要认识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合来理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中国文字、绘画、雕刻、建筑、服饰等社会生活中的多种文化形式发展的历史资料,通过对不同时期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这些文化现象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文化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

  5.(学案)学会小组讨论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比如,可以从“物质富有,精神贫困”、“物质贫困,精神富有”、“物质、精神都富有”等方面进行讨论,领会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 (学案)文化的形式、现象和特色

  文化形式是相对于文化内容而言的。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手段的不断改进,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掀开历史画卷,文化

  2

  既有古今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渗透其中,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而文学与艺术,又有着无限丰富的表现形式,诸如神话文化、诗歌文化、戏剧文化、曲艺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影视文化等。还有大量的特殊文化表现形式,如:饮食文化、体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服饰文化、武术文化等。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但就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而言,文化的内容、形式和现象各具特色。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不断地从周围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我们身上也带有了文化的特色。

  例题: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这说明(    )

  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形式及特色,通过南北方在节日上所表现的差异来说明南北方文化上的差异。①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则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④说明了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特色。所以①②③④都从一定角度体现了材料的内容,故本题应选d。

  (二) (学案)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通俗地说,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

  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

  全部:强调文化是所有文化现象的总和,并不单指某一种文化现象。

  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指人们精神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文化定义发展到今天,还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它扩及到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内容;后者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等。而教材中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同学们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不一定没有物质形态,城市雕塑就是一例。

  3

  文化内涵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文化的社会性。文化实际上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总和,但这种行为方式不是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行为方式。比如,临饥欲食、受挫而怒,这种行为就不能称为“文化”;再比如,一个人先穿哪只鞋,这也只是件无关紧要的事。有些人有规律地做事,我们就视之为一种私人爱好或个人癖好。但是,我们社会中的全体,或相当接近于全体的人都用筷子来吃饭,或把钮扣钉在衣服的右边,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特征了。

  从文化的内涵中,我们应该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因为它强调了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创造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较高的智能;二是用于互相交流的语言;三是改造环境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是具有这三种能力的动物。所以,文化由人创造,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此外,同学们还应该了解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也是有差别的。文化与自然相对应,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产物;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以表达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化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人类的历史有多久,文化的历史就有多久。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文明的历史要比文化的历史晚很多。通常我们认为一个地域文明时代的到来有以下三个重要的标志:第一,文字的出现;第二,国家的产生;第三,城市的形成。

  例题:下列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就是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

  c.文化是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概念的外延。b选项所涉及的是文化概念的外延,也就是文化的形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c选项主要是在说人们的文化活动;d项所叙述的范围超过了文化内涵所概括的范围。正确选项为a。

  (三) (学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所以每项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文化价值决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创造的任何文化都有价值,因为人类是按照自己需要去创造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创造的所有文化都具有生活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正是文化的价值所在。文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文化的精神力量能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定的物化成果,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物质力量。单纯的精神不可能具有物质性,但是人的活动又离不开精神,因此,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总是有一定的精神支配着人的体力和脑力,从而使这些体力和脑力作用于客观物体,使客观物体发生形态上和性质上的改变,这样来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例题: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也认为:“代表

  4

  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看,他们的观点说明了(    )

  a.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改造世界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产品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解析:本题是考查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a选项中,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有其合理性,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不能选;b、c两个选项中,文化都不能直接达到其结果,也不能选;d选项最能够说明问题和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故本题选d。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也有人说“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1.a 

  a.文化与人是密不可分的    b.人就是有文化的动物

  c.人的文化是由动物创造的    d.动物群体中也有文化现象

  2.(学案)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般来说,各种生物是通过身体进化来适应环境而生存繁衍的,如鹰的眼睛、蛇的巨毒、猎豹的速度、变色龙的伪装等。但是考古学家发现,在近100多万年以来,人类的身体却没有发生过特别的进化。可是人类不仅适应了地球上各种严酷的生存环境,而且成为了世界的主宰。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新的适应方式——文化。以上这段材料充分说明(    ) 2.b

  a.人比动物更聪明,更容易适应环境

  b.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文化,从而使得人类适应了环境的变化

  c.人类可以任意地改变环境来让环境适应人类自身

  d.人类没有进化的必要

  3.(学案)曾经有一个美洲印第安人的酋长这样说过:“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一个民族一个陶杯,他们从各自的陶杯中饮人了自己的生活。”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3.a

  a.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b.是上帝创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现象

  c.人类的文化现象是与生俱来的

  d.美洲是文化的发源地

  4.(学案)如果一对美国白人夫妻把他们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长大,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的。这一事例说明(    ) 4.c

