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未成年人被骗金额的立案标准

2020-01-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诈骗金额超过3000元可构成犯罪,欺诈行为需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被害人财产受损。公民可报警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立案标准因地区经济差异而异。

法律分析

被骗了3000元以上就可以立案处理,有关司法解释中规定3000元属于数额较大的情况,是可以依据法律规定来追究刑事责任的,具体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的诈骗行为和造成的后果来进行认定。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当下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公民遇到诈骗的违法行为,可以立即报警并由司法机关根据实际的违法事实后果来进行审查处理,对于具体的立案情况也是需要基于法律规定来进行处理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认定的立案标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结语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被骗金额超过3000元可以立案处理。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被害人的错误认识是欺诈行为的结果,即使有一定的判断错误也不影响欺诈行为的成立。欺诈行为使被害人财产受损,根据刑法规定,只有数额较大的诈骗才构成犯罪。公民遇到诈骗行为应立即报警,司法机关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处理。立案标准可能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