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游憩系统研究

2022-09-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3年 第i1期 海洋开发与管理 89 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游憩系统研究 李欢欢,李雪铭,解 鹏,杨 俊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 116029) 摘 要:文章以大连为例,探讨了全域城市化过程中游憩系统的概念模型,尝试 构建了大连核心城区游憩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即市区开敞空间(日游憩中心)一城市边缘 游憩中心一城市近郊游憩中心 城市远郊游憩中心一多个中心的互补和融合,最终形成无 疆界游憩空间系统。文章对于城市游憩规划具有参考指导意义,并对未来城市化的游憩系 统的建立提出了发展规划思路。 关 键 词:全域城市化;大连游憩系统;研究 游憩是经济社会生活环境下的一种休闲方 式,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背景下,随着 人们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以及经济收入的增长和 外游憩活动的偏好,城市近郊农家乐建设以逐 渐趋于完善,然而游憩功能仍较为单一,需要 寻求新的突破。游憩作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 与交通、工作、居住相比,还远没有达到应有 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游憩作为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逐步发展起来。 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在最新发布的《大连市城 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中也没有明确的游 憩规划[2]。 城市游憩体系的建立是需要综合城市游憩 空间研究、游憩者需求及游憩者行为研究、游 憩产业政策分析等几方面而成。随着城市化进 入多元化阶段,传统游憩空间已经远远不能满 l概念阐述及文献回顾 1.1游憩及游憩系统概念阐述 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 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 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在游憩系统的研究中, 游憩者的需求及行为分析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 提升,改善城市居民精神生活质量有着尤为关 键的指导作用。 随着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被提升为 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 两层意思l3]。“recreation”的辞典解释是劳累工 作后力量和精神的恢复和振作,获得娱乐和消 遣的手段[3 ]。其英文解释是:play or amuse— ment;refreshment of body and mind;something that pleasantly occupies ones time after work is done ̄ 一 。 国家战略,在大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首次提 出了“全域城市化”的概念,即在大连市行政 辖区内,经过一定时段的社会发展、市场扩张、 自然演进和政府推动过程,逐步实现全地域按 照一般通行的城市标准、制度框架、人文理念 运行 。 随着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城市交通设施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游憩 延伸,产业布局规划,居住环境提升,经过近1 年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果。而城市游 憩系统的规划还是处于一般意义上绿地空间的 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_6 ]。B.C.普列奥布拉 仁斯基(1972年)认为游憩活动形成了特殊的 社会系统类型——游憩系统。游憩系统主要由5 划定层面,其中城市近郊游憩地作为市区游憩 空间的拓展和补充,目前,由于人们对乡村户 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即游憩者群体、自 然与文化综合体、技术与工程装备系统、服务 以大连市为例”(411711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人居拟态环境研究一项目:“城乡人居环境的协调改善一城乡循环迁居模式”(08ja790060). 9O 海洋开发与管理 人员群体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ls]。 本研究认为,游憩是人们工作闲暇之余离 开工作环境所进行的放松行为,活动范围主要 在所居住的整个城市范围内,尤其是距离工作 居住较近的免费或者象征性收费的城市公共空 间,游憩所涉及的人群主要是当地城市居民, 活动方式一般不过夜。根据对于其他学者的游 憩研究成果分析,笔者比较赞同游憩系统主要 是由游憩自然社会资源、游憩设施、空间与游 憩行为耦合构成的有机体系这一观点。游憩系 统随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 会出现不同的游憩系统特性,满足不同时期城 市居民对于游憩功能的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时间1984--2013年,以 题名为“游憩”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相 关文献l 265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 库895篇,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38 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54篇,中国重要 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51篇,中国博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 库11篇。 从统计结果中得出目前我国“游憩”系统 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游憩商业区RBD、游 憩规划设计、环城游憩、城市游憩空间、游憩 评价等方面,而基于游憩者对于游憩空间、资 源、设施的反馈——游憩感知研究、游憩管理 研究、游憩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仍然是少数,这 与游憩学科目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我 国游憩研究实证地域城市主要是:北京、上海、 天津、广州、苏州、西安、成都、青岛、南京、 武汉、重庆等大城市或旅游城市,从地域上看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中部地区,中西部的 区域研究较少。 