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开设与人文价值

2022-02-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CHINESE JOURNAI OF ANAT()MY Vo1.40 No.1 2Ol7 解剖学杂志2017年第4o卷第1期 改良方法中:方法1选取a点作为定点,确保将孔钻至关节面中 心;方法2从距舟关节面钻到距骨顶,从中、后距关节面钻到距 院学报,2000,17(4):300 3O1. [2]李占生,郭芙莲.手足骨的搜集串制及保护方法[J].解剖与临床, 2008,l3(5):372 373. 骨顶,确保孑L钻在关节面中心。方法1、2都使第1条线串连简 便,图1G红线为方法1、2的串法差异。新方法操作简单并保持 足骨原有结构形态。 参考文献 [3]王欣农,李跃,刘锦华.手足骨骼串制方法的一些改良[J].解剖学 杂志,2004,27(3):333—334. [4]李忠华,王兴海.解剖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O一42. [1]张雨生,武秋林,胡桂芬.人体骨骼标本串制新方法[J].新乡医学 (编辑:黄会龙) “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开设与人文价值 张黎声 邵水金于 波姜俊郭春霞 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上海Establishment of the lesson on corpus education and its humanistic value Zhang Lisheng,Shao Shuijin,Yu 13o,Jiang Jun,Guo Chunxia (Department o Anatomy,Oollege oJ Basic Medical Scienc ̄,Shanghai University 0,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ne,Shanghai 201203)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 对其接触最早,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其最重要的教学媒介就是 被称之为“大体老师”的遗体标本,而这些大多来源于遗体捐献。 通过一般人难以理解和做到的遗体捐献与解剖学课程特点,我 1.2生成敬畏之心 从“人和生命”的角度诠释“作为大体老师的遗体标本”,诠 释大体老师生命的特殊存在方式和意义。从即将成为一名救死 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角度,引导学生开始体验自己对待的是“人” 而不仅仅是标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 语言做起,期望由对“大体老师”遗体标本的敬畏之心,外延fIJ对 生命的敬畏之心,对“医疗制度和规则”的敬畏之心。 1.3内化责任之感 们精心设计了“人体解剖学第一课”,旨在传递本课程可以提炼、 承载和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敬畏,责任”,引导 学生“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当如何做?”的思考。 1思路与目标 借助这个平台,因势利导,促进将其转变为自觉的学习动 力,反思自己的行为,形成“感恩社会,肩负责任”的道德情操。 “人体解剖学第一课”并不是时间概念上的第一次课,也不 同于我们习惯的“绪论”。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以多媒体的形 式呈现和讲解遗体捐献的基本知识、理念和意义,遗体捐献者及 其家属的故事;然后通过解剖学实验开始前对“大体老师”的默 哀仪式,来延续和强化已经形成的文化气场。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悟转化为实际行为。让学生在了解 这是最本质的一个目标,也是本课程实践所期望的“落脚点”。 2过程与方法 为了能够使“人体解剖学第一课”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内心感 受冲击力,获得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我们 和参与此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仪式感,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和认 知。经过多年的观察,这个精心设计的30 airn课程单元可以承 载和实现3个预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1.1激发感恩之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状态和行为分析,精心设计了各个段 落和具体内容呈现的时机和方式。 2.1 以感性的方式切入,感受人文情怀,感悟理性内容 现在的学生不喜欢教师用“说教”的方式对待他们。我们在 论性较明显的内容时,采用以情感人的方式,用长期收集的来自 于遗体捐献者及其亲属的那些感人事例,以图片、信件、视频等 通过遗体捐献者及其亲属理解和支持的故事,以及以后要 参加的各种仪式和活动,让学生获得感受,体验什么是奉献和大 涉及“遗体捐献”相关理论和具体知识、“遗体捐献的意义”等理 爱大义,形成内心的感动。通过仪式,将学生第一次自己动手进 行的解剖操作,或第一次接触遗体标本时,受传统死亡文化影 响,对遗体标本产生的恐惧心理转化为对“大体老师”的感恩 之情。 原始资料的呈现,以及学生们自己的亲身感受、体会和感悟等, 来诠释什么是移风易俗,什么是生命的真谛,引导学牛“我们应 当如何做?”的思考,使这些比较理性的内容不仅要走“脑”,更要 走“心”。 doi:10.3969/j.issn.1001-1633.2017.01.028 2.2精心设置特定场景,引起情感共鸣 设计切入的角度和方式。将这个教学单元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 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K14040401);上海中医药大 学高校德育创新课题项目(A1—2015060815) 第1作者E-mail:zlisheng@sina.corn 收稿日期:2016 02 26;修回日期:2016—07 07 为了使“人体解剖学第一课”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我们精心 段进行,即局部解剖学和腧穴解剖学进入实际解剖操作之前的 半小时,在系统解剖学第一次观察和触摸整体标本(肌学实验) 108---—— 前的半个小时,在这样的时间段进行效果最佳。将“理论”讲解 人文素质教育模块。“人体解剖学第一课”从中起到了引领作 用,为以后的诸项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 与默哀仪式及其后面的实验过程成为一个整体,学生会在潜意 识里将刚听过的故事与眼前的这位供实验用的“大体老师”联系 起来,在情感上的距离会更近一些。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 一从时间分配上看,这只能算是“微课”,但对学生们现场的 心灵震撼和冲击,以及后期效应远超我们的预料。针对该课题 些内容的细节处理上也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认同,作 了刻意的设计_1]。 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研究,观察到在积累的数百名学生解剖 操作课后实验报告中自发附加的心得体会里,几乎每个学生都 表露了对大体老师的感恩之情;在33项广泛涉及知识、能力、 素质和情感的观察指标中,有一半学生明确写出了“人体解剖 学第一课”对自己情感、对操作和实验的影响以及对人生的思 考,“这是医学人文的第一课,是尊重生命的第一课,是我们未 来行医之路的第一课。”