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教学反思参考3份)

2023-02-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学反思参考1)桂花雨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要理解琦君那份浓浓的思乡情,需得多次品读,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课前,我先让学生在校园里看桂花、闻桂花,对桂花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段落──第五自然段。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五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后,我设计了几个题目:

1、外面的菜再香,也没有妈妈烧的菜好吃,那是因为___________。

2、小明家的狗再可爱,也没有我养的那条狗可爱,那是因为___________。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上这节课最大的收获。课文学完后,我又推荐了一篇文章《月光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过遗憾的是学生现在已经五年级,应该让他们动手写一下自己童年快乐的事,这样真正做到了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

(教学反思参考2)桂花雨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

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用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知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教学反思参考3)桂花雨

《桂花雨》这篇文章通过对儿时“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回忆,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但文中没有一句思乡的语句,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呢?有些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不难理解的事,可是对于孩子是有些难度的,这正如思乡之情。如果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离开亲人,是很难体会的。教学时我通过启发学生体会乐,而再来体会这种乐已经在留在记忆里了,来体会那种无法让时间返回的思念。我在“乐”字上做文章,充分挖掘本文中的摇花之乐,天伦之乐,丰收之乐。这样做,一来,可以统率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童年的那份快乐,二来,顺利成章地解决“思念之情”:因为桂花给童年带来的是快乐,因为快乐所以难忘。

关注课题“桂花雨”,不难发现思乡之情是蕴涵在回忆“桂花”之美好,“摇桂花”之乐、之趣的过程中的,所以细细品赏摇桂花之乐是很重要的,是重点,作者思乡之情只有在学生能真正感受这种美好与乐趣之后才能顺利体会。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的应该是摇花之乐,而思乡之情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

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避开摇花之趣,一味让学生体会思乡之情,那教材对学生而言距离就拉远了,趣味也少了。而对于学生而言也必须先人“乐”入手,因为即使琦君童年“摇桂花”时,她也不可能深刻地知道什么将来的“思乡之情”,所以我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我始终抓住“乐”字做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我”摇花的快乐、父母摇花的快乐、全村收获桂花的快乐,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品读,读出情,读出意,从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浸透在文字之中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教学中,我最大的困惑便是思乡情的把握尺度,怎样最为恰当值得再好好斟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