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略论《论语》中的儒家生死观

2021-03-09 来源:好走旅游网
◆◆◆◆ 略论 论语 中的儒家生死观 ◆张桂琴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辽宁大连) 【摘要l春秋战国时期,生死意识成为儒家关注的焦点。《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论语》鲜明地表现了儒家思想对生命有限性的 清醒认识和个人应以有限的生命尽力于社会大众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生死观 生与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 孔子并不惧怕死亡、逃避死亡.而是以“道”直面死亡,从而超越死亡.纳无 抗拒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在远古时代,因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医疗器械的 限于有限。将个体生命的短暂融入社会客体普遍存在的永恒。在对待生命 缺乏,人之生命更为短暂。更为脆弱,故而更加关注生死问题。春秋战国时 这一问题上.儒家注重的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数量.如若是糊里糊 期,社会急剧变化,征战连年不断,动乱割据时时发生,人们的生命毫无保 涂地活着,不如在一天中明白一个道理,然后死去。可见,关于生存与死 障。于是.生死意识便成为儒家关注的焦点。 一亡,儒家认为,应当活的光明。死的磊落。“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对“生 的光荣,死的伟大”做出了最好的阐释。儒家一向认为,生命是可贵的,然 、儒家对生命的观照 儒家思想一向以积极入世参与社会、干预人生。在儒家作品中,把握 而道义是无价的,以有限的生命换取无价的道义是死得其所,无上光荣的。 人生、勇于奋争、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句子、例子比比皆是。《先进>中载 君子活着就应当有高尚的人格.就应当有其不朽的价值,就应当为国家、为 有“季路问事鬼神”之事,孔子闪烁其词答日:“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 人民贡献其每一份力.释放出每一束光。若其活在世上只是为了苟且偷 出,孔子认为.生是一切的基础,连生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又有什么权利 生,蝇营狗苟,于国于家无补,那远远“不如死以荣”。《礼记・儒行》有“士 去谈及死亡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因此,在 L子看来,人生在世.应当 可杀不可辱”,也是讲君子应当生而有品格,死而有气节。 积极生活。死后之事,死后在谈亦未晚。刘向《说苑・卷一・君道》载:“子 儒家讲求的珍惜生命和死的磊落,二者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是在“克 贡问 L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日:‘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 己复礼”的基础上为国尽力,死的磊落是“蹈仁而死”,为正义、为道义而不 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肖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 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二者互为表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可见,孔子是忌谈死亡,主张积极生活的。 身以求仁”,明确提出君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生与死都应以“仁”为基 儒家认为,越是身处逆境越应平静乐观.努力保持自己高洁的本性,孜 础。“仁”作为君子的人生信条,道德规范。 孜求学,以豁达的态度面对苦难,从而完成人格的再一次飞跃。孔子曾高 度赞扬颜回耽于清苦的生活,“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三、儒家生死观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生死观自然也影响并决定了中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对学生的赞扬中可以看出,孔子对 国人对生死的看法。自孔子提出“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的生死观后,“君子固穷”、君子“不汲汲于富贵”的肯定。对身处困境依然乐天知命的褒 “亚圣”孟子继踵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扬赞誉。儒家所追求的不是丰裕优厚的物质生活.而是崇高充实的精神境 生而取义者也”的“舍生取义”观,进一步强化了孔子的“君子生以辱,不如 界,因而,儒家学者不惧怕困苦,而把困苦看成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完善, 死以荣”的生死观。而后,苟子在孔孟生死观的基础之上提出“唯仁之为 一种磨练。《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 守,为义之为行”的生死立场,提出“重死持义而不挠”、“畏患而不避义死” 何陋之有? ’可见,儒家以苦为乐,在苦难中乐观的感受生活的美好,人生 的“义死观”。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一脉相承。 为仁义而生。为仁义而死,生而宏扬仁义。死而成就仁义,是儒家生死 的乐趣。 儒家讲究在苦难中也应有顽强乐观的生活,其意义并非仅仅为了生 观的前提。孔孟的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数千年来一直 一直鼓舞着爱国志士、仁人志士的成长, 活、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应当借机充实自己,“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气之所在,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应当为国、为民、为 陶冶着中华民族的情操。当国危民难之时,一个个民族英雄不计个人利 仁、为义而活着。儒家认为,人活着应当活得荣光、活得伟大、活得有意义, 益.舍生取义、赴国捐躯。抗元被俘的文天祥,被囚大都多年,不拜不降,终 应活出气节、活出风骨,在有限的人生中寻找着无限的乐趣,从有限的生命 被杀害。死后.人们在其衣襟内发现一首诗:“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 中体会出天地、自然、人生之乐,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入世,面对人生的困苦 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以自己的性命  坎坷。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此,孔子说“君子 完成了人格的升华。珍惜生命.忍辱负重.在困境坎坷中孜孜求学勇于奋斗的儒家生命观, 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认为,君子只要不违于礼义.无愧于天地、无愧于 良J 。就可以坦荡荡地活着。 也鼓舞了无数的中华英杰不屈不挠地向命运挑战的意志。屈原放逐而赋 杜甫穷困潦倒“心忧社稷”,苏轼身 孔子常常慨叹时间的短暂,不知不觉中“老之将至”。《子罕》:“子在 《离骚>,司马迁身受腐刑后作《史记>,JII t-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着一去不回的流水感叹人生的短 陷岭南不忘苍生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生死观的影响。 暂。孔子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因而他认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贡献,“君子 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生命的有限性是有着清醒地认识的。 二、儒家的死亡意识 总之。儒家就生死问题提出了要重视生命的质量,有生之年要把握生 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也常常感叹自己的衰老,“甚矣!吾衰也!久矣 命。以有限的服务于无限的社会发展,要积极掌握生命,调动生命,发挥生 命的意义,不要苟且偷生。面对死亡要毫不畏惧.不因乐生而害仁,要活得 光荣,死得伟大;要流芳百世.而非遗臭万年。 儒家认为。人活着就应当积极地服务于社会,应当尽可能地为社会、国 家多做贡献,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力于社会大众。然而,儒家注重生命并 不意味着儒家逃避死亡。在儒家作品中谈及死亡的文章,虽然不像谈及生 命的那样多,但也不乏论及。《里仁》:“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 ’说明 44 08/2009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