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聚众斗殴立案标准是什么?

2023-12-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聚众斗殴罪是指为了报复、争霸或其他不正当目的,组织人群进行暴力冲突,严重破坏公共秩序。我国刑法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者会受到刑事处罚。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而其主观动机是公然藐视法纪和社会公德。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不限于特定场所。因此,聚众斗殴行为应受到严厉打击和惩罚,以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分析

为了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当目的,纠集众人成帮结伙地互相进行殴斗,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力比较大,而且参与聚众斗殴的人数或者比较多,如果持械聚众斗殴的话,那肯定要严重处罚,应当立案。

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规定: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众斗殴的;

(二)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持械聚众斗殴的。

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聚众斗殴罪。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参加聚众斗殴者均构成聚众斗殴罪。只有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才能构成聚众斗殴罪主体。

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犯罪的动机,一般不是完全为了某种个人的利害冲突,也不是单纯为了取得某种物质利益,而是公然藐视国家的法纪和社会公德,企图通过实施聚众斗殴活动来寻求刺激或者追求某种卑鄙欲念的满足,从而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聚众斗殴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所谓公共秩序,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公共场所的秩序,而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各项共同生活的规则、秩序,在实际生活中,聚众斗殴犯罪可以是在公共场所,例如在公园、影剧院中,也可以是发生在较僻静的私人场所。因此,无论是在何种场所进行聚众斗殴犯罪活动,均应视为侵犯了公共秩序。

结语

聚众斗殴行为严重破坏公共秩序,对于纠集他人进行暴力行为的人,法律予以严厉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的规定,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若存在多次聚众斗殴、人数众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在公共场所或交通要道斗殴、持械斗殴等情形,则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是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其动机是藐视法纪和社会公德,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无论聚众斗殴犯罪活动发生在何种场所,都是对公共秩序的侵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二条 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众斗殴的;

(二)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持械聚众斗殴的。

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百一十五条 依法被关押的罪犯,有下列破坏监管秩序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殴打监管人员的;

(二)组织其他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的;

(三)聚众闹事,扰乱正常监管秩序的;

(四)殴打、体罚或者指使他人殴打、体罚其他被监管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三十九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或者发现有上述情形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未成年人,应当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