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认识文中故事的内涵和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激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的决心。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教学准备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旬子《劝学》片断。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作者简介 1)、学生简介。 2)、教师相机补充。(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2、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初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子停顿等。学生可在课文中注好停顿标志。2、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3、 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三、再读课文1、 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2、 同桌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3、 全班交流、答疑。相机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及文中“之”字的用法。(“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4、 仿照课文注释的形式给文中词语进行注释。先独立进行后进行全班交流。四、精段研读1、 朗读文中所讲的故事,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情感。2、 设问: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3、这个故事的启示: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五、拓展延伸1、 试背课文。2、 出示荀子的《劝学》片断,对照学习。3、 成功需要条件,但有条件的未必能成功。你能讲述一两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印证文章表达的观点吗?六、作业1、 背诵课文。2、 写一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印证“贵在立志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