由于国外城市化进程比较早,西欧等发达国 家对于游憩的研究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北美和西欧的旅游地理研究,包括加拿大学者史 密斯的著作,在游憩方式、行为模式、经济市场 预测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吴承照 的《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 理论和方法》研究介绍了西欧国家游憩发展的 状况,绘制了西欧城市游憩中心的时空演变图 和西欧城市游憩系统结构简图。 对于游憩研究方法主要有针对森林游憩资 源评价方法:孟永庆、陈应发 。 。在《森林游憩 价值评估的8种方法》总结了费用支出法、旅 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等。 针对游憩空间的研究方法 (如游憩空间 模型的研究):叶圣涛、保继刚的《城市游憩空 问形态的刻画基础: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 在游憩资源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有:吴必虎、 董莉娜口 在《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 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公共游憩空问分类系 统”,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为两个服务组,11 主类,37干类和38支类。 目前应用在游憩研究中的理论主要有:核 心——边缘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ll 、游憩 机会谱理论口 、需求和效用理论 、游憩与景 观生态理论 等。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学科建 设进行思考的文献。 1.3游憩系统研究分析框架 本研究重点研究在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结 合需求分析、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和城市功能分 析,探讨了游憩系统设计的基本理念。在此理 念的指导下,探讨游憩系统中游憩空间布局和 游憩者需求、行为、感知的构想。最后结合大 连市的全域城市化规划,完成对大连全域无疆 界游憩系统的模型构筑,体现不同游憩功能强 化的多元发展思路,实现城市居住、工作、交 通功能在游憩功能的平台中相互融合形成一个 有机的城市综合体。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如图1 所示,旨在为将来更多的学者研究游憩系统提 供一种可参照的模式。 2 以大连为实例的全域城市化游憩系统 构建模型 2.1 大连市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大连市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支撑点,城 市化进程比较成熟,大连市的生产总值提升迅 速,同时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总消 费水平也迅速提升,大连城市的经济社会水平 已经为游憩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1期 李欢欢,等: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游憩系统研究 多元化功能渗透的游憩系统 政府规划 也游憩空间布局(社区街道) 光为主的自然区域、农业区域 RSD区域空间布局 验为主的工业区域游憩布局 6竽j睦带、近郊乡村游憩区、远郊游憩地 费为主的服务区域游憩布局 圈园[二= 环境l 困休闲l 经济 l}人文 l 康体 雯些 H城市化发展中资源要素流动的平台 屠 i 宣居城市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生态及社会人文的承载体 ==::=I城乡发展的资源互补区和融合区 兰 簦H产业布局的整合力,促进结构调整,带动消费,拉动内需 五荟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保障 游憩系统规划理论l:= 游憩系统布局理论 I 游憩系统趋势理论 _¨…:… 企………… …_『… _u…=]._u……企…… {基础概念研究 l基本分类及构成l {演变及发展机制l 图1 多元化功能渗透的游憩系统框架 2.2大连市民休闲选择调查 本研究对于大连市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 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1 400个),其中男女 比例为5.5:4.5,职业分布中企事业单位职 工比重为46 ,学生为l 7 ,退休人员为 13 ,个体从业者为10 ,自由职业者为 8 ,公务员为6 ;年龄构成方面11~20岁 ≤ 比重为22 ,21~30岁比重为42 ,31~ 40岁比重为1 2 ,41~50岁比重为1 2 9/6, 3 3 2 2 l I 其他年龄段为1 2%。其中,不同年龄人群的 云葺 圈周边的商业游憩区(城市游憩商业区RBD) 游憩动机和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儿童更多的 也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大连市由于历史因素 是体验和尝试性的需求,老年人更注重健康 是一个公园多、广场多的城市。这些公园、广 和家庭的因素;中年和老年人中陪同家人的 场在城市游憩系统构建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需求占据了1O0 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基本 用,是大连城市的独有特色,也是大连旅游的 处于被动的状态。通过对于大连市居民游憩 一个亮点。较为知名的星海公园、劳动公园不 需求调查可以看出,大连市居民的游憩需求 仅是本地居民的游憩地,也成为外地游客的观 主要集中在放松压力、休闲娱乐和消费购物 光必选地。 方面,这3项占有率达到60 (图2)。 本研究圈定研究的地域范围大连核心市区: 2.3 大连城市游憩供应现状及问题点分析 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可以 大连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的城市,在沿海区 发现不同的游憩地类型在大连的分布情况:以 域的部分景区,例如白云山、老虎滩、秀月峰、 中山广场周边代表的城市中央商业游憩地;以 棒棰岛等区域依托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发 劳动公园、星海广场为代表的城市开敞空间游 展了更多人工资源的游憩设施,提供了更为多 憩地;以老虎滩海洋公园为代表的城市游乐场; 样化的游憩机会。