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

2020-03-2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 命题:浙江慈溪中学孙文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请听万物倾诉 翟永明

①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超高的噪声网中,各种机械的、人为的、由于摆脱不掉而习已为常的噪声,已成为我们的生存背景。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听不到来自自然的声音。在我们幼年时,叽叽喳喳飞过头顶的麻雀的鸣叫已被弹弓、沙弹和除四害的吼声驱赶了,而午休时躲在桉树上聒噪不已的蝉声,也已随着被砍倒的树木消散了。至于那童年时勾得我们无法入睡的深夜蛙鸣,也早已被搅拌机巨大的轰鸣声击碎了。

②剩给我们的还有什么呢?除了那巨浪一样淹没我们耳朵的喧哗和噪声,马达声、敲打声、吵闹声,夜深人静时,推开窗户,我们仿佛住在一个巨大的工地上。当我们的灵魂欲俯身倾听时,我们能否听见那些有名和无名的事物,那些细物质的被淹没的声音?

③偶然,在电视的“发现”频道上看到,一个美国人肩挎录音设备,在几年时间里,走遍全世界,去收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密林中的鸟鸣、刮过荒野的风声、尼亚加拉大瀑布湍急的吼叫和野兽的奔跑。这位自然之声的收集者痛感属于这个世界的万物的声响正在日夜流失,不复再来。他用一只录音话筒,试图留住它们物质的声音,然后在某个需要的时刻,把它们释放出来,就像两手拢成一团,捧住一只鸽子,然后朝向天空,放飞了它,使它重又回到自然之中。

④几年以后,那个美国人甚至去了东方一座城市,在那里住了三天。他录下了大城市的喧嚣:汽车的轰鸣声、马达声、人的吵闹声、和尚诵经的声音。三天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长期浸淫于自然之音中的他,耳朵已爱憎分明。都市尖锐而嘈杂的响声穿透了他的耳膜,使他再次逃亡。

⑤一个夜晚,在一座深山,有一位朋友依山傍水,结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边。我和几位朋友在他那巨大而不铺张的客厅里举杯同乐,兴致高昂。酒过数巡后,话题变得晶莹剔透,酒帮助了我们表达思想的愿望,也推倒了我们内心那易碎的、并不结实的墙。尘世和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噪音远离这里,剩下的只是几个朋友的低沉亲近的声音,如同清风倾诉,又如同波浪滑过,潺潺水声般细小,秋叶坠地般引人入胜。

⑥这是抛开日常喧嚣的一刻,是灵魂内眺的一刻,是几个友人自成的夜空:水声、风声、谈话声。它带来一个过去时代的幻影,古人所说的“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兼得备“二难”:贤主、佳宾。一切当如古人王勃所言:四美具,二难并。现代社会空间和距离已大大改变,“二难”对现代人来说已是容易之事,但“良辰美景”早已不是“清风明月不用买”的时代了。有一张漫画画得很有趣,有趣得让人心紧,画的名字叫“未来的高消费”。画的是未来的一间餐馆,女招待和男顾客都带着防毒面具,窗外是一片被污染的大气层,男顾客手拿菜单说:“请来一瓶陈年老气。”不知道在将来,我们被噪音严重损害的耳朵,是否也要付出高代价,才能从类似前面那位先知般的自然之音收集者那里,买到各种各样的万物之声。

⑦酒过半酣,耳热面红,我悄悄踱出门外。朋友的山居紧靠着一条小溪,山泉从巨石缝中倾泻而下,流到朋友的门前,正好在此形成一个小池塘。此时山高月小,林深鸟栖,万籁俱寂,只听见泉水跳过沟坎,跌入池塘的叮咚的声响。这是一种和谐,一切都存在,睡眠、死亡、黑夜、永恒和短暂的寂静。一切又都不存在,仅仅是树丛灌木的呼吸、溪水碎裂的幽响、清风飒飒的节拍、土地默默运行的声音,它们并不栖止,而是暗暗滑行在这潮水般涌来的大片黑暗中。从欢快的房间,从烧得正红的炉火旁,从曼声轻嘘的歌声里,走到一片黑暗、一片寂静中,聆听天籁和未被污染的清新,于是感到那来自自然深处的声响能穿透最坚硬的内心。总是在这种时候,人才能清醒地再次领悟《法华经》中那一句真诵:“大千世界,全在微尘。”

