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抒情浪漫、情真意切——肖邦《bE大调夜曲》音乐分析

2022-10-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音乐理论・ 大众文艺 抒情浪漫\情真意切 肖邦《bE大调夜曲》音乐分析 黄瑾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 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文章通过对肖邦《bE大调夜曲》结构布局、织体形式、旋律特点、和声手法四个方面的分析,试图阐明该 作品的音乐内涵,并进一步理解、把握肖邦及其音乐创作。 关键词:肖邦;夜曲:结构布局;织体形式;旋律特点;和声手法 肖邦在作品中将单三部,做了不同步的变化反复处理,在尾 十九世纪伟大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 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是欧洲音 声的处理上更是独具一格——篇幅长大且将高潮点设计于尾声部 乐史上浪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有“钢琴诗人”之称。肖邦 分,使其结构独特、新颖。这一点,与他的创作风格的所有其他 的夜曲,旋律优美且诗意盎然,织体多样且色彩繁多,情感充沛 因素的领域一样,具有大胆的革新性。他并不回避传统的结构图 且富于变化,思想丰富且内容深刻,这些都是菲尔德的夜曲所不 式,在保持古典音乐优秀典范所特有的匀称、完整和乐思发展的 严格的逻辑性的基础上,“自由”处理、“自然”生成独特的音 能比拟的。  《bE大调夜曲》(op.9 no.2)创作于l830一l831年,是肖 乐形式,将其提到及高的艺术水平。二、织体形式 邦的夜曲中色调最为明朗的一首,作者以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描 《bE大调夜曲》(op.9 no.2)是肖邦早期创作的夜曲,作 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自己内心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 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这部作品的主要特点,并促成其广为流 品的织体形式延用了菲尔德的有伴奏的旋律,即右手演奏独立的 传。本文将从结构布局、织体形式、旋律特点、和声手法四个方 旋律,发挥其全部的表现力;左手的和弦伴奏提供全部的和声背 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从而更加本质地把 景,但就像A.索洛甫磋夫说的那样:“肖邦在一开始写作夜曲的 时候就没有模仿菲尔德,而是走着自己的道路。”肖邦在夜曲的 握肖邦及其作品。 创作中,往往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丰富作品的织体形式和伴奏手 肖邦所创作的夜曲,多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其再现 法,如:扩大伴奏部分的音域、在伴奏中加入旋律因素或用复调  部大都是呈示部的重复(如:op.15 nO.1)、装饰变奏(多数采 的写法等。用这种形式)或用华彩代替歌唱性旋律(如:op.15 rio.1),在 这部作品的伴奏织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品由低音与柱式 保留呈示部结构的同时也保留了题材风格和音乐性质。所以,在 和弦的交替进行构成以三拍子为单位的音型,低音的断奏与柱式 同一首夜曲中会产生两种情绪的对比(即呈示部与中部的对比, 和弦的连奏相互交替,带有吉他音型的特点,好似青年男子在窗 如:0p.15 no.1)。而《bE大调夜曲》(op.9 no.2)则是例外, 下怀抱吉他唱情歌的景象。