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到法院后需要开庭审理,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和开庭审理过程。开庭前需通知诉讼参与人,核对参与人身份,宣布法庭纪律,并进行调查、出示证据、质证等程序。法庭辩论后,核实争议并作出判决。普通程序审判应在6个月内完成,特殊情况可延长。一审结束后如不服可提起上诉,二审判决具有法律效力,不能再起诉或上诉。
法律分析
民事案子到法院后需要开庭审理
(一)起诉和受理。交通事故当事人就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应向法院递交起诉状,经法院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受理后七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在七日内裁定,不服的可提起上诉。
(二)审理前的准备。法院立案后五日内将起诉状附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15日内提答辩状,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检诉讼材料进行必要的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三)开庭审理
1、开庭三日前通知诉讼参与人。
2、审理前核对讼诉参与人,宣布法庭纪律,告知当事人有关讼诉权利与义务,询问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3、法庭调查
1)当事人陈述起诉请求和理由。
2)证人作证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
3)出示证据
4)宣读鉴定结论
5)宣读勘验笔录。
6)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所有的证据。
7)质证双方就赔偿争议所得供的证据应互相质证。
4、法庭辩论。原告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发言及答辩后互相答辩
5、法庭辩论终结,双方当事人争议核实清楚后法庭调查结束,应依法作出判决。
6、法庭能够调解的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
普通程序的审判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需要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子。
一审普通程序结束后,如果当事人不服而提出上诉,则一审裁判不生效力,而进入二审程序。
二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一经宣告或送达当事人就具有法律效力。对此裁判,当事人即不能再行起诉或上诉。
结语
民事案件到法院后需要开庭审理,经过起诉和受理程序,法院将在规定时间内立案。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法院将发送起诉状附本给被告,并要求被告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辩护状。开庭审理前,法院将通知诉讼参与人,并核对其身份,宣布法庭纪律,并告知相关权利义务。开庭审理包括法庭调查、出示证据、宣读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环节。在法庭辩论后,法庭将核实争议并作出判决。普通程序的审判应在6个月内完成,特殊情况可延长。一审结束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判决,可提起上诉进入二审程序。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裁判,具有法律效力。对此裁判,当事人不能再起诉或上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下列民事案件,不适用小额诉讼的程序:
(一)人身关系、财产确权案件;
(二)涉外案件;
(三)需要评估、鉴定或者对诉前评估、鉴定结果有异议的案件;
(四)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案件;
(五)当事人提出反诉的案件;
(六)其他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的程序审理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一条 对简单的民事案件,原告可以口头起诉。
当事人双方可以同时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请求解决纠纷。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可以当即审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二节 审理前的准备 第一百三十二条 审判人员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