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的课文,它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一位少年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引领学生领会诗歌语言的优美,领悟少年的那份纯真爱心。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用心触摸“喜滋滋、乐呵呵”,体会快乐的含义;要体会盲婆婆的看不到的情景,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最后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这一切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
3、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领悟,体会盲婆婆的快乐,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的诵读、领悟,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体会盲婆婆的快乐。
教学准备小黑板三块 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简要介绍)
1、从课题入手,给少年起名
2、读准读流利诗歌,初步感知全文。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快乐的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走进一位小朋友,他叫(小明----这是上节课我和学生们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你从课题知道些什么?
学生1:小明送给盲婆婆蝈蝈。
教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2:小明为什么送给盲婆婆蝈蝈?
学生3: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它会干什么?
教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儿歌,你就会找到答案。
【亲切而简单的导语让学生进入本课的情境中。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提问更能激发起学生走进文本的主动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走进文本,感悟诗歌
(一)学习第一节
过渡:这首儿歌一共几节?(4节)那第一节请第一组读,要求其余三组做到默读。
1、指第一组读。
2、寻找词语:乐呵呵 喜滋滋
教师:这一节有几句话?多指名几位回答。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能够表达心情?请自己读一遍。
指名回答后要求学生用直尺划下,同时教师板书:乐呵呵 喜滋滋。
3、比较叠词,培养语感
教师用手盖住呵呵,提问:乐是什么意思?(高兴、快乐、愉快、开心)加了呵呵就是非常快乐。在什么时候你会乐呵呵的?
(引导学生说)
仿照上述方法比较喜---喜滋滋的不同。
4、指导朗读
教师引说小明心情很高兴,请用你的声音把这些快乐表达出来吧!同桌练读。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评价。
【词语理解运用应该从低段学生抓起。在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就对低段的词语教学作出了目标定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我们语文老师就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二)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明把蝈蝈送给婆婆说什么了?
1、指第二组齐读。
2、学习第一句。
教师:这一节几句话?(两句话)
(1)理解句意。
第一句谁愿读?指名读。从他的读声中你知道什么?多次指名回答。面向全体学生问: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会唱歌)同时板书:唱歌
(2)体会语言美。
你认为蝈蝈真会唱歌吗?请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而一致认为是蝈蝈的叫声很好听,它的叫声就像歌声一样美。
(3)练习语言美。
教师:其实大家也可以像小明那样说出这样美的语言。
出示黑板①:一只会飞的蝴蝶。
一只会( )的蝴蝶。
一片叶子在空中飘。
一片叶子在空中( )。
(4)表达语言美。
同学们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现在就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一句:婆婆,婆婆……(引读)
过渡:小明为什么要送蝈蝈给婆婆?
3、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你从这句话知道小明为什么要送蝈蝈给婆婆了吗?原来是让蝈蝈代替小明给婆婆唱歌。
(2)理解“您”
教师:这一节有一个字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是哪个字?猜猜。领读:您。让我们带着对婆婆的尊敬读读这一节吧。
【语言美是既要理解更要学生内化,安排这样的练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头脑中词汇的积累,为以后的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流畅,提高阅读能力打基础。】
(三)学习第三节
过渡: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带来什么?
1、指第三组读。
2、想象歌声
(1)“歌声”是谁的?婆婆真能看见小溪流淌的清波吗?(板书看到)不能,这是婆婆在脑中想象的。让我们也想象一下:请大家闭上眼,师唱:小鸡唱歌 叽叽叽 叽叽叽 指名汇报自己想到什么。
(2)出示插图,看图回答婆婆表情是怎样的?因为婆婆(板书想到)童年的欢乐。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4)采取师生接读,同桌练读,同桌展示。教师适时评价。
3、我做小诗人
教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最后可以引导出:
出示黑板②:歌声会( ),
( )。
歌声会( ),
( )。
4、带着愉快的心情齐读本节。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诗句说,言有物,言有序,言有依傍,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做到放开不放任,拓展能收拢。这样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丰富了自己的内部语言。】
(四)学习第四节
过渡:这是一只多么会唱歌的蝈蝈呀!
1、指第四组读。
2、指名读第二节,提问: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黑板③: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教师:在第四节这句应该怎样读?应该更有感情,因为蝈蝈给婆婆带来了无比欢乐。
3、男女生赛读。
4、板书:......这是省略号,省略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省略了蝈蝈的歌声,表示蝈蝈歌声不断,婆婆欢乐不断!
【任何的语言都建立在人的独特感受上,这只蝈蝈不是在田野中的蝈蝈,它是小明的化身,它是只给盲婆婆带来快乐的蝈蝈。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蝈蝈人性化,唤起学生心中的那份纯真感情。】
四、深情吟诵
这么美的诗!就让我们美美地背下来。
1、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2、表演背。
3、指多名同学上台表演背诵。
【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只通过读还是单一的,若采用直观表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记忆诗歌,而且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集中思维不能持久,如果适时地让他们动动手脚演一演,或者看老师演示,无疑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激起学习的更多兴趣。】
五、深情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是写一个孩子送蝈蝈给盲婆婆,让婆婆得到许多欢乐,小明是一个充满爱心(画心形图)的人,让我们把这美丽心灵永记心中!
【学习一篇课文,就要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一番新天地,引导学生成为真正有爱的人。教师精妙的勾画,点亮学生的生命之光。】
附板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我是按照上述思路教学的,但是一定要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吗?我想也不一定。例如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如此看来,教学理念从书本从教师的头脑走到课堂,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这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包括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师情况;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实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