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江苏省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这是我
呀(一)》(小学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二册第九课《这是我呀(一)》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 闻瑾课 题:这是我呀(一)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 时:40′×1
教材分析:
美源于生活,更要融入生活和表现生活。生活中,儿童同样是美的创造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心理特征也发生着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深入浅出地让儿童寻找美、接触美、感受美、表现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本课以学生观察自己、塑造自己为中心,所涉及的学习领域极其广泛,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较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值得深入研究和精心施教。本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融,与美术语言相通,凸现课标精神,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以人为本,以我为美,生活的我就是美的塑造者;与自然存在着共舞、共生、协调等关系;与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着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实现美化自己的目的。 操作目标:抓住人物特点,运用知识和方法,以及美术语言来表现自己。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信心,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的目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教学难点:
学会巧妙抓住自己的特征,尝试用多种绘画方法进行表现。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所教班级学生照片输入电脑),示范作画的工具,视频展示台,画有不同脸形的五官图片等。
学生准备:镜子、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初步感受:
(课件播放:歌曲 “找朋友”动画视频) 1.师生拍手唱歌跳舞,找到各自的好朋友后分组而坐。 2.引导学生初步感受:
师: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在这熟悉的旋律中,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现在,还有一位大朋友想与大家交朋友,你们想知道她是谁么?
(学生回答:想) 师:好,我们来看看是谁?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课件播放:人物肖像画数张,其中含有一张老师的自画像)(见图 1-图 5) 师:咦,这么多人当中究竟是哪一位想与大家交朋友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回答:第二幅) 师:第二幅是谁呀? (学生回答:闻老师)
师:原来是我呀!老师想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么?
[设计意图——创设“找朋友”情境,初步感受,抓住特点表现人物的手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明白本次学习的目的,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二、观察、分析特点:
1. 初步了解只有抓住人物特点才能很好表现
师质疑:小朋友们,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如何从这么多张画中一下子就能认出这张是老师的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因为这张画将老师的外貌特征表现出来了,所以大家能一下就认出。 [设计意图——一个悬念直接把学生带进自主学习的情感世界中。从初步感受逐步引导深入,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归纳、梳理,了解了肖像画的特点,打开了思路,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2. 观察自己的特点并小组讨论
A、讨论:
师:每个人的长相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拥有各自独特的面孔, 你们自己的相貌各有什么特点呢?跟你们组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B、观察:
师:现在,我们把准备好的镜子拿出来照一照,看看跟刚才你们交流的是不是一样? 要仔细观察,看看自己的正面、侧面,分别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学生照镜子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学生观察各自的相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拓展想象的思维,为学生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学习分析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这是我呀”的抽奖游戏!“中奖”的小朋友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外貌特点。
(课件播放:大屏幕滚动显示全班每位同学的照片)
师:大屏幕滚动起来,这里有我们班所有小朋友的照片,究竟谁会“中奖”呢?开始— —停!
学生介绍,老师适时提示:你是胖是瘦,你的脸型、鼻子、眼睛……怎样?你还知道 有哪些脸型?
(同时老师展示不同脸型、五官的图片)
(每位学生介绍之后,表达好的予以掌声;不足的,其他同学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游戏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剂,更是对前一段活动的展示、概括。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外貌特征,从而巧妙掌握人物特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能够解决好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 了解,观看示范
1. 老师示范勾画一位学生的模样
(在最后一位“中奖”同学介绍的同时,老师迅速示范给他画张肖像。)
2. 学生尝试表现外形并评价
(视频展示台:展示老师的示范作品)
师:小朋友们,老师画得像么?为什么?只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就能画得很像!
图 6 图 7 图 8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简单示范,既给了学生方法的引导,又留有无限想象空间。这个环节注重了学生的感悟, 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欣赏、尝试创作:
1. 欣赏大师作品、评价
师:有不少画家为许多名人画了像,你们看!(见图 6-图 8)(课件播放:名人画像)
图 9 图 10 图 11
欣赏画像逐步引导评价:这些作品你喜欢么?为什么喜欢呢?你们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呢?
