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节消失的传统

2020-02-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春节消失的传统

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春节,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众人期盼的红火热闹的文化娱乐节,也是阖家欢聚老少同乐的百姓团圆节。

如今,随着时光推移和生活方式变化,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春节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在逐步消失。那么哪些春节传统正在消失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春节传统民族文化逐年消失的原因:

团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时刻,无论是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过年游子,还是分家另过的兄弟妯娌,过年都要带着一家老小聚集在父母身边,小辈扣头请安,长辈红包压岁,亲情浓浓,其乐融融。现在流动大军激增,不少人外出打工,特别是农村的人们都到城市去打工赚钱,春节期回家的车票一票难求,往往一家中总有人在外过年;而现今小家庭分灶吃饭,合家团圆也就是吃顿年夜饭和初一拜个年。过年的亲情气息和家庭氛围大有弱化。

吃喝:民以食为天。过去人们辛劳一年、艰苦一年,到农闲时节的过大年就变成了美美享受物质的大聚餐,不仅如此,在我们北方就是各种美食都必须在年前准备停当,从除夕到十五,整个就是坐享饱餐。现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状况高度改善,对春节满桌酒菜、美味价肴的渴求已经淡化。而且人们渐渐都懒得去做,饭店的年夜饭成了很多家庭的选择,因此,从小孩到老人,对过年的向往和期盼自然减弱。

热闹:过去少有高楼大厦,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成帮结伙,从初一到十五,隔三岔五出去热闹。一起燃烟花、放爆竹,逛庙会;跑这边看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跑那边观花灯、舞龙灯,闹狮子;好不红火、好不热闹。而今,住在高楼,除了一台春晚,连下楼出去燃

1

花放炮的兴致都少了。

拜年:春节是个休闲的日子,大家忙了一年少有联络,春节要去给比较近的亲戚拜年,初二三就要给远方亲戚和走得近的朋友拜年,初三以后开始请客赴宴,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直到十五过后才能收心平静。现在,有了网络,问候全通过短信、微信表达了,而且是群发。

祭祀:在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拜祭祖先是不可少的,是国人恪守礼孝的规矩。大年三十下午要去上坟点纸,毕竟要给远在天国的祖先送去吃喝财币。有讲究的,还要祭灶王、迎财神,让他们保佑风调雨顺,保佑招财进宝。现在,除了上坟外,其它都随着破四旧取消了。

过年是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和传承,各种传统礼仪传达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生存方式,这是我们的根脉。中国人把年看得重,不光是因为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因为这是全家团圆、亲朋好友相互联络的好机会,体现了尊老敬老、团结友爱的传统,这些过年的传统习俗我们应该一直传承下去。我们不应该去追逐西方节日,却忽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各民族的节日都是本民族文化世世代代积淀而成的,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兴旺发达的体现,所以我们春节的一些传统民俗更应该继承发扬下去。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传统习惯。

2

蒸大饽饽

我们胶东有很多的年俗,各地不同,但年前蒸大饽饽,应该是最普及一致的,祈福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左右,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了,一直能持续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一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了。蒸大饽饽是我们过大年的重头戏,另外还有各种面食,如圣虫、猪头、鱼、等,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它们的寓意了。做饽饽要经过发面、揉面、定形、醒面、蒸等多个步骤,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手工活。一个个面团,在我们的摆弄下,一会工夫就变成了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动物模样。饽饽在锅里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意思是饽饽笑了,预示着来年笑口常开,吉祥如意。出锅后的饽饽,还要用筷子蘸着红染料,盖上红彤彤的印记,饽饽立马就有了精气神。

炸面鱼、烀猪下货

到了年底,一天忙似一天,蒸完了饽饽,还要包包子,而且要多做,到了正月专门吃现成的。腊月二十八九,家家户户要炸面鱼、麻花、花鱼、炸熏鱼等,俗称炸锅。这些都是我们胶东地区的传统美食和春节时的必备食材。这两天大街小巷到处充溢着炸面鱼的油香味儿。到了晚上,还要烀猪头,烀猪下货,打猪皮冻等;以前生活条件差,正月里家里来了客人,猪皮冻也拿上桌招待客人。

贴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3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吃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 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正月初一吃饺子,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正月初一早晨吃。为了讨吉利,我们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处在辞旧迎新的接力点上,格外受到人们重视,从世代相传的守岁习俗上可见一斑。

守岁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史料记载:汉代宫廷“每至新岁前夜,夜漏未尽七刻时,

4

朝廷公侯,文武百官都要朝贺天子。百官奏毕,饮宴作乐。”官方守岁这样隆重,民间也不例外,守岁习俗至少从汉代就开始了。西晋《风土志》里说:“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正式记录了民间的守岁情况。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放鞭炮

春节传统庆祝活动——放鞭炮:鞭炮又称鞭爆、爆竹等,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而在现代,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拜年

五更时分即起,全家老幼衣装焕然一新,祀神祭祖,燃放鞭炮,吃初一饺子。饭后,开始拜年活动。先是家拜,晚辈给长辈拜年, 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

5

一清晨街坊互拜,先近亲,后邻居,互相拜年问好。最常见的一幕是,拜年的亲友一进院门,屋中的主人隔着窗户早已瞧见,忙掀开门帘迎出来,接进里屋,端出准备好的花生、糖果,请客人抽烟、吃糖、喝茶。客人不能久待,便吃块糖果,或剥枚花生,小坐一会,这年也就拜到了。接着,又到另一家拜年去了。常常是这拨客人没走,那拨客人又来,屋里院里欢语追逐着笑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短信、微信和电话拜年等。

走亲戚

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走亲戚,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现在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

走亲戚不能不带礼物,礼品各个时期各有特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般是饽饽、包子、糕点、肉类、鸡蛋、烧酒等;八十年代末,是桃酥、罐头、白糖、柿饼、蛋糕、美酒、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鱼肉、奶粉等也开始盛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多是水果、奶、茶、保健品等。

到了亲戚家,大人被亲戚请进屋坐,然后递烟、泡茶。小孩子获得的是压岁钱。所有的客人都要向亲戚家的长辈拜年问好,老人和晚辈们忙着回忆往事,展望未来,小孩子们得到了压岁钱,则欢快地和亲戚家的小孩子玩耍去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