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海》教学反思

2021-12-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一定的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有序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之一。但是孩子天性好动、顽皮,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恶作剧,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此时,教师的教育艺术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海》是小学一年级第七课中的一首歌曲,音调柔和抒情,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面。通过我给上一个班的代课和上课情况,我肯定这节课上一(1)班的小朋友也一定会非常喜爱上这首歌曲的,我也一定能按照原来的教学思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果然,我一唱起这首歌,很多小朋友都随着我的歌声晃动着身体,感受着歌曲的韵律,正如我得想象,学生很快地学会了这首歌,当我沉浸在自己较完善的教学设计中时, “咣铛”一声刺耳的声音打破了井然有序的打击乐器伴奏,我怒目循着声音看过去,有个“调皮鬼”正小心翼翼地在拿他的饭盒子,当他的眼神与我的相碰的时候,那是胆战心惊。我心里的火“蹭蹭”地往上冒,原来都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的小朋友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我的理智告诉我——不能发火,我的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走过去,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然后我拿起他的盆子、勺子面对学生们: “我们有很多小朋友有盆子、勺子,发出来的声音挺好听的,我们何不也把它们加进来为歌曲伴奏?”“好!”“想一想,敲一敲,怎样的声音比较合适?”学生可带劲了,他们凑在一起,敲敲这里,敲敲那里,讨论着,辨析着,不一会儿工夫,学生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现成打击乐器的同学反倒投来羡慕的目光。在这些碗盆的伴奏衬托下,大海似乎显得更加沉寂了,那个孩子的盆子敲得特别的悦耳,他摇头晃脑,沉醉在自己的创造中。学生的表现,引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小朋友,大海上有什么?”“海鸥、海轮,”“还有什么?”“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学生兴高采烈地模仿着……“我们请一些小朋友加进它们的声音!?”“好!”“老师加一个前奏,想一想,怎么加进来,什么时候加进来比较合适?” “想一想,怎样可以和歌曲结合得更好?” 在几遍的练习下,在我优美的钢琴音乐衬托下,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着自己对大海的向往和深情。“小朋友,我们何不为我们的创造取一个名,好吗?”在学生激烈地讨论下,选定了一个诗一样的歌名——《大海的歌》。这节课教学效果特别好,课堂特别地有生气,那是我一直想要的,我想,那也是学生希望的。

  反思:

  上完这堂课,我感触颇大,自己在教学设计时绝没有想到过,课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尾。无疑,学生们创造出的《大海的歌》是课堂学习的升华,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极好表现,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当然,这要归功于那位调皮的同学,还要归功于我对那位学生的宽容。设想,如果没有他给我的启示,我不会对学生提出那样的疑问;如果我没有对他宽容,而是严厉地责备,他会乖乖地上课,但肯定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同学们看到了他的结果,也会更加“听话”。学生是遵守纪律了,也听话了,但那份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也同时被抹杀了。正是对他的宽容,巧妙地加以激发引用,才有后面精彩的场面,才有《大海的歌》的诞生。

  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