青泥洼商业中心和西安路商 城市边缘的滨海游憩带;以西山水库、岔鞍村 92 海洋开发与管理 为代表的近郊游憩带(地);以金石滩国际旅游 度假区为代表的远郊游憩地。由此可见,大连 的游憩系统构成较为复杂,具备多元化特点, 覆盖范围也较为广泛。 按照全域城市化游憩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 框架,结合大连的游憩现状来看大连市建立游 憩系统的主要问题点有: (1)游憩地的功能较为单一。原有的广场 由于后续的修复及周边城市建设影响,功能仅 限于城市绿地功能,居民对于广场的使用多为 休闲散步,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对比纽约中 央公园的游憩功能来说不够综合全面。 (2)游憩空间分布孤立,缺乏空间互补区 和融合区。由于历史因素,大连市大部分的广 场和绿地处于物质空问和活动空间的相对孤立, 缺少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要素的自然 流动。不同的游憩地之问,尤其是边界区域缺 少必要的互补区域和融合区域。 (3)缺少日游憩地的明确规划。城市规划 体系中没有针对日游憩地的明确规划,缺少政 策支持和战略开发。未来全域城市化背景下, 需要各个组团发展的城市区域建立明确的日游 憩地,从而形成不同区域的“游憩系统中心 点”,不同中心点之间通过边界的互补和融合进 行要素交流,实现城市脉络的链接,打造有机 城市游憩系统。 (4)城市游憩地的开敞性不足。由于城市 周边设施规划时,缺少游憩功能的规划,造成 游憩地与周边的城市设施界限十分明显,这种 界限多表现为:公园、绿地的围墙;城市设施 的阻断体;交通主干道等。这些界限的存在造 成了游憩地的开敞性不足,限制了游憩地游憩 者的行为扩展,也不利于游憩空间的融合互补, 最终阻断了不同游憩地之间的要素交流,没有 形成良性循环的脉络。 (5)城市游憩系统缺少明确的政策导向和 经济支持。作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的游憩功能, 在政府的工作报告及城市规划设计中仅仅是较 小篇幅的提及,没有形成完备的规划、设计、 实施、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无疆界 游憩系统的形成。同时现有的游憩开发模式, 缺少必要的经济支持。由于游憩地具备一定的 公共属性,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较大,效果收益 期较长,造成了一定的投资压力。 针对大连市的城市游憩系统存在的以上几 个问题,本研究将在探索建立无疆界游憩系统 模型中尝试予以解决完善。主要的协调完善思 路包括: (1)按照游憩需求的不同类型,扩展单一 功能的游憩地,增加游憩地的服务项目,创建 具备体验式经济需求的游憩地。 (2)尝试在不同的区域建立游憩中心点, 从而在全域城市化体系中形成多个游憩中心点, 并通过联络于各个中心点的游憩脉络进行要素 交流。 (3)建设日游憩地规划原则,将日游憩地 的规划列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进行专门的研 究设计。 (4)打破现有的游憩地界限,拓宽游憩地 对于周边城市设施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可以方 便的在游憩地和城市其他设施间进行流动。将 游憩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城市工作空间、城 市居住空间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生态文化通 融的有机城市空间体系。 (5)研究如何通过城市的基础建设,提高 居民的游憩生活质量,要注重民生诉求,提高 社会的满意度。将部分游憩设施或者项目进行 市场化,引人竞争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将游 憩地的项目实施、管理机构的设置等工作统一 进行。 2.4大连市游憩系统空间布局体系模型的建立 游憩空问布局主要考虑游憩者需求、游憩 者行为、自然资源分布、城市空间分布和政府 政策方面。在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市的游 憩空间布局既要遵循现有模式,又要进行突破 创新。 大连市游憩空间分布示意图如图3所示, 本研究将大连的主要几个游憩地类型均进行了 概述。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游憩空间系统的影响 分析因素,主要探讨以下5个方面。 (1)游憩者需求。居民希望在社区或者周 边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进行身心放松,所以 针对于居民身心放松的游憩需求,决定游憩 第11期 李欢欢,等: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游憩系统研究 93 图3大连市现有游憩空间分布 RBD区域、城市开敞区更加扩展开放范围。随 着游憩者游憩需求层次的提高,对于休闲娱乐、 运动康体、回归自然等需求就需要游憩空间的 进一步扩展,涵盖能够满足上述功能的设施。 (2)游憩者行为。游憩者在游憩过程中出 现的偏好行为影响着不同游憩空间的扩展方向。 一般来说,游憩行为偏好比重较大的区域,游 憩的功能比较完善,后期建设压力小,反之就 会出现游憩空间扩展的压力增强。 (3)城市空间区域。大连的地理空间分布 较为特殊,三面环海,内部为丘陵山地。这就 形成了城市的狭长半月形城市空问区域。与之 相对应的游憩空间分布将会更加多样化,不仅 有圈形区域,环形区域,带状区域,而且还会 有链状区域,半弧形区域等多种空间发展模式。 (4)自然资源的分布。大连沿海的自然资 源、内部山地水源、海岛区域、海湾区域都可 成为游憩空间发展资源空问。 (5)政府政策导向。为了全域城市化的背 景推进,需要加强金州区与甘井子区的发展, 并将旅顺区进行融合。这些都是未来游憩空间 中重点游憩系统中心点的建立区域。 全域城市化是多个城市共同发展,形成多 中心的城市组团发展模式。大连是辽宁沿海经 济带发展战略中重要环节,全域城市化的提出 构成大连“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的空间支撑; 顺应了区域核心城市的发展趋势,实现大连 “十二五”时期对区域的要素集聚,提升区域核 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顺应了经济转型发 展的趋势,为大连“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提 供增长需求;顺应了城乡利益统筹兼顾的趋势, 使大连“十二五”时期全市居民生活水平与经 济发展相协调,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全市城市化发 展水平和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在此发展战 略的导向下,未来大连市游憩系统也将是以多 中心组团式的模式出现,即以建立的不同游憩 系统中心点为圆心,通过游憩脉络进行连接, 形成资源相互流动,区域互补和融合并存的模 式。 如图4所示游憩系统中心点构成图,以大 连老城区游憩中心点与新城区游憩中心点,旅 顺游憩中心点,金州游憩中心点,瓦房店长兴 岛游憩中心点,长海县海岛游憩中心点,普兰 店游憩中心点,庄河游憩中心点为辐射区域的 多个游憩系统。