在连续2年对4个班的局部解剖学课 程完成数月后,让学生以课程评价的形式排序列出5个印象最 2.2.1 以“引言”的方式,将学生的情感带入画面情景 在“遗 体捐献的社会意义”一节中,列举了我校研究生徐欣毅捐献遗体 的故事。用欣毅和他母亲的这段“话”来配合遗体捐献追思会的 照片:欣毅说“我想与我爱的校园和事业一直在一起”,母亲说 “我把唯一的孩子交给学校,请善待他”。这样的处理增强了学 生体验的现场感,感觉到这些人就在自己身边,能够更有效地引 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什么是大爱、大义、奉献的崇高精神。 深的“事件”。大部分学生在前两位列出的是“人体解剖学第一 2.2.2以书信原件呈现的方式,无声胜有声“(我的病情)如 活着诊断不清,那么解剖尸体时是否能诊断?我虽得不到圆满 治疗,至少会给后人减少很多痛苦。”这是一位患者邮寄的亲笔 信件摘录。将其手稿原件用扫描截取图呈献给学生,对医学生 心灵的冲击力和引发的思考“却是任何高亢的声音和高大上的 语言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2.2.3用短视频的方式,直接倾听遗体捐献者的心声通过播 放遗体捐献者与学生座谈会上的剪辑短视频(经本人许可)。画 面中的奶奶以微笑的表情和平静的语言向学生们讲着自己与多 种疾病抗争的故事,坦述着感激医生能让她活到现在,生后要用 自己的身躯最后再为医学事业做点贡献的心愿。这一幕使多少 学生“产生了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2.2.4用学生自己的感言,互相激励“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 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我们以后为了谁。”将这一段摘自 学生感言的文字呈现在PPT课件中,短短的一段文字,成为学 生在实验报告的心得体会中引用率最高的话语,它震撼着每个 学生的心灵,激荡起了学生们“心中的那份感恩和对生命的敬 畏,思量着今后的责任。” 2.2.5操作实验前的默哀仪式,强化人文气场效应或许解剖 学教师在此过程中都会带领学生做这样的默哀仪式,但在听 完“大体老师”真实的故事,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对遗体表示尊 敬的伦理仪式了_2]。经过这些场景的呈现,已经无须再用任 何煽情的语言,无须再用任何刻意的教学手段,即刻就能使 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 献。有了以上对遗体捐献意义的诠释和学生已经产生的感 情铺垫,面对即将要亲自动手操作的遗体标本,“应当如何对 待我们的大体老师?”实际上已经潜在地转化成为“我们应当 如何做?”的命题。此时的默哀仪式与前面的“讲解”形成一 个整体,促进了对大体老师感恩之情的升华,足以保证学生 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3],由对死亡的恐惧感转化为对生 命的“敬畏”,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反思 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目标。 3成效分析及人文价值思考 “人体解剖学第一课”只是我们所进行的“专业课程融人人 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一部分,它与其他活动,如带领学 生进行遗体捐献志愿者家访、邀请遗体捐献志愿者来校与学生 座谈、组织学生参加遗体捐献告别追思会、建设遗体捐献文化走 廊、在课程网站设立“遗体捐献纪念馆”等,形成了人体解剖学的 课”或其中的某些感触深刻的细节。通过对学生在接触大体老 师实验过程中的行为学观察和分析,包括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 遵守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标本和大体老师的尊重等细节 情况、对解剖操作规程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学习态度等,都获得 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实现了预期的以德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 育目标。 其实,每个专业课教师都在自觉或不知不觉地结合本专业 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但是这类行为尚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比如大家都共识将思政课程和人文专业课程作为大学人文素质 教育的第一课堂,习惯上将社会实践和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将网 络或宿舍文化建设作为第三课堂[4],但是难以寻觅到在专业课 程中融人人文教育的行为应该作为“第几课堂”的表述,一是因 为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尚不够完善和系统,二是这种人文素质教 育载体、形式及其效果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没有清晰 地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及其内涵。我 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体验到:医学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科特 点和知识点引出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它结合 了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专业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 力,增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发挥 作用_5],没有说教的痕迹,没有职业化取向和功利色彩,容易产 生“内化”,容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我们每个 学科的专业课程都能够密切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掘出本课程可 以承载和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起将人文素质教育 因素系统地融入专业知识和教学过程的平台,做到从我做起,从 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就能够促进教育真正回归其“做人”的 本真。 参考文献 [1]邵水金,张黎声,姜俊,等.“腧穴解剖学”育人平台的建设I-j].解 剖学杂志,2013,36(4):857—858. [2]金红,李伦,刘铭,等.尊重人体尸体:人体解剖教学的伦理原则 _J].医学与哲学,2006,27(3):33—34. [3]邱叶.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仪式教育研究I-J].教育探索,2014,271 (1):17—19. [4]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口].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1,385(14):45—46. [5]顾艳琼,苏秀娟,王嫱,等.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调查研究EJ3.中 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06—807. (编辑:黄会龙) 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