并且其贯穿全曲始终,也带来船歌式 其结构为变化再现单三部:呈示段主题优美如歌,其自身有一次 的荡漾感,更加衬托出旋律的柔美:伴奏声部的音域跨越三个八 变化重复;中段是一个由主题派生出的的旋律,营造出略带沉思 度之多(A1一d2),其低音与柱式和弦两个层次时而拉宽、时而 一、结构布局 的抒情气氛;再现段是主题的变化重复,且有中段与再现段的整 收拢,造成时而分离、时而溶合的效果,增显出摇曳的感觉;低  体变化重复;最后是由主题尾部材料所形成的篇幅较长的尾声。 音的进行以功能性为主(如:a段),但也辅有线性进行(如:这里,呈示段的主题多次重现,并带有旋律的装饰变奏,形成主 b段);柱式和弦中和弦外音的渗入,造成内声部的旋律性,其 半音化进行造成色彩的变化,并形成与主题间的相辉相映;同时 题分散变奏的格局。结构图示如下: 伴以严谨、丰富的踏板运用,营造出“夜”的气氛。在作品的尾 呈示段对比中段再现段重复 尾声 a al 4+4 b 4 a2 4 bl a3 (Coda) 4+4 1O 声,出现全曲抒情的高点,闪现出热情的音调,这时的右手声部 通过旋律的八度加厚造成情绪的高扬,随即又在连续的、快速的 由乐队演奏,钢琴则奏出辉煌的华彩,技巧非常困难。 在弦乐拨奏帕格尼尼主题中,钢琴出现了第三次的《愤怒的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将帕格尼尼主题与《愤怒的日子》 主题有机结合。一个富丽堂皇,一个阴森恐怖,像是代表着一个 人或事物的两重感觉。两个主题形成对比又不觉得唐突矛盾。这 日子》的主题。把末日经的前四个音作为一个短小的动机变化。 隐约的音响,却不再有《愤怒的日子》给人的阴森冰凉感,单簧 与拉赫玛尼诺夫的精神世界高度吻合,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情 管和弦乐奏出甜蜜的旋律,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 感和对生命的思考,深深的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第四次出现第二十三变奏 注释: 1.歌词为李振邦神父所翻译 1 39 大众文艺 ・音乐理论・ 创作上的厚积薄发。 2.和弦材料 十六分音符中一泻而下,回到安谧、恬静的气氛中。 三、旋律特点 肖邦的音乐擅长以钢琴的“歌唱”来感人肺腑,其显著特 这部作品的和弦材料特点主要有以下 个方面: (1)和声 点就是抒情性、歌唱性。他所创作的夜曲更是以其富于诗意、优 大调iv的运用,在作品中部“下属一主”的进行中,由自然大调 美如歌的旋律而著称于世。旋律是决定其音乐风格的主要因素, 的IV一和声大调iv—I,这里IV与iv的对置使用,带来音响色彩的 也是他音乐民间根源表现最为突出的因素。而肖邦旋律中的民族 明暗对比,并逐步增强了其倾向性,有力地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源泉不是表现为援引民间音乐的旋律,而是把民间音乐典型的音 (2)在这部作品离调的处理中,尤为突出的是采用了“副属一 调、唱腔加以吸收、加工、演化,以赋予这些原始的素材以多种 临时主”的进行,从而装饰了功能进行,丰富了和声语言,并形 崭新的面貌,展现了肖邦音乐的多面性的形象性格,并形成独具 成局部的带有半音性的线条进行。 (3)有多重倚音、延留音所 风格的“肖邦式音乐”。 形成的“外音和弦”,在内声部的装饰性运用,增加了声部横向 《bE大调夜曲》(op.9 no.2)的旋律音调承袭了斯拉夫民 上的流动感,使和声进行更显得自然、顺畅。 间音乐的性格,极富歌唱性,它像是一位女高音在轻盈的伴奏下 3.张力布局 唱着一首优美、抒情的咏叹调。他以行板(Andante)的速度来 这部作品从整体上看,其张力分布呈渐强的趋势。全曲的 表现情与景的交融,在标有“espress dolce” (有表情的、 高潮点位于尾声中间部分,此前通过“加花”式的不断蓬复,使 柔和的)的演奏要求中,舒展的旋律线条在广阔的空间中得到充 分地表现。旋律线条在不失优美的基础上,结合波兰民间音乐的 特点,又具有明显的器乐性,其声乐性和器乐性的有机融合,大 大加深了旋律的表现力。