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属刑事犯罪,数额较大或未归还者可判刑,巨大数额不退还者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被告人犯罪导致被害人财物损失,被害人、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国家或集体财产受损时,人民检察院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可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冻结被告人财产,原告或检察院可申请保全措施。
法律分析
1、挪用公款达到立案数的,属于刑事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2、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冻结被告人的财产。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拓展延伸
挪用资金的法律界限及责任界定
挪用资金的法律界限及责任界定是指在法律上对挪用资金行为所适用的范围和相关责任的确定。挪用资金属于违法行为,涉及民事和刑事领域。在民事方面,挪用资金可能导致违约、侵权等民事责任,需要赔偿受害方的损失。在刑事方面,挪用资金可能构成犯罪,如挪用公款、贪污等,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法律界限和责任界定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具体根据挪用资金的数额、目的、手段等因素进行界定。确保对挪用资金行为的追责和惩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被侵害方的合法权益。
结语
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涉及到刑事责任的承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罪的刑期可从拘役到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同时,被害人也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以寻求赔偿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保全措施,冻结被告人的财产,确保赔偿的实施。挪用资金的法律界限和责任界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