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一种对未被逮捕或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强制措施,以保证其不逃避诉讼。保释制度在权利保障和资源节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羁押对人权的侵害和犯罪习性的交叉感染也需引起重视。
法律分析
取保候审担保人在人身自由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未履行责任保证责任,还会有被处以罚款的风险。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保释制度具有重要的权利保障功能。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羁押固然有利于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但同时也要看到羁押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手段,它会造成对人权的严重侵害,因而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制度。保释制度的另一优点在于对国家资源的节约。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看管,要求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保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把有限的办案经费大量投入到看守所的建设上,并不是一个最优的资金配置选择。大量的犯罪嫌疑人审前被集中羁押在一起,势必会造成犯罪习性的交叉感染,那些主观恶性小、甚至可能是原本无辜的犯罪嫌疑人,因处于和累犯、惯犯一同羁押的环境中而潜移默化地发生思想改变,这无疑是与教育改造的初衷相背道而驰。
拓展延伸
担保人在取保候审中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分析
担保人在取保候审中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分析涉及到担保人在保释被告人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和风险。担保人作为保证人,承担着确保被告人按时出庭和遵守法庭决定的责任。如果被告人违反保释条件,担保人可能会面临担保金被没收或追缴的风险。此外,担保人还可能承担被告人逃匿、拖欠债务或犯罪等行为带来的法律后果。因此,担保人在决定是否担任担保人时,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法律责任和面临的风险,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出明智的选择。
结语
担保人在取保候审中需承担法律责任和风险。保证被告人出庭和遵守法庭决定是其责任,违反保释条件可能导致担保金被没收。此外,担保人还需面对被告人逃匿、拖欠债务或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因此,担保人在担任角色前需充分了解法律责任和风险,并在可控范围内做出明智选择。保释制度不仅有利于权利保障,也节约国家资源,但羁押制度也存在人权侵害风险。审慎权衡利弊,确保公正合法的取保候审实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