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生词6个: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学习多音字:给。
2、通过多种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读课文,感知语言。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4、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5、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6、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课前准备:课件小书签
教材助读
送名言:毛主席说:“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走进文本::
前些天,程老师在“大宝真情互动”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就在去年,34岁的电视台记者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这是阿红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段宝贵的声音。:“我要把自己这双眼睛,献给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让他们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续着,祝福你,祝你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她的眼角膜成功的移植给了一位大学生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可想而知,这两位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将会多么兴奋。生活将会多么美好。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生在琳达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预习案】(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自读。正确、流利朗读诗歌。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再读,边读边画出生词。标出自然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课文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一理。(完成课后第一题)
5、思考边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情境,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我的疑问:
—————————————————————————————
【探究案】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课时)
1、穿过时间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画出父亲的表现。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小组汇报。
3、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爸爸的话使琳达受到了哪些触动?
4、那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呢?(画出爸爸上的话)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的理解、慢慢的体会吧(齐读)。
二、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课时)
1、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
2、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你能从他的的话中感受到吗?谈一谈、读一读。
三、学习并感受“骄傲”
1、父亲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琳达感到骄傲,事实上不仅是琳达,就连14岁的温迪都为此而感到骄傲。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就反复出现了多次,这个词就是
2、默读下文,画出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3、指读四处句子――出示句子――集体读。
4、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被外公的心愿深深打动了,此后,她也见证了外公捐献角膜的动人一幕。她对妈妈说了什么?温迪为谁感到骄傲呢?为什么?
5、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这话是什么意思?追问:还有什么?
【训练案】(第二课时)
一、意思写四字词语。
1、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2、形容十分逼真,像真的一样。
3、与世长辞。
4、形容差别很大,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5、形容极有才华。
6、形容声势极大。
三、选词填空。萦绕围绕环绕
1、小温迪的话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2太空系中地球着太阳不停地转着,形成了一年四季。
【资料袋】
器官捐献:就是一个人被诊断脑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时,基于个人生前遗愿或家属同意,以无偿捐赠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濒临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