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结构1.地位与作⽤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化学必修1第⼆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第三节的内容。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且⾦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只有让学⽣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2.教学内容框架
三、教学⽬标1.课标要求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的转移,举例说明⽣产、⽣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转移。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2.三维⽬标知识技能
(1)、使学⽣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法,各分类⽅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有不同的使⽤范围.(2)、使学⽣学会⽤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得失的对应关系。过程⽅法
(1)、思维能⼒的培养:由表及⾥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2)、表达能⼒的培养:通过⼩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的表达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诱导学⽣积极思维,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四、教学要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现象再到电⼦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次质的飞跃,是⼀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的抽象思维⽅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法,学会⽤化合价升降和电⼦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较⼤,尤其学⽣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电⼦对偏移的知识⽐较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定的困难,因此⽤化合价升降和电⼦转移的观点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并⽤“双线桥”反映相互关系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疑点:①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关系: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看具体的⽽定.②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只取决于得失电⼦的难易,⽽不取决于得失电⼦的多少。
得失电⼦的难易往往可以通过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的程度加以判断,⼀般说来,反应条件越容易,反应的程度越剧烈,则得失电⼦越容易。例如:Na和盐酸反应⽐Al 和盐酸反应剧烈。
③元素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具有还原性;处于最⾼价的元素具有氧化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有还原性,但通常以⼀种性质为主。如S、Cl2以氧化性为主。五、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建议3课时
第⼀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第⼆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第三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教学建议如下:
1.化合价变化和电⼦转移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可结合实例,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转移,⼀环扣⼀环、由表及⾥地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当然,也要告诉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恰当地看待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所设置的两个“思考与交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学与问”则对两种不同化学反应分类⽅法──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类型反应有机地联系在⼀起,起到了巩固、升华的作⽤。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法,精⼼设计讨论过程(如可设计不同的思路引导讨论,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同时注意教学中要留出时间,指导学⽣阅读教科书、练习巩固,并引导学⽣进⾏⼩结。
对于第⼀个“思考与交流”,可⾸先组织学⽣复习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引导学⽣从得氧、失氧的⾓度对化学反应进⾏分类。接着组织学⽣讨论,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不能分开,从⽽引出本节要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
对于第⼆个“思考与交流”,要引导学⽣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了变化的⾓度,对化学反应进⾏分类。这样⼀⽅⾯突出了分类的思想⽅法,另⼀⽅⾯也把初、⾼中知识⾃然地衔接起来。教学注意点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间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六、问题讨论
新教材通过活动性栏⽬引导教学⽅式的改变,引导主要教学思路。⼈教版教材通过思考与交流活动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正⽂启发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通过学与问,探讨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化学反应类型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