⑧深夜,睡在朋友那间落水山庄里,耳边是的的确确“点滴到枕

边”的泉水声,它由于幽远而越发清亮,由于清亮而越发催眠。还有微风轻轻扫过树叶的声音,好似新夜的每一声叹息,似乎星辰若有若无的漂移,都掠过一阵雾气般美妙的叮当之声。这时耳朵所获得的感受和比平时倍加敏锐的听觉,又真的让我体会到唯有古人那静如止水的心态,方能进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清冷境界。

(选自翟永明散文集《女儿墙》,有删节)

10.本文写了哪两种声音?本质有什么不同?(5分) 11.第③④段插入一个美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5分) 12.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张漫画“有趣得让人心紧”?(5分)

13.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10.①机械的人为的噪声和自然之音。(2分)

②机械的人为的噪声是城市化的产物,反自然,扼杀人的性灵;自然之音源

于大自然,诗意和谐,唤醒人的性灵。(3分)

11.①内容上,生动地呈现了自然之音的珍贵及其面临的危机,并以美国人的逃亡彰显了自然之音与城市喧嚣的尖锐对立,既拓展了行文容量,也警示了世人。(3分)

②结构上,一方面回应了上文关于能否听见自然之音的发问,另一方面为下

文悬揣向自然之音收集者高价购买万物之声的忧虑埋下伏笔。(2分)12.①表面上看,人物装束过于夸张,“高消费”与“陈年老气”的价值严重不对

称,故而“有趣”。(2分)

②深入思考,曾经充足而又免费的“陈年老气”变作稀缺资源,成为一种“高

消费”产品,足见空气污染之严重,以此类比濒临灭绝的自然之音,让人无限忧虑,故而“心紧”。(3分)

13.主旨:作者以人们生活周遭的“声音”的变化为切入口,结合自身对城市喧

嚣和自然之音的对比性体验,揭示了现代生活中诗意与美的深度沦丧,并通过对自然之音的无限依恋,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含蓄质疑和间接反抗。(3分)感悟:可适当拓展,融入自己对城市化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言之成理即可。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乌镇 木心

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童年,若逢连朝纷纷大雪,宅后的空地一片纯白,月洞门外,亭台楼阁恍如银宫玉宇。此番万里归来,巧遇花飞六出,似乎是莫大荣宠,我品味着自己心里的喜悦和肯定。

车窗外,弥望桑地,树矮干粗,分支处虬结成团,承着肥肥的白雪——浙江的养蚕业还是兴旺不衰。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我只知地名,只懂乡音。夜色初临,风雪交加,我决意不寻访旧亲故友,即使道途相遇,没有谁能认出我就是传闻中早已夭亡的某某。这样,我便等于一个隐身人,享受到那种“己知彼而彼不知己”的优越感。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

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早晨还太早,街道幽暗,处处积雪水潭,我的左鞋裂底,吱吱作响。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有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我来乌镇前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荫,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

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我向来厌恶文学技法中的物我对话,矫揉造作,伤感滥调。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废弃的少年时的书房,在与我对视,它坚称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岛屿。这样僵持了一瞬又一瞬,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我认了,我爱悦

..。 ..于我的软弱

我渐渐变得会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别人的悲惨,我尊重,无言;而自身的悲惨,是悲惨,但也很罗曼蒂克。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救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茶馆,江南水乡的特色,我点燃纸烟,斜倚在小桥的石栏上。阳光淡淡地从彤云间射下,街面亮了些,茶馆内堂很暗,对面又是一条较宽的河,反映着纯白的天光。

茶客都是中年以上的男人,脸色衣着鞋帽与木桌板凳墙柱,浑然一色,是中性的灰褐。要结成这样平稳协调的局面,殆非一时人工所能及,这是自然而然、有限度的天荒地老。他们是上一时代的孤哀子,新时代犹如暴虐的后父,日未出而作,日入而不能息,帝力把他们折磨得够多了。从前上茶馆的人是实在有话要说,现今坐在茶馆里的人是实在无话可说。

烟蒂烧及手指,我一惊而醒。走下石桥,桥堍有石级及水面,运河的水是淡绿、含混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

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这岂非类似我惯用的文体吗?况且我还将这样微有声息不起水花地一圆片一圆片地写下去。

(本文有删节)

10.五十年后重返故乡乌镇,“我”经历了怎样的心境变化?(4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6分)

12.面对废弃的少时书房,如何理解作者的“软弱”与“爱悦”?(4分)

13.综合全文,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6分)

10.好奇喜悦、隔膜失落、哀悼自慰、愕然心喜。(每点1分) 11.①用日常声响,极写东大街昔日的繁盛。(2分) ②以个体感受,凸显东大街今日的死寂。(2分)

③借东大街的今昔对比,写出了故乡的沧桑之变和“我”的情感

震荡。(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