2. 欣赏学生作品,交流表现方法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小朋友的作品,大家看: (课件播放:学生作品) (见图 9-图 16)
图 12 图 13 图 14 图 15
师置疑:小朋友们,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画的?画得好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分析形象和绘画方法)
师:你喜欢用什么材料来画自己呢? (学生交流)
图 16
[设计意图——从大师作品到学生作品,大量图片都传递着情感,引导着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评价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培养了学生丰富想象力、挖掘了创造潜能,享受了快乐。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巧妙地得到了解决。]
五、 设计、装扮自己
1. 动手,选择喜欢材料表现自己
图 17 图 18
师:接下来,小朋友们选择自己的喜欢材料来画一画自己吧!(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来画自己)
(课件播放:配有动画的欢快音乐伴奏)
2. 畅想,讨论如何装扮自己
(绘画到一半时,老师提示讲解)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另外两张自画像,你们看!(见图 17-图 18) (课件播放:老师不同发型的两张肖像)
师提问:老师的这张自画像跟刚才那张有什么区别么?(学生交流)
师:老师为自己设计了新发型、新衣服!那是不是更漂亮了呢?小朋友们也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新形象,你们会如何设计呢?小组交流一下吧!
(组内交流,合作探究)
师总结:我们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奥特曼、芭比娃娃……,但不管怎么变,脸蛋可不要变, 不然,人家会认不出你哦!(学生设计,老师巡回指导)
(课件播放:配有动画的欢快音乐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自主探索,引发学生畅想,将本课推向高潮。想象来源生活,着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细心地寻找,找出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六、 展示、评价游戏
1. 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谈谈你的想法!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好吗?好在哪里?还准备修改么?(学生活动)
2. 选择典型作品,师生共评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猜出老师手中的这幅作品是我们班哪位小朋友么?他画得好吗? 好在哪里?看一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你们能帮他找一找么?(学生活动)
3. 全班活动,将完成的作品放在各自胸前
师:现在,我们伴着“找朋友”的音乐声,对着小朋友胸前的画再来找找自己的朋友。看看你还能不能找到!
[ 设计意图——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多元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游戏活动的设计则是对整节课学习的总体汇报。以“找朋友”开始,同样又以“找朋友”结束,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七、 拓展、多种技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给自己画像了,开心么?那么除了画自己,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呢?(学生讨论)
师总结的同时并课件展示:我们可以用纸撕贴,可以用小刀刻画,可以用布、蛋壳、毛线拼贴,还可以用橡皮泥、黏土捏制,方法太多了。我们准备好材料,下节课我们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吧!(见图 19-图 23)
图 19
教学反思:
当新课程标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我们的美术课也在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目前的小学美术课程日趋走向综合,不仅音乐与美术学科开始相互渗透,融合,舞蹈、影视、历史等也走进美术课中。学生通过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了解多元文化,并运用多种材料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创造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其在愉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学习中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体现综合性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以美术为主,把语言、音乐等学科整合在一起,集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使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学习空间更自由、更开放。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信息,交流情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是我呀》的设计思路是围绕“我”这个主题展开,由观察“我”—交流“我”—表现“我”— 创造“我”—评价“我”等若干内容组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活动中,了解自我外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然后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课后,当学生兴奋地舞动着自己手中的画,一件件充满童稚的艺术品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思考:是什么点燃了他们创作的火花?是什么让他们在美术课中如此激情?又是什么让他们的作品如此生动活泼?……
图 20
图 21
图 22
图 23
[ 设计意图——提问、展示是对下节课的延伸,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
深思后,我发现是多种艺术信息的融合培养了他们综合的艺术能力。这节美术课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美术造型技能,还承载着音乐等诸多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形式上的整合,也不是杂乱的堆砌,而是在表现美术课特性的过程中,通过表现“我”这一载体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我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外,还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多种感官, 学生的收益是多元的。
全新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节课上, “我”的外貌特点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通过创作、装扮的充分实践,在“找朋友”的活动中将自己的成果加以证实。“发现—实践— 证实”这一科学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自主学习中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
课堂上,是以学生为本,平等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这时我不再是老师, 我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
“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室内,儿童必须是主人,而教师对于儿童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尊重他们,而且要开朗、谦虚。”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新课标下真正的美术活动。也正是我遵循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才能得以成功!
成果展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