这些游憩系统将通过彼此问的 要素流动,进行联络,并在彼此的边界区域形 成资源的互补区和融合区,进而消除原有的界 限,最终实现整个大连市游憩系统的建立。游 憩系统的建立也将带动不同产业布局的融合。 原有界限明确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将出现更 多的融合现象。如出现的农业生产工业化,服 务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工业,服务延伸化等 跨不同产业的现象。 图4 大连市游憩系统中心点构成 大连市游憩系统主要包含大连市区内开敞 游憩空间(日游憩中心地)一城市边缘游憩空 间(滨海游憩地)一近郊游憩中心(西山生态 森林公园)一远郊游憩地(海岛游憩地)一最 终形成无疆界游憩空间系统。不同的游憩地之 间存在功能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满足游憩者不 同层次的游憩需求。在城乡二元化研究中,自 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这些区域进行流动,从而 94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 形成了跨界的城乡资源互补区与和融合区域, 缩小二元化差异,推动全域城市化发展进程。 3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参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政 策导向点,借助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良机, 尝试构建基于全域城市化模型的游憩系统。在 城市规划中体现游憩规划的重要地位,提出游 憩规划中的基础理念。针对于城市游憩者的分 析,提出城市游憩消费需求导向机制。全域城 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游憩系统的构建,将会成为 提升城市主体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品质、促进 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以及消除城乡二元化重要 推动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社会经 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我国一些城市化发展比 较成熟的地区,逐步出现了多区域组团发展的 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进入多元化的发展,居 民对于城市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进而 影响到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这种“全 域城市化”的趋势,也为打破“城乡二元割裂” 及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带来了契机。游憩系统研 究是一个多学科的融合内容,它的研究涉及社 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系 统工程、生物学等多门综合性学科,今后的研 究中应该多注重跨学科合作研究及借鉴国外游 憩研究的相关成果。另外,游憩学科建设方面 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I-1] 张媛媛.2020年大连有望实现全域城市化[EB/ ()I ].(2009—08—19)1,2013~09一lO].http://fi— nance.sina.con1.cn/china/dfjj/2OO9O819/16236638 437.shtm1. E2] 大连市规划局.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 2020)EEB/OL].(2011——03——02)E2o13——09——10] http://www.g h_d1.gov.cn/website/index/index. aspx.2011—03—02. E3]王同亿.英汉辞海[M3.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1. [4]薛莹,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经 济地理,2007,27(5):826—829. [5] COWIE A P.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杨 振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I-6] 斯蒂芬・史密斯.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 吴必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7]王珏,吴良镛.人居环境视野中的游憩理论与发展 战略研究E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E8] 王庆生.前苏联游憩地理学研究进展[J].经济地 理,2000,2O(3):96—1O0. E93吴承照.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I-J].城市规划汇刊,1995(4):22—63. [1O]孟永庆,陈应发.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8种方法 [J].林业经济,1994(6):60—65. [11] 叶圣涛,保继刚.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刻画基础: 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f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25(3):99—102. [12]吴必虎,董莉娜.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 [J].中国园林,2003(4):48—50. ,113]李永翎.基于核心一边缘理论的西宁游憩空间格 局[J].青海民族研究,2010,2l(4):95—97. ,114]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 海市为例EJ].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15]符霞,乌恩.游憩机会谱(ROS)理论的产生及其 应用F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 (6):691—694. [16]周慧滨.需求和效用理论在评估森林公园游憩 价值中的应用EJ].林业资源管理,2004(3):44— 47. [17]吴承照,刘滨谊.游憩与景观生态理论研究:在 绍兴市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综合应用[J]. 城市规划汇刊,2000(1):71—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