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2023-03-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古诗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一、怎么问?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这首诗或某句(联)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某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 这首诗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的? 【高考】

1.(全国卷Ⅰ)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3.(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1. 看标题 2. 看注释 3. 看时代 4. 看作者 5. 看意象 6. 看抒情字眼 7. 看典故

三、诗歌情感题答题思路

1.仔细阅读题干,把握答题方向,明确是分析全诗还是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思想感情。 2.认真读诗,判定诗歌情感类别,抓住诗中透露诗人感情态度的词语,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准确把握情。。

3.选用正确的情感词概括。

4.分点答题,答题规范。答题必须全面有条理,结合相关诗句指出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 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在千峰上独自叙述胸意,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

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能无奈的惆怅。少年啊,要胸

怀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第二句写“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山小亭,但从“笑谈”和下片中的“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眺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B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题步骤:1.概括情感(点明情感产生的原因)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选择概括性语言描述部分诗句内容)3.表达情感

【答案】

①(步骤一:概括情感)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壮心未泯仍有志恢复中原)。(步骤二: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步骤三:表达情感)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步骤一:概括情感)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步骤二: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只能作“天涯想”,终究“空惆怅”,(步骤三:表达情感)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无可奈何之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二)元日田家 唐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mán kē]酒器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首联:互文,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春节,一派祥和之景。新正:农历新年正月或正月初一

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健康,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暮景:天色渐晚,也含有“暮年”之意。

尾联:可笑士人因为做官而别家,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步骤一:概括情感)过节的愉悦之情:(步骤二:联系相关诗句分析)“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步骤三:表达情感)表达了诗人过节的愉悦

之情。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③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④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期。另一种说法是: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 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写出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相携”显出情谊密切。青翠掩映的山峦深处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两句写自己傍晚下山所见之景,“碧”写出了山的苍翠,“随人归”也赋予月以人的情态。

B.“却顾所来径”两句,描绘出山林美景,通过“顾”字,引出诗人对在终南山与朋友相处时光的回忆。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田家庭园环境的特点,这也是诗人在这里欢言笑谈的一个原因。

D.本诗意境冲淡恬远,语言清新质朴,风格率真自然,与他《行路难》(其一)中呈现的激越风格迥异。

B项“引出诗人对在终南山与朋友相处时光的回忆”不当,第三句写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表现留恋不已,第四句正面写景,描绘出暮色茫茫中的山林美景。引出下文“相携及田家”,是实写,不是回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陶然”的原因。(6分)

审题:陶然是什么意思(陶然:愉快、喜悦的样子)→诗人因为什么而感到陶然→答题注意格式:陶然的原因+结合诗句分析+总结作者的情感

①陶醉于暮色山林美景。(概括原因)前四句写诗人傍晚从终南山下,月亮相伴,山林苍翠,(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使诗人陶醉其中(表达的情感); ②沉浸于田家恬静的生活。五到八句写田家人的热忱以及田家生活环境的幽静,流露出诗人的舒畅之感;

③因与知己畅谈而陶然,忘记人世间的机心。最后六句写诗人与主家开怀畅饮,其中最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写出诗人的淡泊清净、欢畅愉悦。

(四)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6分)

审题:复杂 区间:全诗 情感题答题格式:

有多种角度、多种情感,可能有喜也有悲,悲喜交加 情感+结合诗句分析+再次总结情感 表达了/抒发了+原因+具体情感

①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史,相约再聚之乐。 ②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在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③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写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到两人六十多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世事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六)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分点回答,概括+分析

①盛年不再的感叹:首联和颌联写出了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的感慨。 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从颈联“膏明自爇”可以看出作者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雁默先烹”又写出若不积极表现又会被打压的现实。

③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2)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八)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沦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领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④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采桑子•画楼钟动君休唱 (九)欧阳修①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3几客同? 去年绿鬓4今年白,不觉衰容5。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②?

【注】①欧阳修因革新派遭受旧派打击,为革新派上书分辩,因而被贬。②谢公:《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少年即有名声,年逾四十复出任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楼钟动”给人以欢娱的感觉,但“君休唱”又使情感发生了逆转。 B.“往事无踪”“聚散匆匆”是说“君休唱”的原因,令人顿生沧桑之感。 C.“绿鬓”指黑发,去年的“绿鬓”与今年的满头白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明月清风”转而写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无人忆谢公的悲哀。

本题中D项,“转而写景,以乐景写哀情”表述错误。此处的明月清风是凄凉的景象,并非乐景。借谢松年逾四十复出,屡任要职匡扶晋室的经历表达自己希望再获得朝廷重用。故选D。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认真读诗,判定诗歌情感类别,抓住诗中透露诗人感情态度的词语,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准确把握情感

①对岁月逝去、容颜变衰的无奈。“往事无踪”四字写作者在回忆过去时却捕捉不到往事的踪影;去年还是黑发,今年即已变白,容颜已衰,让人悲伤。

②对友人聚散匆匆、人事沧桑变迁的悲凉。友人聚会,往往聚少散多,匆匆而别,再聚时,画楼之上的客人竟没有多少是原来的客人。

③希望获得朝廷重用。通过“忆谢公”表达自己渴望再获朝廷重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