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言语智慧哲理人生--解读《螳螂捕蝉》

2023-02-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言语智慧     哲理人生--解读《螳螂捕蝉》

  资源提供: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刘齐丰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样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或给人以丰富的知识积累,或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体验,或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文以载道,书以传情,我们在充分发挥好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展示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教者,作为文本的探路者,教学前他是文本的忠实读者,教学过程中,他又是一位高明的导游,是学生阅读实践的引路人。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悉心钻研文本,让教者的心、作者的心、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领略无限风光,所以教者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要学会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把书读薄即单刀直入,去其枝蔓,深入文本内涵;也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统筹把握。把书读厚,即对文章外延的补充,对文本开发性的阅读,酿百花而后方成佳蜜。今天我谨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对文本解析作一探索与尝试。

  一、    文本概述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文本特色

  1、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既不是高大全,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人。这里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

  如果说文中吴王的刻画是片言只语显精神的话,那吴国少的描写则是多种

  手法见智慧。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同样是劝可谓是目的相同,效果迥异。众大臣直言相谏,最终吴王龙颜大怒,少年则寻求机遇,因势利导,晓以利害,最终吴王恍然大悟,对比之中高低不辩自明。文中还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少年为了寻求机会,引起吴王的注意,在王宫花园,“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也毫不介意”其智慧、其胆识、其耐心无不令读者为之动容。另外少年的语言描写也较有特色,极为生动。

  2、睿智的语言  巧妙的说理

  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如果读者徘徊于寓意之外,流连于故事之间,则舍本求末了。

  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如唇亡齿寒、一鸣惊人等,说理而

  不空洞,睿智而不显锋芒,极富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不争而善胜,不辩而自明。

  3、深刻的意义   深远的影响

  《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

  实性,但他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充分挖掘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把书读厚,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三、潜心反思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及主观色彩的内容,但人们对语文教材更有着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则无法进行,这也是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前提和价值依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又特需要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 尊重阅读的主体,表现在教者不应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给吴王、少年外贴标签。吴王武断、固执、知错就改,少年机智勇敢也是在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课文中逐步认识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收获也不尽相同。

  阅读教学应从“悦读”开始,激活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教者文本解读,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读书思路。读有所疑,疑有所解,“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相似阅读”既活化文本内容,创设相似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内化了文本内涵。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补白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总之语文是工具的、审美的、人文的,而语文教学又是精彩的、生动的、鲜活的,我们要重视文本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益,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总之智慧的语文教学来自敏感的心灵,来自深刻的思考,来自鲜活的学习,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吾将上下而求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