在旋律发展中,其变化处理吸取了波兰 民间音乐所特有的变体发展(肖邦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旋律变 奏,他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变奏来加强旋律的表现力,变奏的性 质也非常自由。)的手法,通过“加花变奏”的手法、大量和弦 外音的使用,使如歌的、宽广的曲调自然地过渡为带有器乐般装 饰音的华彩音型,使之具有花腔的特点,同时增添出旋律的流动 感,使主要乐思得以丰满。其中尾声的处理以及主题每一次带有 华彩性装饰变奏的出现,又体现出肖邦夜曲的另一特点:即兴 性,从而使这种装饰性的乐句富有诗意般的意境和即兴抒发的情 趣。如图: 2 蓉寓 _靴 = 每雾 四、和声手法 肖邦可称为19世纪浪漫派音乐中和声方面的一位创新者。他 的音乐以主调音乐为主,但同时也贯穿着复调音乐的技法。他在 遵循古典主义和声进行的基础上,大胆运用不谐和音、经过音及 和弦外音,创造出使同时代人感到迷惑的和声色彩。他大量使用 色彩性和声,并将半音化和声及其伴随的不协和性扩展到了前所 未有的领域。 《bE大调夜曲》(op.9 no.2)从整体的和声骨架构造来 看,基本上建筑在西欧古典的功能和声逻辑上,具有古典主义严 整的逻辑性和深刻的艺术根据。但从细微的和声进行中来看,半 音化的进行以及属七和弦的连锁使用等手法,又具有浪漫主义音 乐所特有的丰富和大胆的革命性突破。具体如下: 1.调性布局 全曲基本统一在bE大调,仅仅是在主题段与中段的交接处出 现向属方向(bB大调)的短暂的游离,但立刻又回到主调(bE大 调)上来。这样的调性布局,与该作品相对单纯、质朴的乐思密 不可分,使其自然流露出清新、明朗的色调,体现出作者在音乐 1 4口 情绪逐步增长,直至高潮处,随即又快速地平息到最初的那份平 静。 从局部看,每个段落的和声起伏,其张力分布亦呈“由弱到 强再到弱”的趋势。如下图: 主题段(第卜4小节) 日I rTP1 功能 T 中段(第9—12小节) Ⅳ l。 ” 7 “ v1日V 尾声(第25—34tj ̄节) : “ ” … “ 由上图可知,作品的张力分布在整体与局部中形成统一,这 也体现出肖邦缜密的创作构思与深厚的技术功底。 五、尾声处理 肖邦在《bE大调夜曲》(op.9 no.2)中的尾声处理是独具 匠心的(文章前面已有提及)。首先,在篇幅的处理上,作品尾 声长达1O小节,它几乎相当于呈示段(4小节)、中段(4小节) 以及再现段的总长(不包括重复部分)。其次,在功能作用方 面,作品尾声并非按照一般的尾声处理逐步淡出,而是在层层推 进下将音乐展开,并进发出表达全曲感情最强烈的地方——高潮 点,之后才又回归初现时的平静。这份“意外”不失为原本平实 的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使听众眼前为之一亮,却不会感到突兀。 不得不说,肖邦在对感情的表达和情绪的拿捏是敏感而又准确 的。以上两方面的处理,在当时是并不常见的做法,体现出肖邦 勇于革新的胆识。 结语 《bE大调夜曲》(op.9 nO.2)以波兰民间音乐为创作源 泉,将声乐化、器乐化的旋律通过独具匠心的手法进行处理,并 形成二者有机地融合统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大胆创新;其 自然畅达的笔法使抒情悠缓的旋律直抒胸臆,成就了这部作品。 透过《bE大调夜曲》(op.9 no.2)看肖邦,他所处的时 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经历重大转折、波兰人为争取民族独 立而英勇斗争的时刻。时代的风暴、祖国的命运、现实的遭遇等 激励了肖邦的爱国热忱和热爱波兰民族文化、向往自由的思想感 情。这种感情在他许多体裁的作品中都有反映。特别是在抒情小 品——夜曲这种体裁中,他以革命的激情和独创性的手法赋予作 品以深刻的思想艺术内涵。并突破了菲尔德夜曲的那种固有形 式,使夜曲这--+型的抒情体裁,演进为更加壮大的、充满戏剧 规模的音乐形式,拓展了夜曲音乐的表现天地,使其成为独特 的、不朽的作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