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文化”的形成因素浅析
2023-10-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传播经纬・ “屑丝文化”的形成因素浅析 赵 丹(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热词“屑丝”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渐渐衍生至日常生活,成为当下青年人交际话语中的热门词汇。作为一个极具贬义甚至粗鄙的 词,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然受到如此追捧,背后的文化现象发人深省。“屑丝”一词的流行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投射,与目前青年人 面临的社会压力I 息相关;再者它彰显了青年亚文化,这一后现代符号的消费满足了年轻人叛逆和自嘲的需要、娱乐至上的精神;其次它由网 络传播催化,是一场试图消除差异的网络狂欢。 关键词:“屑丝”;精英文化;青年亚文化;网络狂欢 “屑丝”一词最初来源于百度“三巨头吧”对“李毅吧” 侃、甚至宣泄的心态正是发源于年轻网民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 的恶搞称呼,意在嘲讽,却被“李毅吧”的球迷欣然接受。而如 悟,也是现实青年群体对社会结构性压力的反映。它积聚了青 今,越来越流行的“屑丝”一词,其涵义已经大相径庭。它不再 年亚文化的多种镜像,陈相霞在《从网络语言窥探网络中的文 特指出身卑微、内心充满纠结、无奈面对现实的年轻男性,用途 也不仅仅再是贬低他人;很多青年人,无论男女、贫富,都以自 嘲的方式自称“屑丝”,以此与“高富帅”、“白富美”作区分。 从“屑丝”一词传播的范围来看,第一阶段仅有李毅贴吧的 球迷和相关贴吧的网友使用该词;第二阶段通过社交网站广泛 传播,被知晓度大幅提升,大部分使用网络的年轻人对该词不 再陌生;第三阶段向传统媒体、人际交往扩散开去,渗透到青年 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波及除青年以外的群体:俨然形成一种 时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那么,“席丝文化”的形成究竟存 在着哪些关键因素?笔者且做了以下三点分析: 1社会现实的投射 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是网络流行语产生和发展的根源。社会 现实生活是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动力与原材料。而“屑丝文化”也 正是社会现实在青年群体中的直接反应和投射。 许多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源于某种社会新事物或社会 生活,是时代孕育而生的产物。比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中的 “海选”,是因选秀节目泛滥被广为流传;2011年的“伤不起”、 “Hold住”则来自于流行歌曲和娱乐节目对大众情绪的感染。 网络流行语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批判性,“原丝 也是如此。正 如一位网友所说:其与“当代的现实特征实现了完美的合拍”。 自称“屏丝”的青年都或多或少认识到了现实生活的残 酷。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年轻人,经历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 压力,面临着买房、婚姻、升迁等问题的严峻考验,容易在青年 群体中引发一种群体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仅仅是对贫富差距 现实的一种本能反应,对自己不利处境的一种无奈表达,也是 对自我能力怀疑、不自信、不接纳自我的一种表现。 另外,以电视和网络等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近些年来对精 英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而“屑丝”的矛头正是直指精英文 化。由于精英文化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已经受到了大众传媒一 定量的冲击,再加之“屑丝”凭借其亲民性迅速集结了一批拥护 者,捍卫起自己的“低级趣味”,于是产生了“属丝”“逆袭”的 奇特态势。 2青年亚文化的彰显 从字面上理解,“屑丝”一词充满贬义、不雅,但其讽喻,调 作者简介:赵丹(1990.2-),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新闻传播 学硕士,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与实务。 化现象》一文中指出,网络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她 认为“网络语言的言说方式体现了青年亚文化反权威、反传统、 打破规范的心理特征,青年群体就是利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作 为他们的叛逆方式,刻意把自己和成人区别开来。 ” 马中红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由于青年亚文化 长期受主流文化的压制,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中,青年亚文化获 得了爆发的机会”。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边缘的文化,与主 导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抗”,而仅仅是“对抗”,乃至是“补 充”。青年群体是诸如“屑丝”一类网络语言的主体,他们具有 的叛逆性和颠覆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语言体系中的个性化和 不规范性。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 式,在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青年人体现了独特的生理、 心理特点,这种特点突出表现在其语言选择的“偏离性”上,然 而却又正因为这种偏离性使得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青年人更加关 注对于词句引申意义的探索。 3网络传播的催化 据中国互联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互联网已经从多个方面深刻地 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处理公共事务的流程,以及个人交际的方 式。而“屑丝文化”的形成,与互联网的特点正是密不可分的。 网络流行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易复制性,而复制往往具有再 造功能。网络热词一般由参与构建网络文化的网民通过一定的 方式创造或改造旧有词汇,赋予其新的所指,具有明显的情感 色彩和价值取向。“屑丝”一词自诞生以来受到的追捧程度,以 及其自身的生命力都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网络词汇。该词不仅在 青少年群体在日常交际中被经常引用,甚至在一些大型网购和 实体商店的广告语中也多次出现。 另外,网络提供了一个实时的交互性平台。这种交互性的 “魅力就在于它的在场感觉,这种亲身参与话题或者事件的过 程使得网民对于参与话题或者时间产生一种亲切感,信赖感与 成就感……从而极大地增强网民的自我人格建构的力量。 论 坛上的“属丝”日益兴盛,网民议论它,玩弄它,上演疯狂的自 我揭露,以此自娱自乐。 4结论 面对“属丝文化”,我们应该了解、理解、顺应与发展。理 解这种文化现象所传达的青年群体的深层需求,顺应青年群体 日圜臼圆2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