  5

  a.文化是人的一种本能

  b.文化现象本身是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的

  c.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d.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是由他所生活的家庭决定的

  (二) (学案)非选择题

  1.(学案)我国自1959年先后出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不同形体的复杂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比较端正规整,很像后来的青铜铭文。多数古文字学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文字,因为他们能够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早在上古初期,人们就采用了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主要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用以帮助记忆和思想交流。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记事方法中经验的积累,文字终于孕育而生。最初的文字非常复杂,随着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层人民开始使用文字并成为文字趋简、趋易的强大动力。汉字在经历了逐步发展演变后成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

  请结合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谈一谈文化的创造以及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1.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演化而来的,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的。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反过来也推动和促进着社会和人类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着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着文化。

  2.(学案)有人说:“当前振兴老工业基地,最迫切的是需要一种新的地区精神,应该用这种新地区精神和力量,托起振兴东北经济的宏伟大业!”新地区精神的重塑离不开观念的转变。观念的变革应该通过文化的精神力量来推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积极组织和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在人!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新地区精神的重塑来源于三种推动力量。一是危机力量;二是要有大的制度变革;三是新的文化、新的观念的大量涌入,接受新观念人群的急剧扩大,并逐渐成为主导力量。这三种力量的合力有助于塑造新的地区精神,而第三种力量是启动点。

  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分析为什么要把第三种力量作为启动点?

  2.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推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能只靠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也非常重要,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真正谈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四、(学案)能力拓展

  李明、王云、张成三位同学在学习《文化与社会》一课时,对文化的理解出现了分歧:李明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人们常说这个人有文化就是指他很有知识。我们现在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就是文化。所以一个人如果从来都没有读过书,那他就一定是个没文化的人。

  6

  王云认为:文化并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雕塑、建筑、习俗等虽然不是书本知识,但也应该属于文化的内容。

  张成认为:咱们班墙报上宣传的市民文明公约,这与你们说的文化有什么关系?我觉得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你同意他们三个人当中谁的观点?为什么?请说说你对文化的理解。

  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所说的内容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只是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理解文化的含义,应该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看。文化的外延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凡是符合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都称之为文化的外延。

  上述三位同学对文化的理解是从外延的角度来说明的。李明所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属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型文化内容,王云所说的摄影作品、文艺节目等属于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内容,张成所说的市民文明公约属于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内容。

  五、(学案)相关信息

  (一) (学案)黑猩猩会灭火吗?

  黑猩猩是在动物中比较“聪明”的。曾经有人在地上点一堆火,旁边放一只装满水的水桶。实验者将水桶中的水倒进火堆,将火扑灭。这一切都让黑猩猩看着。然后再在地上点一堆火,旁边放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此时,黑猩猩会同样将水桶中的水倒进火堆,将火扑灭。可是将黑猩猩放在船上,在船上放一只空桶,并在船上点一堆火,将船推入水中,黑猩猩在船上乱叫,却不知道用桶去舀水来灭火。这一事例说明黑猩猩由于没有认识能力,因而只能是模仿人的行为,它们没有自我创造的能力,因而在它们的群体中不会形成文化现象。

  (二) (学案)狼孩的故事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由两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的习性像狼,不吃素食,吃生肉用牙撕开来吃,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每天从午夜到早上3点钟都会像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她们一直没有学会说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能听懂几句问话。7年内只学会45个词,直到死去时也只相当于4岁女孩所具有的智力。这一事例说明,虽然狼孩本身是人,但由于长期与狼群一起生活,完全脱离开人类社会,没有人类所形成文化的实践基础,因而她们无法学会人类的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